浪漫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谈爱情是“浪漫主义”;给孩子洗尿布,煮牛奶,这才是“现实主义”。白天拍领导马屁是“浪漫主义”;晚上给老板送钱才是“现实主义”。在人前谈理想信念是“浪漫主义”;接受背后人的红包和贿赂才是“现实主义”。在舞台上唱《春天的故事》是“浪漫主义”;把别墅和车拿到台下才是“现实主义”。

第一,时间和概念的区别

现实主义是用现实主义的形象和形式,通过典型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一种文学类型。浪漫主义是用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达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一定社会心理的一种文学类型。他们都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实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最早出现在18世纪德国剧作家席勒的理论著作中。然而,现实主义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学术语,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由法国画家库尔贝和作家沙夫雷利提出。

艾布拉姆斯提到的第一个比喻是把文学比作一面“镜子”,以突出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模仿现实生活。可见,一般而言,凡是能在形象上充分表现现实生活典型特征的,都称之为现实主义作品。

就西欧而言,现实主义是在文艺复兴至19世纪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也是西欧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确立政治统治时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巴尔扎克是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他的《人间喜剧》是一部深刻而规范的现实主义文学。此外,代表作家还包括司汤达、狄更斯、萨克雷、尼古拉·果戈理等。

与现实主义一样,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发展中已经形成。以表达幻想和情感为特征的浪漫主义精神是文学的重要源泉,所以艾布拉姆斯将这第二个比喻比喻为照亮生活、启迪心灵的“灯”,以突出浪漫主义的本质是表达和抒情。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产生于18年底09年初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代表作家是拜伦和雪莱,他们不仅写出了壮丽的诗篇,使之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以实际行动和鼓舞人心的作品有力地支持了近代欧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二、主题和主题

“客观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内在法则。现实主义文学观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代表理论”。它要求作家在把握生活时细致地观察生活现象,强调作家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生活,而是按照现实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区域来表现生活。因此,现实主义具有再现生活原貌的特点,是本真的。

但真实性并不意味着现实主义作家只是记录生活现象,完全不介入其中,作家也要做出选择。

与现实主义相反,浪漫主义强调想象力的创造性,将自然视为人性。浪漫主义要求文学通过强调自然来表达真情实感,把诗歌的抒情性看作是人的热情和活力的释放。遵循理想化的原则,只要能表现理想的、充满希望的生活,文学所塑造的形象即使违背生活本身,也是毫不犹豫的。这样,创造的艺术世界就不是模拟现实的“镜像世界”,而是一个想象的、超现实的、主观的世界。

第三,写作技巧

现实主义是写实的,追求再现现实生活的效果,让虚拟的艺术世界像现实生活一样。现实主义为了追求艺术表现的真实性和写实性,特别注重写实素描和细节描写,因为这样容易让人觉得有一种真实的东西存在。

看看下面的例子:

一天,这是一个非常寒冷的下午。我吃了午饭,坐着喝茶。我以为外面有人进来,所以我回头看了看。当我看到它的时候,我非常惊讶。我慌忙站起来,向它走去。

这是闰土。虽然我第一眼就知道是闰土,但这不是我的记忆。他的数字翻了一番;以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成了灰黄色,增加了深深的皱纹;和他父亲一样,他的眼睛周围都肿了,这我知道。海边种地的人整天吹海风,一般都是这样。他头上戴着一顶破旧的毡帽,身上只有一件很薄的棉衣。手里拿着一个纸袋和一根长烟斗,不是我记忆中那只又红又圆的手,而是又粗又笨又裂,像松树皮一样。——鲁迅的故乡

鲁迅详细描述了润土的外貌,一个卑微的农民形象跃然纸上。但很明显这种对生命再生产的作用是用艺术来概括的,巴尔扎克也说过,要研究这些社会现象的成因,找出隐藏在无数人和事的集合下的意义。说明现实主义文学在表现形式上的现实主义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对现实生活素材进行精心筛选和艺术加工后艺术概括的结果。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基本的创作方法,按照希望反映生活,充满主观色彩,善于表达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经常运用激情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西风颂》气势豪迈,想象奇幻,境界开阔,充满了强烈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想象的翅膀,比喻奇特,形象生动。枯叶的腐烂,疯女孩的头发,黑雨,黑夜的世界,都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第四,人物塑造

卢卡契指出:“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范畴和标准是典型的。”典型,包括典型人物和典型人格。在希腊语中,典型性就是模子的意思,意思是典型,就像同一个模子可以铸出许多相似的东西一样,也是通过一个形象来反映一类人的特征。可见“模具”一词原意是强调形象的一般性和普遍性。这与现实主义是“代表性理论”的观点不谋而合。

