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男轻女之争
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却是大诗人李白的故乡。一代诗仙从这里出发,以微弱的雷霆的脚步闯入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块永远闪着宝石般红光的石碑,留下了永不褪色的名字。
李白字太白,名青莲居士。据记载,他出生于唐代安西胡夫的碎叶城,大约五岁时移居到今天吉尔吉斯斯坦北部的这里。他父亲的名字叫李克。“客”可能是外地人的称呼,表示不是本地人。据李白自己说,他年轻时在扬州四处流浪,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散了三十多万”(《商安郡配昌史书》)。由此推断,他的父亲应该是个富商。李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从开窍开始,就一直在呼吸青山绿水的芬芳。他的诗“清水出芙蓉,雕之自然也”,这种清新自然的不雕之美,应该说是受到了蜀地的自然风光的影响,而蜀地的水总是绿的,山总是蓝的。
五岁“背刘佳,十岁看百家”“刘佳”一般指道家经典,“百家”一般指古代各个学派的学说。四川一直是道教最活跃的地方,李白熟悉道教是自然的。再者,道家推崇庄子是一个真实的人,而庄子最崇高的地方就是站在九天竿上看世界,以超然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一切喜怒哀乐。李白的天地孤魂,一方面是因为他站在盛唐的巅峰,有条件看得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庄子的哲学思想给了他挣脱一切传统枷锁的勇气,使他敢于抬头仰望宇宙,最大限度地拓展视野。此外,李白还有《十五奇书》、《十五好剑法》、《十五仙人》。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他虽然也熟读儒家经典,但却向往大鹏,大鹏的羽翼如云从天而降,他根本不屑于做一个儒家信徒。
李白二十四岁“仗剑投奔国,抛下亲人远游。”开始涉足诗歌。他是一朵云,必须飞到天顶去探测天空的浩瀚;他是水,他必须奔向大海,扬起大海上的狂浪。他“五岳皆圣,无以为远,照我一生一不变的习惯”,几乎走遍了黄河中下游和整个长江流域。那时候别说走路,就是骑马、坐船、坐牛车,他都要走遍这么广大的地区,至少在精神上是这样的,一直在奔波。李白不仅去过很多地方,见多识广,而且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
他曾经是个隐士,和朋友在山里喝酒,养了无数家养的鸟。他曾经是一个道士,潜心采药炼丹,求仙学道,以为自己真的可以白日飞升。他擅长骑马、射箭和击剑。他假装是个游侠,总是随身带着一把匕首。他曾被朝廷征召,有幸被皇帝召见并亲自下车迎接,从一个普通百姓一跃成为翰林学士。安史之乱时,他曾参军。东晋名相谢安,自命惊天动地的事业,于是意外卷入政治斗争,被投入监狱,沦为阶下囚,被判永远流放夜郎。被赦免后,60岁的他,今天也赶到了南京,准备参军平息安史之乱。总之,他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充满了荣耀和危险。他打交道的人,上至唐玄宗、杨贵妃,朝廷各级官员,下至狱吏、僧人、道士和底层的农民妇女。他熟悉各行各业、各种身份、各种职业的人,并把这种多姿多彩的生活包含在他的诗中。
他能写出高适和岑参的壮丽边塞诗。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过茫茫云海。浩荡风吹万里,过玉门关。当年,汉兵直指山路,吐蕃觊觎青海广阔的领土。这是历代战乱之地,很少有士兵能活下来。守军看边城,想着女人更苦。今晚在楼上的人们,叹息不应该是无所事事的。(关山月)
王维的诗很安静,但充满活力。李白也有这种诗。
对酒不愧疚,落花满衣。当你喝醉的时候,鸟儿依然稀少。(“自行派遣”)
王维的诗里有一种禅意的境界,李白的诗里没有,但李白的诗里有另一种从容和潇洒。
我的床脚闪着如此明亮的光。已经有霜冻了吗?我抬起头凝视月亮,低下头,怀旧之情油然而生。(《静夜思》)
这大概是中国诗歌中流传最广的思乡诗,是小农社会永远写不够的主题。这首诗融合了“床前”、“明月”、“地上霜”三个意象。说“已经有霜冻了吗?”意味着抒情主人公已经意识到这不是弗罗斯特;明知道不是霜,这种联想恰恰暴露了他心里有一层霜,有一股想家的冷气。中国人就是有这样的乡愁抑郁,所以离开家,一看到月亮就会想起这首诗。
孟浩然的诗让田园生活变得如此有趣。李白也有田园诗,但含义不太一样。
我寄住在吴淞山下的农家,内心感到非常压抑和孤独。农夫的工作更忙,隔壁的女孩在整个晚上,不害怕寒冷的秋夜。房子的主人,老婆婆,给我带来了菰米,满满的像月光一样的白米。想到这不禁让我惭愧,帮了朴木的忙,再三婉言谢绝,不敢吃。(《苏荀贾》)
那个高喊“哎呀,我怎么能庄重地向做官的人和身居高位的人打躬作揖”的诗人,并没有摆出一副同情农民的架势,而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过客,含着眼泪端起了老婆婆的那碗饭,想吃却吃不下。有几个诗人能有如此震撼的人格魅力?
