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汽车技术论文2000

二、汽车发展的特点

通用汽车公司负责R&D和规划的副总裁伯恩斯说:“未来的汽车将具有以下七个特点:安全、低价、环保、实用、高效、节省时间、提供与外界的联系。这意味着汽车行业必须围绕低价、实用、设计和技术进行创新。”如今,在这个网络驱动的时代,数字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被整合,整合了汽车设计、工程、采购和制造,这使我们能够缩短汽车的开发时间,并以更快的速度将新车推向市场。最重要的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个是汽车设计。随着越来越多的计算机工具的使用,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开发出更多的样式和模型。随着越来越多的数学模型的使用,可以验证仿真设计,可以确认汽车的空气动力学、耐撞性和可制造性,大大缩短了开发时间。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采用虚拟汽车的概念,这样他们可以在不制作物理原型的情况下组装、观察和模拟汽车的性能和制造过程,制造商、研究所、政府和供应商之间越来越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快了汽车的开发时间。

随着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主导着汽车设计的趋势,一种新型的汽车将会诞生,从而满足1的要求。

汽车新技术毕业论文-汽车新技术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消费者越来越多的要求。【】这些新产品将不同程度地结合轿车、旅行车、皮卡和越野车的特点,也将促进汽车市场的进一步分化。

第二是在汽车动力方面。专家预测,未来10年,内燃机仍将是汽车动力的主要来源。然而,未来汽车动力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是越来越多地采用稀燃汽油机和柴油机技术,优化燃油发动机组合和更好的催化技术。

汽车动力系统的配置将发生变化。各种动力技术,如电动和燃料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将越来越受欢迎。这些尖端技术有望在未来减少或消除汽车尾气排放及其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未来汽车和机械系统将在很大程度上被电子系统所取代。这将大大提高汽车的驾驶性能和行驶安全性。其特点包括:语言识别、无钥匙点火等。

可以说新一代汽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会有更多的电子设备、电脑功能和上网功能。该车配备:交通信息功能、路线规划和导航设备、高级导航设备、车载娱乐信息设备等。因此,汽车将成为一个信息、通信和娱乐中心,可以与消费者的家庭和办公室交换信息。在汽车安全方面:为了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安全,汽车制造商将安装新一代安全带、能量吸收结构、前排和侧面安全气囊、触发安全气囊的智能传感器、紧急情况下的求救信号等。

第三,车辆动力学控制

车辆动力学控制(Vehicle Dynamics Cotrol)的缩写是VDC,这个系统的作用是保持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包括制动和行驶)的稳定性。传统的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和TCS(牵引力控制系统)主要是控制车轮上的制动力和驱动力,防止车轮纵向滑移率过大,从而获得最大的附着性,既能产生最大的减速度(加速度),又能防止侧滑。

车辆动力学控制系统虽然也控制车轮的制动力和驱动力,但它们与ABS/TCS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性能是可以实现左右纵向力的差动控制,从而直接为车辆提供横摆力矩,抵消车辆的不稳定运动(如车辆在湿滑路面上摆尾时的校正作用)。该系统通过安装在汽车上的各种传感器检测速度、角速度、方向盘角度等汽车运动姿态,根据需要主动制动一侧车轮,改变汽车的运动状态,使汽车达到最佳的行驶状态和操纵性能,增加车轮的附着力和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汽车智能速度控制系统的作用是在一些特殊路段或特殊行驶条件下,对车速进行强制性限制。汽车智能速度控制系统主要由电子控制单元和执行器组成。控制系统工作2

汽车新技术毕业论文-汽车新技术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工作时,需要先设置限速。[]比如某区域限速80km/h,我们可以将速度设置为限速值。当车速未达到80km/h时,汽车智能速度控制系统不工作。当车速接近80km/h时,电控单元启动执行器限制油门踏板的行程,使车辆无法继续加速。当车速低于80km/h时,电控单元解除对执行器的控制,驾驶员可以自由踩下油门踏板,使汽车加速。

智能控速系统限速值的设置可以通过选择开关设置,也可以通过接收无线信号设置(即切换车速无线信号或切换电子地图信号):只能设置一个值,也可以根据不同路况设置多个档位。

第四,线控技术(control by wire)

各种汽车控制系统正在向电子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未来5 ~ 10年,传统的汽车机械控制系统将成为通过高速容错通信总线与高性能CPU相连的电气系统。例如,汽车将使用电动机和电控信号来实现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线控油门、线控悬挂等。采用这些线控驱动系统将完全取代现有系统中的液压和机械控制。

