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卷子!
摘要:小学数学不会自发地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系。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需要实用的方法。本文围绕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展开,旨在进一步拓宽小学数学教学思路,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策略研究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脱离生活而发挥作用,也不可能自发地从课本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产生直接联系。显然,《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不能只是明确“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中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何让数学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如何让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碰撞交融,如何让学生真正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如何理解他们在学习数学中的感受,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索的课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的数学教师采取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因此,笔者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提出以下设想,以求教于方嘉。
一,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的生活化
生活化数学教学是指将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这里所指的学生真实生活,不仅仅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简单的学生生活情境的完整再现,更是一种数学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生活化学习材料可以依托现有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的苍白、无为状态。与很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乏学生喜欢的内容。生活化的学习材料旨在满足学生生活的实际,使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与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比如在教“百分比”一般应用题的时候,作者是这样重新整理资料的:首先,收集资料。开班时,请描述一下学校周围的道路环境。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列出的众多信息中,选择一条“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道路上种树,种了500棵树,成活490棵树,让学生提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都是学生知道的领域,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第四是老师指导。告诉学生“这些树的成活率是98%。”所以问一下“存活率”和“98%”的含义,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这种重组贴近学生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素材来源于师生熟悉的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解决“死知识”和“对话教学”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和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教材增加“营养”。让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枯燥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着的有价值的案例,以契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社会生活。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以致用,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实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处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和方法,感受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联系,不断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仅要着眼于求知的过程,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是要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去观察世界,理解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双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用数学问题联系现实,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明白身边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如果我们抓住了其中的联系,我们就能活用所学。但是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步的训练。例如,在学习了比例的应用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向液体混合物中加入水或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将50公斤10%的盐水配制成20%的盐水。我该怎么办?通过精确的计算,学生开始测算出多造盐(加盐)或少造水(蒸发)的规律。再比如,在学习了“百分比意义”之后,我给学生看了一个问题,让他们思考:我们班大约有30%的学生在家里用电脑上网,其中2/3用网络学习,而1/3在玩网络游戏。看到这个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这样学生就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思考和解决身边的问题,思想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适当开展部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让学生自觉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的感情,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意识。
第三,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到处都有数学问题。数学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来源于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通过解决生活问题来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中形成的常识和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拓展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让学生有这样的感受,往往可以在课堂上事半功倍。比如在教授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身高的实际例子中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然后通过量具让学生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我们可以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的长度,手臂的长度,家长的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
这些知识受到学生的喜爱,容易接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数学,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的活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第四,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研究、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其价值,还可以增强他们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比如,笔者在教完“利息”的知识后,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做一个小会计”,让学生去银行查询活期利率,然后让他们把积攒的零花钱存起来。怎么存最划算?学生对这样的作业极其感兴趣。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和反复比较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和利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这个活动也可以是对学生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这样结合实际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回归生活,从生活的实践中弥补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心理,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声音,学会了在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策略的实施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习通俗、有趣、生动,使数学教学实践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