至于他的《入酒》等诸多别具特色的诗句,其他诗人不说没写过。首先,他们的思想境界达不到那个高度。
你有没有看到黄河的水是怎样从天上流到海里,一去不复返的?你有没有看到,在高高的房间里,明亮的镜子里的可爱的头发,虽然早上还是丝黑色的,到了晚上就变成了雪?哦,让一个有精神的人去他想去的地方冒险吧,永远不要把他的金杯空着对着月亮!。我生来就是有用的,纺一千块银子,全回来!。煮一只羊,杀一头牛,磨一磨胃口,让我,三百碗,喝一大口!。岑老爷,丹秋生,会喝酒,不要停!让我给你唱首歌吧!,请听我说。钟鼓、珍馐、珍宝是什么?,我希望我永远不会醒来。旧时代的清醒者和圣贤被遗忘,只有饮酒者保留他的名字。陈在完成殿的一次宴会上,用一万个金币买了一桶酒,大家笑着说了一句俏皮话。为什么说,我的主人,你的钱不见了?,去买酒,我们一起喝!。五匹花马,金禧,把它们交给男孩来换取好酒,随你,卖掉永恒的悲伤。
宋代著名诗评家严羽说过,别人写诗,是一句一句写下来的,而李白只需要把心里的气吐出来就行了。这个比喻恰到好处。诗人站在黄河边上,看着“黄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外”。突然,他感到兴奋。他以为黄河的水就像一串人类的生命,一代一代不回来,但还是滚滚而来。然而人生如此短暂。镜子里的头发“虽然早上是丝般的黑色,但晚上变成了雪”是一个眨眼之间出生、生病和死亡的循环!面对这种无限与有限的矛盾,人活着为什么不享受生活!“我生来有用,纺一千银子,全回来!”,诗人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如此自信。正因为这首诗强烈呼唤现实生活,所以很多被强行压缩的灵魂来到诗中享受足以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的顺滑。
李白的诗名越来越大,不仅惊动了诗坛,也惊动了很多达官贵人,最后甚至惊动了在艺术上造诣很深的唐玄宗,于是在天宝元年,李白42岁的时候,唐玄宗听信了亲信的推荐,下诏招他到长安,给予他隆重的礼遇。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这位自以为是超一流政治家,实际上根本不懂政治的诗人,得意得惟妙惟肖,唱着“出门笑在天,我们这一代是不是龙蒿”(《南岭子弟进京》)。他一厢情愿,这一次真的可以做出很大的成绩;唐玄宗,一个贤明的君子,会把他叫到身边,问他如何治理天下,如何使天下太平。然而,他错了。他是一个完全生活在梦中的诗人。梦一旦醒来,剩下的只有失望。
一代诗人(下)
作为诗人,他昂首走进皇宫,成为皇帝的座上宾。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受到这样的礼遇是莫大的荣幸。然而,“我怎么能对那些永远不会被人看到真诚面孔的高官厚禄卑躬屈膝呢”,李白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看不到这种转瞬即逝的荣耀。所以他肆无忌惮地躺在这里,醉了还是累了?