DBW在新一代雅阁V6车上采用的就是这种新技术。DBW是throttle by wire的缩写,也可以叫电子节气门,即发动机的节气门是电子控制的。传统的油门控制方式是驾驶员通过踩油门踏板直接控制发动机油门的开闭程度,从而决定加速或减速。驾驶员的动作和油门的动作通过拉索的机械作用联系在一起。DBW把这种机械连接变成了电子连接。驾驶员仍然通过踩油门踏板来控制电缆。然而,电缆并不直接连接到加速器,而是连接到加速器踏板位置传感器。传感器将线缆的位置变化转化为电信号,传输给汽车的大脑ECU(电子控制器)。在处理收集到的传感器信号后,电子控制单元向油门执行器控制模块发送命令,然后油门执行器控制模块向油门执行器发送信号,以控制油门的开度和关度。也就是说,驾驶员的动作和油门的动作是通过电子元件的电信号联系在一起的。虽然DBW的结构比传统的节气门控制方法更复杂,但节气门控制比传统方法更精确。发动机可以根据汽车的各种行驶信息,精确调节进入气缸的油气混合气,改善发动机的燃烧状况,从而大大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

使用线控技术有很多好处,比如使用线控制动不用制动液,保护生态,减少维护;重量轻;高性能(快速制动响应);制动器磨损最小(对轮胎施加更均匀的力);安装和测试更简单快捷(模块化结构);更稳定的电子界面;隔板之间没有机械连接;简单的布置可以增加电子控制工作3。

汽车新技术毕业论文-汽车新技术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可以;踏板特征一致;比液压系统元件少等。[]

由于目前还没有能满足未来汽车所有成本和性能要求的通信网络,汽车主机厂仍将采用各种组网协议(包括CAN、LIN和MOST、1394等。).

随着电子控制单元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多,车载电子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变得越来越重要,有必要构建一个基于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车载电子网络系统。大量数据的快速交换、高可靠性和廉价性是对汽车电子网络系统的要求。在这个网络系统中,每个处理器独立运行,控制和提高汽车某一方面的性能,同时在其他处理器需要时提供数据服务。汽车内部网络的组成主要依靠总线传输技术。

汽车总线传输是将汽车内的各种电子控制单元、智能传感器、智能仪表通过一定的通信协议连接起来,从而形成汽车内部网络。其优点是:

1.减少了线束的数量和体积,提高了电子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2.采用通用传感器达到数据共享的目的。

3.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即系统功能的改变可以通过系统的软件来实现。

CAN总线是德国Bosch公司在80年代初开发的一种串行数据通信协议。其短帧数据结构、无损总线仲裁技术和灵活的通信方式使CAN总线具有高可靠性和抗干扰性,满足了汽车对实时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目前,国外汽车总线技术非常成熟,已经在汽车上推广应用。从2000年开始,国内引进技术生产的奥迪A 6车型开始使用bus替代原有线束,帕萨特B5、宝来、Polo、菲亚特的Palio、Siena、哈飞赛车等车型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CAN总线技术。此外,一些高端乘用车和工程机械也开始应用客车技术。预计到2005年,CAN将占据整个汽车网络协议市场的63%。在欧洲,基于CAN的网络也占据了88%左右的市场。

目前大多数使用CAN总线网络的汽车都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总线。一种是power CAN总线,主要包括发动机、ABS、自动变速器三个节点,通信速率一般为500kbps。另一种是舒适的CAN总线,主要包括一个中央控制器和四个车门模块。通信速率一般为62.55kbps或100kbps。

五、电子巡航控制系统(CCS)

为了达到想要的速度,驾驶员不需要踩油门来调节速度,只需操纵调节开关,汽车就能以固定的速度行驶。该设备的主要优点4

汽车新技术毕业论文-汽车新技术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应该体现在:长时间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可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此外,还充分考虑了紧急动作释放的可靠性和故障排除设备的安全性。[]

宝马新一代豪华车745i和735i采用的发动机是全新V8发动机,进气系统参数可调。发动机进排气系统的三个主要参数(排气门开启时间、进气门升程和进气道长度)可以随着发动机工况的变化而自动调整。其中可调进气道长度技术为世界首创。西门子为发动机提供了伺服阀、中间偏心轴位置传感器和与发动机微机相连的气门升程控制器。

奔驰SL轿车独特的动态控制系统包括一个电子液压制动系统(EHB),称为感应控制系统(SBC)。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传感器建立运动状态和制动压力的动态监测和危险工况的预警。SBC增加了制动管路的压力控制和制动准备功能。一旦踩下制动踏板,汽车将以最大的压力和最快的反应制动,前后制动压力的比例会随着不同的路况而变化,从而提高弯道制动时的安全性。它的优点(也是一个技术难点)是提高了制动舒适性,可以提前反应,而不是像传统ABS那样制动后由信号反馈控制;此外,可以实现完全的干制动,在潮湿的气候或路况下,制动盘表面不会形成水膜,保证了汽车的快速响应。

设计的发展必然会随着汽车技术的进步而改变,很多设计师的艺术风格会更广泛更强烈的体现在汽车设计中,给人们更广泛的选择。在高科技下,个性鲜明、更加人性化的汽车将是21世纪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因为它符合人类文化和个性的追求和需求。因此,加大对概念车设计的重视和投入,将极大地推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