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汉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断层后的重新崛起。以下是我搜集整理的汉代文学的特点。欢迎阅读参考!

1.汉代作家群体再现。

2.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无论是民间创作还是文人创作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3.汉代文学与经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4.汉代是一个文学体裁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许多重要的文学样式都诞生于这一阶段。

汉代在文学史上一般分为东汉和西汉。东西方的区别是以首都的位置命名的。汉代的主要文学成就包括:汉赋、散文、诗歌。文化上,汉代文学具有浓厚的复古传统,这与整个汉代以五经为祖,以圣贤为准绳,重视师法传承,重视章句经学的学术氛围有关。这也造成了后世一些文学史家对汉代文学双向模式的批判,即儒家正统支配下的文人文学观念复古保守,道家异端支配下的自然文学观念创新进取。

历史散文和政治散文是汉代最突出的散文。司马迁的《史记》以人为中心反映历史,开创了传记史书的新风格,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时代,这是汉代最为辉煌的成就。东汉班固的《韩曙》也同样著名。政论方面的名著很多,有贾谊的《论通秦与治安政策》,晁错的《论贵粟》,桓宽的《盐铁论》,王充的《论衡》,王符的《论隐夫》,仲长统的《长恨歌》。文化上,汉代文学具有浓厚的复古传统,这与整个汉代以五经为祖,以圣贤为准绳,重视师法传承,重视章句经学的学术氛围有关。这也造成了后世一些文学史家对汉代文学双向模式的批判,即儒家正统支配下的文人文学观念复古保守,道家异端支配下的自然文学观念创新进取。

乐府诗和兀颜姓诗是两汉时期最显著的成就。两汉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著名的《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中的一部叙事小说,后人将其与北朝的《木兰诗》、唐代韦庄的《福琴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汉赋是汉代文学的又一新文体。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既有韵文又有散文。是诗的散文,是散文的诗化。它兼收并蓄,风格多样,如《诗经》、《楚辞》、先秦散文等。它形成了一种综合的文学风格,具有巨大的容量和表现力。贾谊的《吊屈原赋》是散文诗,梅成的《七发》是汉赋正式形成的标志,司马相如的赋是汉赋的高峰。后来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两都赋》都是汉大赋的代表作。张衡的《归天府》也开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汉代最高的文学成就是散文,它继先秦之后,与战国散文一起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它和唐宋诗词、元杂剧、明清小说,分别统治着各个时期的文坛。汉代的一种散文是记叙文,以《史记》、《汉书》为代表。另一类是议论文,主要是指名道姓的大臣、学者的哲学、政治专著的背诵,如《盐铁论》、《平衡论》、《潜夫论》、《政治论》等。

然而,相比之下,汉代的散文是为某些东西而写的。到了汉代,真的是“为艺术而艺术”,辞赋风靡一时。这种风格直接继承了战国纵横家的论辩技巧和屈原、宋玉的《楚辞》。他们在屈原和宋玉的基础上,变本加厉,越来越不重视思想,在文字和形式上下功夫,争美。写赋在汉代成为一种时尚,不写赋似乎不足以表现一个人的才华。汉代诗坛比较寂寞,除了楚辞,几乎没有令人心动的文人诗词。但是汉武帝建立了乐府组织,收集了很多民歌。这些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汉代乐府以其光荣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中国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直接而极其巨大的影响。《汉末古诗十九首》中,曹父子、建安七子直接继承了汉代乐府的衣钵。汉代乐府中的五言体和杂体,直接影响了南北朝和唐代文人五言诗的形成和七言歌的发展。

扩展内容:

史学名著

历史记录

司马迁(前145—约87),字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历史学家的家庭,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名学者。司马迁近十岁时随父迁居长安。后以董仲舒为师,孔安国为师,研究《春秋》。二十岁开始广泛漫游,包括今天的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在这次漫游中,他参观了传说中的大禹遗址和孔子、屈原、韩信等历史人物的活动旧址。漫游之后,他被任命为医生,他被派往四川和云南。从那以后,他去过更多的地方,走遍了全国。漫游生活让司马迁大开眼界。他接触了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的生活,特别是收集了许多历史人物的资料和传说,为后来的《史记》写作奠定了基础。汉武帝元年(110),父亲司马谈去世,父亲历史的未竟事业落在了他的肩上。元丰三年,司马迁继位太史令。从此,他读遍了国书,研究了各种史料,开始写史。没想到,一场巨大的灾难从天而降。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消息传到京城,汉武帝大怒,朝臣把船往前推,骂李陵。司马迁认为这对李陵不公平,站了出来。陈说,李陵别无选择,只能投降。他的辩解激怒了汉武帝,此外还写了《景帝本纪》,直言景帝和武帝都有过错,汉武帝借此机会对他两罪并罚,实行“宫刑”。面对这样的奇耻大辱,司马迁想到了死,但他写史的生涯并没有结束,只好忍着,继续写下去。对此,他在《报任》一书中做了详细的表述,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太史公四年(前93),司马迁终于完成了辉煌巨著《史记》。此后事迹不详,死于武帝末年。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130篇。就体例而言,《史记》分为五个部分,即纪年,记载帝王的大事;家,诸侯之事;传记,讲述人与大臣的故事;表,即表格形式的大事记;书籍,即法律法规体系。通过这五个部分,《史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体系,成为中国史书的基本形式。所谓“二十四史”,以史记为首。

鲁迅把《史记》称为“史家绝唱,离骚无韵”,当之无愧。就《史记》的文学性而言,首先表现在其叙事模式上,采用第三人称的客观叙事,实际上是“在叙事中包含褒贬”。它讲述了三千年的悠久历史,再现了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场景和人们的活动。《史记》中的许多传记都是以一系列故事展开的。例如,《廉颇蔺相如传》中就有《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等故事。同时,《史记》中的很多故事都充满了戏剧性。比如《项羽本纪》中著名的“鸿门宴”的故事,就像一场精彩的戏剧表演。剧中人物的出场、退场、表情、动作、对话甚至座位的朝向,都写得仿佛听到了他们的声音,见到了他们的人。剧情高潮迭起,扣人心弦,富有戏剧性。其次,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皇帝和将军、富商、文人隐士、游侠刺客、普通人。能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近百人,项羽、刘邦、张亮、韩信、李斯、屈原、孙武、荆轲、廉颇、蔺相如。比如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但是司马迁没有以成败论英雄,而是细致入微地描写,写出了项羽的悲剧命运。《史记》中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得益于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对其外貌表情的描写,生活细节的刻画,人物对话的运用,戏剧场景的设置。以上都可以在司马迁的作品中运用自如。第三,《史记》的语言艺术是精湛的。司马迁把史料中的难句改写成汉代的通俗语言,使古文变得简单通顺。比如简洁的叙事语言,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等等。

司马迁的人格和实录精神深深影响了后世作家的创作态度和方法。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其笔法直接影响了唐宋时期的古代文人,成为他们用词的规范。也对唐传奇乃至明清小说戏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书

班固(32-92),陕西咸阳人。他的父亲班彪写了65部史记传记。父亲去世后,班固继承父亲的事业,以《史记》汉书部分和《史记列传》为基础编撰《韩曙》,历时20年。《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传记作品(只写一个朝代)。其体例基本上是承袭史记,但改书为志,创制刑法、五行、地理、艺术四志,并废除贵族家世,与传记合并,统称为传记,使《汉书》形成了新面貌。《汉书》有十二章八表十录七十传。***100条。这段断代史后来成为官方史书的范本。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具有散文文学特色的历史巨著。其中不乏优秀的传记,如《霍光传》、《朱买臣传》、《东方朔传》,都是公认的名著。尤其是《苏武传》,丝毫不逊于史记。苏武投奔匈奴,被拘十九年,但他坚持斗争,不屈服于敌人的迫害,不动心投降。史诗般的爱国者形象跃然纸上,感人至深。另外,与史记相比,《汉书》的语言风格形成鲜明对比,雅、古、难。

政治散文

西汉初年的作家是在新王朝建立之初诞生的。他们雄心勃勃,把自己的创作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起来,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这类政治论文的中心议题,无非是总结秦朝的经验教训,为新王朝治理国家、维护和平提供良策。其中,贾谊是最杰出的作家。在他为中国皇帝台中当医生的十年期间,他写了一系列的政治论文,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秦朝的论文。本文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夸张、夸张的艺术手法描述了秦由盛而衰的过程。当时六国诸侯集中了庞大的兵马和最优秀的人才去灭秦,结果是自取灭亡。秦国可谓天下无敌,却“仁心仁术”,最后被反秦的农民起义军所灭,反差非常大。中篇和下篇指出秦二世和子婴一意孤行,暴虐无情,失去民心,实际上为西汉王朝提供了教训。晁错是贾谊之后又一位重要的政论家。他的成名作《论龟速书》对贾谊的重农抑商观点作了较为集中和细致的发挥,具有现实意义。