兴庆公园的沉香阁是唐玄宗和杨贵妃赏牡丹的地方。躺在这里,李柏正闭上眼睛,等待喷发的灵感。唐玄宗来赏牡丹。名花盛开,美女相伴,当然也需要音乐。玄宗听腻了旧词,高兴之余,颁布圣旨,要求李白创作新词。李白躺在这里不是醉了吗!快起来!于是被冷水惊醒,一挥手写下了清平调三个名句。第三首说:“名花倾大江南北,相濡以沫,令君笑。”。说明【知道】春风无限可恨,沉香亭北倚栏杆。“汤灿玄宗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不会欣赏这样的诗吗?皇帝欢呼,于是众声迎合,前来娱乐。但对李白来说,陪皇帝玩玩,做帝王文人做的事,就是居高临下。他不明白,只有诗人屈服于政治家,没有政治家屈服于诗人。他就是不肯明白这个道理,永远是黄河之水如何移出天界的狂妄李白。
李白在长安待了三年,整整一年多,痛呼“君虽爱峨眉,奈何宫中杀人”(《玉壶吟》)。后人认为他在朝廷被人污蔑,处境危险。这其实不可思议。玄宗认为自己不是一个肩负朝廷重任的人才。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准确的评价。按照中国的传统价值观,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做官只有当了将军,当了官才有价值。后人正是以这种心态看待李白,因为李对是不公平的。他们不知道,李白如果不吹嘘自己是掌管天下安危的政治家,没有这种狂妄的自信,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诗人。但如果他真的当了宰相、将军,就不会再想到当诗人了。所以,李白离开朝廷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被人污蔑,而是他根本不想适应那种不得不处处受制的政治环境。唐玄宗善于识别人物,认为最好把他释放,让他写诗。应该说这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只有唐朝能接受李白是疯子;只有李白的狂放,才能举起诗歌的火炬,照亮盛唐的灿烂文明。
李白一路到了洛阳,在那里遇到了杜甫。比李白小十二岁的杜甫三十三岁,两人的友谊自然是诗人气质相似所致。但杜甫对李白的晚辈和祖辈都很佩服,对他也比较忠诚善良,所以后来写了十二首真挚的诗给李白。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隐居庐山。李林,永远的国王,奉命去征服叛军。李白只知道报效国家,放在李林帐下。他斗志昂扬地唱道:“北方三河乱,四海如永嘉南奔。但与东山谢安石,我为你笑谈静湖沙。”他觉得这次该轮到他大显身手了。谁知李琳野心膨胀,不听指挥。结果,内部纷争不断,她被唐肃宗消灭了。这一次,李白真的闯了大祸。在古代,他和李白一样,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失败,注定死亡。然而,唐朝毕竟是唐朝。被救后,皇帝也没有坚持杀了他。他只是被判永远流放,最后被赦免了。这也成为后人贬低李白的把柄。其实什么都没说,只能说明他不懂政治。
李百佑有一颗童心。他总是拥抱没有真情实感的生活。随便遇到什么人,他都能坐下来和别人喝一杯,开心地唱:
两人一杯接一杯地喝着山中的花。喝醉了就想睡觉。你可以离开你自己。如果没有,早上拿着小提琴。他喝醉了,所以陶然心满意足地睡着了。
望着敬亭山,他会像老朋友推心置腹,心情会悠悠地念叨:
鸟儿飞得无影无踪,留下孤云自在逍遥。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彼此之间,只有我和敬亭山山的眼睛。(《独坐敬亭山》)他能这样呆呆地坐着看山,傻得像个孩子。
