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基层社会组织研究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政府关注的焦点也是学者研究的焦点。中国改革的第一步起源于“三农”。显而易见,未来中国的成败也将取决于“三农”。泱泱大国,农业是根本,只有解决了“根本”问题,才是最彻底、最有价值、最革命的。
2006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村经济重大问题研究的指示。根据NDRC下达的调研课题,作者在湘潭县农村进行了针对性的调研,并利用湘潭县委基层办公室、县委政研室、湘潭县政府经济研究室的相关调研成果,形成了一份综合调研报告。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能有这么好的局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党和政府近年来在宏观调控中切实加强了农业农村的薄弱环节,扭转了前些年粮食产量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这次宏观调控的一大成果就是稳定了农业和农村,从而稳定了市场和人心。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的发展事关全局。只有真正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农村始终是难点和重点。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掉。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全面推进农村发展。经过全党全国的不懈努力,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广大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有效加强,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持续推进。归根结底,就是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让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
以工带农
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转变。我们在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金钥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方位的目标,不仅仅是建设一个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实惠,得到农民支持,稳步向前。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处于爬坡阶段,农业和农村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薄弱环节。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会议强调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国家建设资金投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三)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四)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建设面积,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5)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农民工,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6)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目前,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政策措施陆续出台。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取决于加强领导,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三农”工作对全局的重大意义,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领导干部要经常到农村去做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真正掌握农村的真实情况,了解农民的愿望和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并切实落实促进农村发展的具体措施。
跨越城乡差距不再是梦想。
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加大工作力度。为稳定、完善和强化惠农支农有效政策,全国财政支农资金增幅高于去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例高于去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去年。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正在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结合农村实际,针对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和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取得实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扎实工作,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事业。第三个问题是村镇规划。
一、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二,当前1998年以来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存在的问题
第四个问题:投入机制。
1,财力流失严重,经济发展受资金“瓶颈”制约。
2.上学难,看病难,贷款难,打官司难。
主要原因:政策失衡、体制障碍、城乡差距。
原因之一是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产业技术含量不高。
第二个原因:基础设施薄弱,综合生产能力脆弱。
第三个原因:乡镇机构臃肿,干部队伍庞大。
第四个表现:乡村一级经费紧张,基层组织运转困难。第五个原因:党群关系疏远,干群关系紧张。
第六个原因:社会保障体系中劳务输出的严重缺失造成了社会问题。
生产发展以工业化理念实现经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