一部诗歌杰作

西汉初年,汉乐府的山歌还没唱过,山歌还不多见。韵脚沿袭了楚声和楚歌的延续。楚汉之争的主角项羽和刘邦,写了楚辞《盖夏歌》和《大风歌》,是汉初韵文的代表作。

盖夏之歌

项羽的《垓下歌》见于史记。《项羽传》,其言如下:

拔山而起,怒于天下,

糟糕的时光不会消逝。

我不死也没办法,

我怕我怕我什么都做不了!

这首诗以楚辞“Xi”字体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塑造了项羽这个失落的英雄形象,具有感人的力量。沈德潜评价他的“泣不成声,挥之不去”(《古诗源》卷二)。

风之歌

与项羽的《盖夏之歌》相比,刘邦的《大风之歌》悲壮慷慨,却在恢弘中有苍凉之感:

风在吹,云在飞,

维加回到了海里的家,

安德鲁,战士总是在寻找!

这首诗是刘邦在十二年(公元前195)十月,在起义后回到家乡沛县时写的。他的得意溢于言表,但最后一句话隐约透露出一种伤感的意味。《汉书·高第纪》记载刘邦唱完后“慷慨悲切,落泪几行”。篇幅虽短,但感情丰富复杂。

其他押韵诗

汉武帝有秋风诗,乌孙公主有哀歌,汉初没有。

此外,淮南山对隐士的招揽也有其独特之处。他虽然有楚辞的形式,但他所表现出来的是屈、宋作品所不曾有过的隐秘内容。诗中强烈渲染山林寂寥阴郁的气氛,表现出“王归来,不能久留山中”的主题用在冷峻险峻中,“音节角清而激越”(王夫之《楚辞·释文》),是后世吸引隐蔽的诗赋之祖。

乐府诗

乐府机构

乐府,原为官办音乐机构。这个名字从秦朝就有了,秦代出土的编钟上铸有“乐府”二字。西汉建国后,沿袭秦制,也有专门的乐府机构。汉武帝时期,乐府机构的规模和功能都有了很大的扩展,其中“采诗”是乐府最显著的功能。据《汉书·艺文志》“自乐府立孝、武德,则采歌谣。所以赵、戴、秦、楚的风格都是受悲喜的影响,也受事件的影响。亦可体察风土,知云何厚。”这类诗歌源于民间,为了与文人创作的乐府歌曲相区别,习惯上称之为“乐府民歌”。从“悲喜之感,起于事件”可以知道当时采用的诗歌具有现实主义精神。所谓汉乐府诗,主要是指这类诗。

乐府民歌

汉乐府现存民歌数量虽少,但内容广泛,尤其是反映下层民众生活和情感的内容。如人民的悲惨生活,战争和兵役带来的灾难,封建官僚的无耻,家长制的邪恶,爱情的坚定,弃妻的痛苦等等。十五计划里,写了一个老兵。他十五岁参军,八十岁回来。他的人生毁了,但他的家毁了,他爱的人枯萎了,这让他很痛苦。商鞅的爱情誓言是:海枯石烂,真爱不变。在《桑上的陌生人》中,罗敷美丽、勇敢、足智多谋。相反,“君主”好色、贪婪、霸道。

汉代乐府民歌的主要艺术特征是以叙事为主,“感悲喜,因事而起”,拓展了中国诗歌的叙事领域。桑和《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的代表作,尤其是像《孔雀东南飞》这样的长篇叙事诗,多种艺术手段在其中得到了完美的运用。无论是人物的对话、动作还是心理刻画,都非常成功,生动地塑造了一批人物形象。诗中故事的展开,矛盾冲突的跌宕起伏,浪漫的结局,都是安排的恰到好处。此外,汉乐府中的民歌形式多样,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杂言等,其中最常用的是新杂言、五言诗。杂词富有诗意,用词各异,整体与分散,灵活多变。五言诗形式很工整,比如“十五参军”。与《诗经》《楚辞》中的四言诗、骚体诗相比,这种诗风有了明显的进步,代表了当时诗歌形式发展的新趋势,并成为此后数百年文人创作的主要形式。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又名《赠妻古诗》,是汉乐府中最长的一首诗,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罕见的长篇叙事诗。这首诗描写了封建社会常见的家庭悲剧。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恩爱夫妻。刘兰芝美丽贤惠,勤于家务,但苛刻的婆婆不喜欢媳妇,婆媳关系相当紧张。焦仲卿被夹在他母亲和他心爱的妻子之间,处境尴尬。最后因为母亲的不听话,劝说妻子暂时回娘家。因为不喜欢家里的哥哥,刘兰芝被迫改嫁,只好以死“自举清池”。焦仲卿听到这个消息后,猛然醒悟,“自缢东南枝”,以自己的壮烈牺牲来抗议封建父母的暴政。