恩格斯曾将“现实主义”定义为:“除了细节的真实,还需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人物是由现实主义叙事文学塑造的,在整体人格的表达上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历史意蕴和较高的审美价值。东西方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或人性的普遍性,是人的社会性,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刻影响。由此可见典型性的重要性。

但浪漫的角色主要是英雄和奇人。且看西游记第五十九回:

大圣拨开云头,回东路去了。瞬间,他按下云头,站在红砖墙下。猪看到这个很高兴。“主人,哥哥来了!来了!”三藏与本村老人、沙僧出了门,一同往家去。他把芭蕉扇歪向一边,说:“老官人,这把扇子呢?”老人说:“一点不错,一点不错!”唐僧欢喜道:“圣人立功。求此宝甚难。”行者道:“不要说劳苦。你是谁,铁扇仙子?那厮原来是牛的妻子,红孩儿的母亲。她叫流氓,也叫铁扇公主。我在洞外找到一个粉丝,他跟我说了世仇,砍了我几剑。我让棍子吓唬他,他就给了我一把扇子,扇子一直飘到了小须弥山。幸运的是,当我见到纪灵菩萨时,我得到了一颗丁奉丹,它指引我回到翠云山。他再见到流氓,流氓做了个扇,我不动,他就回山洞了。是我变成了一只烧焦的虫子,飞进了洞里。那个家伙在讨茶喝,但是我又钻到茶沫下面,钻进他的肚子,做了些什么。他很痛苦,一直求我做叔叔,饶我一命。他愿意把扇子借给我,但我饶了他,给他带了一把扇子,过了火焰山后还给他。三藏听了,感激不尽,众弟子都来辞别。

这里塑造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孙悟空形象,把人们从泥潭中解救出来。

动词 (verb的缩写)基本特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现实主义的内涵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所以“再现”成为了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

艾布拉姆斯曾说,“表达是浪漫主义中最常用的术语之一”。表现性决定了浪漫主义文学类型的基本特征,使浪漫主义文学在主题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和艺术表现上形成鲜明的特色。

在文艺创作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大思潮,各有千秋。

浪漫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出发点是相似的,两者都遵循自己内心的潜意识,都是感性的,感性的。唯一的区别就是实现方式的不同。这两种手法都与现实主义的理性批判相违背,所以这样的作品缺乏“真实”。在上面半遮半掩的帖子中,作者说“我只关心艺术手法的优化和我内心的真实就够了”和“我们需要的是因”,所以我似乎理解为作者只关心“我”的主观内心。当然,这个自我的内心相对于个体也是“真实”的,但只是狭义上的真实。

胡适说:少谈主义。但是生活充满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你绕不过去,只能跟着市场走,跟着感觉走。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主义,用到了什么程度才称得上“高人一等”;乱用主义或者把两个主义颠倒了,就叫“蠢人”。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动物只有“现实主义”,人有“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让世界多姿多彩,“现实主义”让人脚踏实地;没有浪漫主义,生活就会索然无味;没有“现实主义”,大家都得喝西北风。“浪漫主义”不要太出格,比如“抓着头发想离开地球”;“现实主义”不要太“现实”,只盯着钱和美女,只关心吃饭睡觉。如何浪漫现实,并没有一定的规律,无非是岳武穆的用兵心得:“作战之美,在于一条心”。

浪漫超现实主义不是浪漫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结合。浪漫是骨子里的东西,超现实主义是一种技巧。

我的诗很讲究逻辑,而且不仅仅是你说的一种理性逻辑。诗歌的超现实手法,在或疏或密的诗意印象下,必须有自己的诗意逻辑,否则就会混乱无序。

因是终极的秘密,是宇宙的法则,是众生的存在。事业和个人是不一样的。个人总是在努力寻找原因。果实是随后出现的。那么如果只关注果实,就会陷入西方的求证思想。用这种思想写诗,无非是从现实中提取一些场景、动作、细节,解剖、解读、追问,这是现实主义写作的哲学源泉。浪漫主义不是这样的。

浪漫主义重在因。浪漫主义的特点是主动用意识揭示存在的秘密。因为宇宙的运动是现代物理学无法企及的,因为意识是宇宙存在的动力,而不是物质运动。

现实主义诗歌是在西方科学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用经过验证的思想写作,讲究的是95%的统计学思想原理,也就是大部分可测量的物质运动。现实主义诗歌是可以写出来的,用现实主义精神填充素材,诗化。