他一路流浪到安徽泾县,住在一个叫桃花潭的村子里。村里有个叫王伦的人,经常喝酒招待他。临别时,他送给对方一首诗:“李白正要坐船走,忽听岸上歌声。”桃花潭深千尺,不及王伦。"(《致王伦》)就像一个老朋友临别时随口说的话。中国著名的大诗人没有故作姿态,轻松自然,饱含深情。
但李白是一个极其狂妄的诗人,自称“我是楚国的疯子,唱了一首狂歌辩孔子”(《吕山歌·御史吕徐州》)。疯狂是自信的外在表现,是对个人尊严的充分肯定,是对束缚人的社会习惯力量的蔑视。他大声疾呼:“金白玉买歌笑,一醉方休轻王侯”(《追忆似水年华·送郡元参军》),趾高气扬,不屑以世俗价值为标准;“昨日在长安醉柳,五候七贵同杯酒。他高傲得离很远,却甘愿落在别人后面(《长流夜郎给辛判官》)。
最可贵的是,他用时代最强音,惊天地泣鬼神,吼出了:
哦,我怎么能对那些地位高、身居要职的人卑躬屈膝呢?他们从来不愿意被人看到一张真诚的脸!(梦里登天目山)
这一声呐喊,让那些被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那些不愿被踩进泥淖却无力抗争的人,敢于静静地挺直腰板,帮助内心深处最后一丝人格尊严,在无奈中自我安慰,找到一点心理平衡。
他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一个不被人的心灵封锁的世界,追求一个不能卑微的完美人格。所以在他的作品里,所有的山川都像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
他眼中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外,入海洋,一去不复返”;在他眼里,长江是“我爬上去的。我纵览天下,浩浩荡荡一去不复返。”。风驱黄云数百里,雪峰白绕九重流”(鲁山御史鲁徐州之歌);并不那么巍峨的天目山,在他的作品中是“一条直线通向天堂,其峰顶入天,顶上五圣峰,投下一片阴影穿过中国”(《梦里升天的天目山》);可能真的没有这么陡的蜀道,结果却是“唉,险象环生,行路难上青天”(《蜀道难》);完全没有壮观的庐山瀑布,但也是“飞流直下三百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总之,他处处呼吸着宇宙的英雄气概,赋予自然景物以崇高的审美价值。
一个航海的游客将谈论日本,它隐藏在水和雾中,无法接近。但越人谈天母山,云淡或可见。在一条通往天堂的直线上,它的峰顶进入天堂,顶上五座圣峰,并投下穿过中国的阴影。天堂阶地山脉长达一百英里,就在这里,开始转向东南...云因雨而变暗,溪流因雾而苍白。雷电之神,群山摇摇欲坠。洞穴石叶,在天坑里发泄...我一动,我的灵魂飞起,突然[龙]惊起。我的枕头和席子,是我曾置身其中的失落的云彩。这是人类快乐的一贯方式,万种事物永远像水一样流向东方。所以我要离开你,不知道要多久?但是让我在我绿色的山坡上,养一只白鹿,当我需要你的时候,骑向你,大山。哦,我怎么能对那些地位高、身居要职的人卑躬屈膝呢?他们从来不愿意被人看到一张真诚的脸!(梦里登天目山)
李白(当涂李白墓)和中国的诗魂就葬在这里。这个从未降低身份,从未安于现状,从未停止追求的巨星,终于在安徽当涂这里陨落了。相传他从《采石记》中抓到平台,为抓月亮跳入长江而死。我们宁愿相信这个美丽的传说。趁着兴高采烈,他想把自己闪亮的生命交给浩瀚的长江,站在捉月的平台上,用诗人的天真与野性完成自己生命中最后的追求。于是他化作一轮明月,滚滚波涛,永远照耀着中国大地,奔跑着...