汉服

梅城的七根头发

《七毛》是一部讽喻作品,揭露了贵族子弟的颓废生活。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假设楚王生病了,吴克来问问题,并在主客体的问答中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赋的主题是音乐、饮食、车马、宫廷园林、狩猎、观道,反复说生病的原因是过着放纵放荡的生活。只有听圣人的“妙语”,才能消灾祛病。这首诗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各种事物,用词华丽,想象丰富,寓意深刻。这部赋问世后,因其优秀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文学界有许多模仿者。有时以主客问答形式描写七段七事的赋式文章几乎成了一种潮流,“七体”几乎成了文章形式的一个范畴。

司马相如赋

司马相如是汉赋全盛时期最伟大的赋家,他的《子虚赋》和《上福临》最为著名。《子虚赋》假设楚国的子虚与齐国的吴先生展开对话,子虚吹嘘楚国云梦泽的伟大,以及楚王打猎的盛况。吴先生称赞齐国山川壮丽,物产丰富。在两个人物的对话中,作者用华丽的辞藻进行了精心夸张的描写,气势磅礴,令人眼花缭乱,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商》以死为公的虚构话语赞美皇家园林,以压倒齐、楚,赋中对皇权的赞美在于对山水的描写。司马相如的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辞藻华丽,结构严谨,奠定了汉赋的固定模式,在汉代尤为突出。

五言诗的出现

五言诗萌芽于民歌,其形成受到北方少数民族音乐和军乐的影响。乐府民歌中五言诗的发展影响了当时文人的写作,于是产生了五言诗。班固的《咏史诗》被许多文学史家认为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当然,这首诗还不成熟,但它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里程碑。此后,东汉许多作家都有了传世的五言诗,如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妻诗》、辛延年的《玉》。《林玉郎》描写了一个名叫胡姬的醉鬼,不畏强暴,敢于拒绝贵族奴隶的调情。诗中的姑娘胡姬,美丽、忠贞、纯洁;豪奴风子就是仗势欺人,欺负别人。这首诗与尚墨唱的乐府民歌相似,反映了文人在乐府民歌影响下的创作成就。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最杰出的代表。东汉末年,文人的五言诗大量涌现,作者不详,后人一般称之为“古体诗”。这些作品中有十九首被萧统选入《梁代文选》,后人称之为《古诗十九首》。多数学者认为,这组诗不是一个人写的,它产生于东汉末年。他表达的内容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表达相思之情,诉说离别之痛的诗歌。比如《再旅行》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女人思念远行他乡的爱人。首先开头说了再见,然后说了路漫漫其修远兮,然后说了相思之苦,最后用宽慰的话结束。再比如《遥远的牛郎星》这首诗,描写了织女隔着银河思念牛郎星的悲伤,表达了爱情被折磨时的痛苦。此外,也有表现生命短暂,哀叹人生无常的作品。比如“出生不到一百”等等。其他如功名不佳、仕途失意、生活清贫、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知己难遇等描写,在诗中也能找到。

《古诗十九首》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标志着中国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诗人率真而不矫揉造作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用具体的景物来衬托人物的感情,达到相互发展、自然趣致的境界。其次,它的语言简单、生动、凝练、有嚼劲、高度概括。对后世五言诗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后五言诗开始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建安文学

东汉末年,动荡不安。曹操,汉郭培(今亳州)人,设青州兵,拥汉献帝,统一北方,社会有了相对稳定的环境。曹操父子都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也因为他们的倡导,一度没落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在当时的都城邺城(所以地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聚集了大量的文人。诗歌、散文、散文创作取得新突破。特别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的长处,充满了爱情和文字,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思想感情。因为发生在汉献帝建安年间,后人把这个时期的文学称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核心是三曹,包括:曹丕、曹操、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