浪漫主义诗歌关注的是罕见的、不可预测的5%。它用意识去发现物质之间的诗性联系和神性安排,即物化精神,从而成为诗和艺术。

超现实主义,探索这个学派的理论基础是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摒弃基于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而呈现在人们深层心理中的意象世界的现实主义意象,尝试将现实主义观念与本能、潜意识、梦境经验融为一体。

超现实主义为现代主义文学开辟了道路。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美学观点,其影响是深远的。

超现实主义者的目的是离开现实,回归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的潜意识或无意识活动。法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伯格林的直觉主义和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基础。

超现实主义在文学艺术中的出现,反映了一战后欧洲资产阶级年轻一代对现实的恐惧和狂乱不安的精神状态。参加超现实主义小组的作家包括布罗登、苏波、扎拉,画家阿尔普、马松等。由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积极影响,一些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家,如路易斯·阿拉贡和保罗·埃卢尔德,后来转向了进步文学战线。二战后,超现实主义在美国流行了一段时间,出现了所谓的“新超现实主义”流派,成为帝国主义的宣传工具。

超现实主义有许多文学功能。1921年,布罗登和苏波合著的《磁场》是超现实主义的第一部实验作品,首次提出了无意识写作和自动写作的问题。但是,典型的超现实主义作品是1924之后产生的。比如Brodon的小说《可溶鱼》(1924)和《娜佳》(1928)就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阿拉贡1926出版的散文集,艾吕雅的诗集,《痛苦的城市》和《生活的内幕》都属于超现实主义。

理论上,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的发起者是布里顿和阿波利奈尔两位作家。超现实主义一词最早是由诗人阿波利奈尔使用的。它原本是一个哲学术语,最初叫“超自然”,后来用于绘画。1924年布里顿发表了第一部超现实主义宣言,1928年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超现实主义与绘画》,其思想基础是寻求人类想象力的解放。布里顿对超现实主义的定义是:“超现实主义,一个名词。纯精神自动性试图利用这种自动性,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或任何其他方式来表达真实的思维过程。它是思想的记录,不受任何理性的控制,不依赖任何审美或道德偏见。”布勒东补充道:“我相信未来会有办法解决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状态,那就是梦想与现实的统一。那可以说是绝对的现实,也可以说是超现实的。”从这个宣言中我们可以看出,超现实主义是追求梦想与现实的统一,是以人为对象的表现范围。布里顿在文章中要求人们关注那些可能与文学超现实主义有关的艺术家,包括马蒂斯、迪兰、布拉克和毕加索。事实上,这些画家并不符合布里顿对超现实主义的定义:纯粹的心理自动主义。但是他崇拜的另一位画家切木可能是最早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切木从1911到1915住在巴黎,他的画得到了阿波利奈尔的高度赞赏,他写于1918的剧本《泰雷西亚的乳房》有副标题“超现实主义戏剧”。

对超现实主义启发最大的是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精神病学心理学教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与潜意识心理学》。总的来说,超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运动,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布里顿,超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思想领袖,有学医的经历。读了弗洛伊德的作品,他立刻明白了精神分析和达达主义的无意识忏悔之间的关系。精神分析侧重于对梦、幻想和幻觉的分析,将白日梦归纳为一种可能的艺术创作方法。据此,对潜意识梦境世界的研究是与自然主义相对的,它不以理性为主导,而是以本能和想象为主导,描绘超现实的主题,在比现实世界更真实、比现实世界的再现更有意义的想象领域中表现梦境世界。

超现实主义致力于探索人类经验的超验层面,努力突破逻辑的、真实的现实主义观点,试图将现实主义观点与本能、潜意识、梦境经验相融合,展现一个绝对的或超验的真实场景。超现实主义运动以其奇幻奇异的风格对20世纪的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超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所谓的“彼岸”世界,即无意识或潜意识世界,后者比前者更真实。它强调诗人听从潜意识的召唤,书写梦境、幻境和事物的巧合,提倡自动写作法,通过记录梦境和瞬间的潜意识来达到“纯粹的精神自动反应”。作品追求神奇奇特的艺术效果,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形象隐喻。有些作品想象力丰富新颖,但大多晦涩难懂,语言缺乏逻辑性和规范性。