千年诗人(上)
杜甫,词藻优美,和李白是唐代的两位巨人。唐朝是中国农业文明发展的巅峰,盛唐是唐朝的巅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界线。所以也是中国农业文明兴衰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把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边:李白站在向上的一边,仰着头,看到一望无际的蓝天,悠闲的白云,翱翔的雄鹰,于是心胸开阔,放胆歌唱;杜甫站在向下的一面,低着头,看到的是崎岖的小路和深沟的黑暗,于是忧心忡忡,歌声凄惨。李白是盛唐气象的象征。繁华的唐朝过去后,他固化成一座不可攀登的险峰,让后人觉得高不可攀。杜甫是从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他站在忠君爱国的立场上,痛斥灾难,关心人民。因此,随着封建秩序的加强,他成为后世诗人学习的榜样,成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诗人。
由于它的巨大影响,有许多关于他的纪念碑被保存下来。他出生在河南省珙县,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所以有杜甫故里纪念馆。三十五岁左右,一直到长安求官位,曾“磕长头富,暮随肥马尘。”碎杯寒烤,处处有隐忧悲(《魏作成二十二韵》),但一无所有,十分卑微十余年,故有陕西长安县阿杜公祠纪念他。安史之乱时,他逃到四川避难。途经甘肃成县时,他曾在此逗留过一段时间,所以这里也有纪念他的阿杜伏草堂。他在成都生活了近四年,这里纪念他的杜甫草堂规模很大,也很有名。五十七岁时离开四川,经湖北转往湖南,两年后在这里去世,所以有湖南平江县的杜甫墓纪念他。
唐代杜甫的诗并不出名,根本比不上李白。五代时,魏健编《菜园》,选唐诗一千首,连杜甫的名字都没有。可见,在当时,杜甫并不为人所熟知。直到宋代封建秩序开始加强,他才以诗出名,直到明清才被尊为诗人。杜甫去世大约半个世纪后,中唐诗人元稹在一篇文章中说,杜甫“博采古今之风,独树一帜”。“诗人来了,没有人像孩子一样美丽。当时山东人李白,也是以奇笔得名,人们称他为杜丽。”而杜甫能写出“千言万语,百遍”的排列,李白却一点也写不出来(《杜君墓铭,唐代袁外郎》)。于是元稹认为李白虽然会写诗,但根本比不上杜甫。元稹的文章在唐朝没有多大作用。当代韩愈认为“杜丽的文章写得如火如荼。不知道群傻不傻,就用它来污蔑!蜉蝣摇树,可笑不自量,坚决反对抬高杜甫,贬低李白。其实韩愈并不明白,元稹如此惊世骇俗,他的真实意图是想用白居易的新乐府诗扩大自己的影响。要达到目的,自然最好是养你所敬仰的杜甫;养杜甫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捏造历史,说他生前和李白平起平坐,但实际上李白根本比不上他。李白是太阳,认识他的人太多;现在说杜甫遥遥领先于他不奇怪吗?这一开创性的论断首先被历史学家所接受。元稹的话在《旧唐书》里写进了杜甫传,在《新唐书》里也是基调。正因为这种误导,而且杜甫的诗题自宋代以来一直如火如荼,后人还真以为他在世时就和李白并驾齐驱了。
杜甫虽然只能算中唐诗人,但他已经59岁了,一生将近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盛唐度过。盛唐是一个疯子的时代,与李白、高适、岑参这样的疯子为伍,不可能不沾染一点狂妄。
泰山是多么雄伟的景色啊!一望无际的绿色横跨齐鲁两地..神奇的自然汇聚成千上万的美丽,南方的山脉北方的清晨和黄昏之间的分离。彩云lave?我的胸怀洒脱,鸟儿在我紧张的眼前飞来飞去..设法登上山顶:它使我们脚下的所有山峰都相形见绌。(《王岳》)
睁开眼睛,看鸟儿飞向泰山。看着看着就觉得山上的云在胸中回荡,让人觉得飘得很高。于是我决定爬上山顶,感受一下远处欣赏风景的快乐。当他看到一匹好马时,他立刻想:“我不能没有开放的心态而生老病死。”萧腾就有这样的本事,万横行”(《房兵草胡马》),马上骑马疾驰,建立轰轰烈烈的功业。这些早期的诗歌显示了他非凡的气度,表明他的内心充满了盛唐的浪漫精神。所以他的整体诗风虽然与盛唐不可同日而语,但也不同于大历时期的诗人,没有那种无望感和阴郁的气息。正因为如此,他一直保持着面对现实的热情和闯入时代的勇气。
杜甫一直认为自己是儒家的弟子。“儒冠常误”(《魏作成二十二韵》)和“干坤为腐儒”(《江汉》)都反复强调过这一点。儒家主张“穷则独善其身,成则独善其身”。杜甫更进一步,不仅失意,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他还大喊“你为什么让君主独自为国家担忧?”(《将军》),他还在为皇帝担忧。儒生的时代充满了使命感和责任感,永远充满忧患意识。杜甫就是这样活在世上的,他一生都被这种忧患意识逼入紧张状态。当他年轻的时候,他“读了很多书,他像上帝一样写作...他声称自己非常出色,并特别提到了金鹿。忠君、移风易俗(《魏作成二十二韵》)是典型的儒家理想。