超现实主义否定现实主义和传统小说,敌视一切道德传统,认为这是平庸和仇恨的根源。小说之所以成为文学的宠儿,是因为它适应了读者逻辑地反映生活的追求。它想打破这一切,追求“纯粹精神上的自动反应,并试图通过这种反应以口头、书面或任何其他形式表达思维的实际功能。它不受任何理性的监督,不考虑任何美学或道德后果,并记录这种思维。”超现实主义者在咖啡馆、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寻找、收集人们思维的原始状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代表作是布列塔尼于1928年出版的小说《娜佳》。20世纪20年代末,运动内部出现了分裂。1930年,布列塔尼发表了超现实主义的第二次宣言,重申了运动的原则:反抗的绝对性、抗命的彻底性、规章制度的破坏性。此后,运动一直处于低潮,几乎只有布列塔尼坚持下来。二战期间流亡美国时,他的宣传从未停止。布列塔尼于1946年回到法国后,继续办杂志,举办作品展和发表广播演讲,掀起了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浪潮,影响了欧美许多国家,但其势头远不及20世纪20年代。

超现实主义由来已久,这一流派颇具吸引力和生命力,许多现代主义者受其理论影响而发展。

超现实主义电影是将文学超现实主义运用到电影创作中的电影流派。它继承了这一创作理念的倡导者安德烈·布雷顿(Andre Breidon)的原则,强调非理性行为的真实性、梦境的意义、不协调图像的情感力量和对个人快感的执着追求。它一度成为20世纪20年代法国先锋派电影的主流,后来成为美国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的重要翼。在商业发行的故事片领域,超现实主义并不构成一个独立的流派,其影响力也仅仅局限于影片的个别镜头或段落。阿杜·基洛的电影中的超现实主义是这种研究的典型作品。

20世纪20年代,法国先锋派电影人发现,电影的摄影性质和蒙太奇对齐技巧使其成为超现实主义最理想的表达方式。这种观点在反传统的电影人中间一直很流行,并被付诸实践。超现实主义电影公开反对叙事风格。

总的来说,德鲁克的《贝壳与僧侣》是第一部超现实电影,但更多关注的是路易斯·布努埃尔的《一只安达卢西亚的狗》和《黄金时代》。前者是一个精神有问题的流浪汉的一系列梦,后者是对性欲和爱情的弗洛伊德式分析。性欲和高潮、暴力和亵渎、怪异的幽默是超现实主义电影用来与传统电影形式竞争的主题。电影的真正目的是用自由的电影形式激发观众最深处的冲动。布努埃尔曾宣称,安达卢西亚狗是“对谋杀的热情呼唤”。西方电影研究者一致认为,在布努埃尔转向故事片后,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仍不时在他的作品中隐现。在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中,超现实主义倾向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迈尔·德连和肯尼斯·安吉尔。在故事片领域,西方电影研究者倾向于将对变态心理、潜在性冲动、非理性行为的描述归结为故事片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所以像希区柯克的一系列电影:爱德华医生(1945)、迷魂记f1958、西北偏北(1959)、精神病患者(1962)、人群。

超现实主义者发现了兰博和劳瑞蒙特,并从中汲取营养。超现实主义者将艺术与生活紧密结合,超现实主义运动始终坚持视觉艺术和书面诗歌都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有效形式。他们从当前的生活状态出发,试图超越现实。对他们来说,艺术不再是精神层面的乌托邦幻想,从而获得暂时的心灵平静。艺术应该更现实,更革命。生活对他们来说不再只是生活,而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行为艺术。

1924超现实主义的理论旗手安德烈·布勒东在第一份超现实主义宣言中给超现实主义下了定义:“超现实主义,阳性名词:精神病学的一种纯粹自发的现象,主张用这种方法以口头、书面或任何其他形式表达思想的一种真实活动。思想的事实记录不应该被理性所检查,也不应该被任何美学或伦理的考虑所渗透。哲学背景:超现实主义基于对超现实的信仰;这种现实不仅仅是一些至今被忽略的联想形式,更是相信梦想的无穷力量,以及可以独立于利益而转移的观念变化。它倾向于最终摧毁所有其他精神结构,代之以解决生活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超现实主义运动是建立在对奇特事物的崇拜和对想象力的推动上,但我们也要避免一种流行的误解,即所有怪诞艺术、风格主义和巴洛克艺术的杰作都是它的前身。超现实主义不给没有内心冲动,只是苦心制作的幻想艺术一席之地。如果追根溯源,超现实主义源于一种艺术思想,这种艺术思想源于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关心另一个世界隐藏的东西。这里所谓的“另一个世界”并不是彼岸的上帝之城,而是停留在生活世界此岸,反抗现实生活物化的艺术超越。在波德莱尔和兰博的作品中,一种在虚伪的社会现实中顽强不屈的畸形人心态和一种超脱于物欲横流的生活现实的另类艺术意境成为了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