在这一点上,他和李白有很大的不同。李白向往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从不强调对君主的忠诚。他渴望见到这位英明的主,并像刘备邀请诸葛亮一样欣赏他。几句话之后,天下太平,他被尊为挚友。而且他特别注意成功后的退役。就像战国时期的吕忠廉,为别人解决问题,不要报酬。杜甫虽不是政治家,却能尽心尽力效忠朝廷。
安史之乱爆发时,杜甫44岁。后来在逃亡的过程中被叛军俘虏,带到了沦陷的长安城。看着首都的废墟,他痛心疾首,写下了他的名篇:
长安失陷,国破,唯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森林茂密。伤心之态,不禁泪流满面,鸟语惊人,离愁恨。战争持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十万黄金。惆怅缠绕,挠头思索,越挠白发,几乎插不上一根发簪。(《春天的希望》)
因为官诗题目也小,安禄山的手下没拿住他,他趁机逃出长安,在凤翔找到了主动登基的唐肃宗。为了奖励他的忠心,肃宗封他为左拾穗。后人称他为杜世易,就是这么来的。他不懂官场的严酷,只知道无所不知,结果上任不久就被降职了。因为薪水低,加上战争,他干脆放弃了官职,开始了日复一日的苦难生活。也许诗穷落后是真的。时代用冷眼选择了杜甫,让他吃尽了苦头。他用瘦弱的双手蘸墨般的人民黑愁,记录盛唐这个伟大的时代是如何走下来的。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为后人所推崇,但谁知字字句句都是他眼中的泪水,心中的热血,无奈的呐喊!
后来绕过甘肃成县,进入四川。他一路上痛苦地唱着:
有一客词美,白发垂耳。20岁吃橡子栗子跟着狙击手,山谷里又冷又黄昏。中原无书,手脚冻僵,肉身已死。唉,一曲伤心,恨太为我从天而降!(《居甘源铜鼓县所作七首》)
他就这样一路唱着,终于来到了成都。在朋友们的支持下,他建造了这座茅草屋。“可是有一个老朋友提供大米,我的余生还能要求什么呢?”(《江村》),脸上终于闪过一丝笑容。他被表举荐为监察部员外郎,所以后人也称他为杜工部。他兴致勃勃地唱道:“好雨知时节,当春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但是好景不长。他的朋友死了,他失去了依靠。后来在四川生活了几年,最后从湖北调到湖南。路过岳阳楼,我写了这样一首诗:
以前听说洞庭湖气势磅礴,今天的愿望终于登上了岳阳楼。浩瀚无垠的湖面撕裂了吴楚,仿佛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我的朋友和亲戚都没有消息。我又老又病,在一条船上漂流。这堵墙的北面有战争和山脉,有门廊的眼泪。(爬岳阳楼)
“东有吴国,南有楚国,能见天地无尽飘”,整个江南地区被东南侧的洞庭湖分割,苍茫的天空飘在湖面上。此时杜甫57岁,离去世只有两年。要不是有书证,谁敢相信这么壮丽的诗篇是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写的?
70年代元年,杜甫五十九岁,因贫病交加,死在湘江一条船上。一位对中国诗歌有着巨大影响的诗人,悲伤地消失了。没有人为他哀悼,没有人为他哀悼,只有滔滔江水始终在他的诗中唱出无尽的悲愤。
千禧年的诗人(下)
在古代,忠君就是爱国,忠君爱国就是关心人民疾苦。杜甫的忠君爱国是真诚的。他“穷则忧李渊,肠则叹热.....葵火偏向太阳,但物性难夺”(《从北京到奉贤吟五百字》),陈述无论多穷,都要为人民疾苦呼吁,要像向日葵对着太阳一样忠于唐朝。他的生活是脚踏实地的,他就是这么实践的。
《车店》是为杜甫后期诗歌定调的作品。唐玄宗天宝年间,也就是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中期,维持着表面繁荣的唐朝岌岌可危,统治者对此视而不见,依然对吐蕃发动战争。这首诗写的是西北边境用兵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车辆轰鸣,士兵欢歌,士兵和箭都绑在腰上。我的父母和妻子要互相送别,直到尘埃掩埋了长安城外的桥。路上,抱着战士的衣服,饭,哭,天冲进天。
尘土飞扬,哭声震天,“父母妻子要去送行”,壮丁被征去西北边陲送死。多么惊险的一幕啊!诗人还用镜头切换的方法,将“武帝的心仍在为战争而跳动,这是在流血成海水”与“在成千上万的村庄里,除了杂草什么都不生长,尽管坚强的女人弯下腰去耕田,东西的犁沟都被打破了?”,并以强烈的对比来增强刺激效果。
在小农社会中,男孩总是比女孩更受青睐,但诗人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如果你确实知道男孩是一件坏事,不如生个女孩。谁能结婚并住在邻居的房子里,而我们却把自己的孩子埋在地下!
儿子是养老和临终的依靠。现在他已经战死沙场。自然不如生个女孩。最后,他就近结婚也是有可期的。对农民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悲惨的呢?
在安史之乱和随后几年的混战中,杜甫描绘了一个个生存无望、死路一条的普通人的悲惨形象,让后人既能知道也能听到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普通人是如何在水深火热中打滚的,他们的生命是如何贱如蚂蚁,又是如何无声地装着死亡。像著名的“石壕官”一样,诗人“黄昏投石壕村”,只是碰巧遇到“官夜捕人”来充当主人。结果“老大爷翻墙走了”,最后逃了出来,留下老婆婆硬着头皮出来处理。老妇人说她的三个儿子都是军人:
一人附书,两人战死。那些苟且偷生的人,逝者已矣!房间里没有人,只有一个婴儿和一个孙子。还有奶奶没去,也没有裙子进出。
战斗在前线的三个儿子死了两个,只剩下老两口,一个没有完整裙子不敢出来见人的媳妇和一个正在吃奶的孙子。一家人活在这个位置已经够惨的了,但是抓人的生意还是毫不留情,还要带人去打工。老婆婆绝望了,只好跟着去前线给部队做饭。所以这个家庭经历了一次你要去哪里。在温暖已经被战争抹去的岁月里,所有无法避免的灾难都会愤怒地降临到弱者身上。清代诗人袁枚痛苦地叫道:“不要唱长恨歌,因为世界也有自己的银河。石碣村夫妻不要,眼泪比长生殿还多!”多少人流下了同情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眼泪,但杜甫看到了石昊村的老两口。他们不善于表达难以承受的悲伤,只会默默哭泣。因为他们软弱。
今天成都的杜甫草堂多么宏伟啊!但1200多年前,杜甫住在这里的时候,这里只是一个茅屋,那才是真正的草堂。“八月,大风呼啸,我家房子上长了三棵杂草。”这是他五十岁的时候,一阵大风掀了他的茅屋顶,于是“床头无干处,雨脚如麻。”失眠,但他想到:
安得千万栋,人间寒土,风雨不动。喔!突然看到眼前这房子,我会一个人冻死!
诗人总是这样推己及人,让自己从未被苦难压扁的眼睛撑着一片树荫【树荫】,奋力为别人遮风挡雨。直到被逼得走投无路,杜甫才在《武郎[再郎]》中写道:
来到大厅前,我从来没有拦住过我的任何一个邻居,因为她是一个五岁的女人。如果不是因为穷,这种事怎么做得出来?就是因为怕她,才会对她视而不见。看到你来为你辩护,虽然这是多余的,但你种植在栅栏非常像真的。我呼吁过贫穷到骨子里,我在想军人的眼泪。
这个女人,没饭吃,没孩子,来到杜甫家门口吃枣充饥。那只是一个秋天,诗人记得她。第二年,诗人把房子借给了一个叫吴的亲戚。我还特意写了这首诗,说:“穷人何不有此?”只有恐惧变成了亲密。“如果不是因为贫穷,这个女人为什么想要这些约会?因为她的恐惧,所以你来约会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对她好。你建了个栅栏阻止她玩约会。这是不是太微妙了?在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大家甚至还没有被榨干!还是多想想在苦难中挣扎的人们,用更多的爱去对待别人吧!这首诗几乎没有技巧,是纯粹的真理。当诗人以如此宽广的胸怀关怀底层穷人时,他自己就是一个毫无怨言的穷人。三年后,他穷死在湘江的一条船上。
宋代大诗人苏轼说杜甫是第一诗人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