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一篇关于古代山水画的论文?
古代山水画
论文关键词:山水画;山水诗;形式;自然
摘要:中国古代山水诗画以文字描写和笔墨造型的方式抒情写意,打破时空界限,直指人的精神世界,实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创造了独特的艺术世界,成为世界艺术史上不朽的亮点。打破时空界限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的形式特征,表现创作意境是其本质特征。
中国古代山水诗画,表面上表现的是自然山水,实际上表现的是“人”。它表现了人的品德、精神气质和理想追求,是诗人、画家内心的自然化、物化。它通过诗歌的语言和造型的笔墨色彩表达丰富的生活和深刻的意境。
中国人历来注重“空腹”的主观内省方式,直指人的精神世界,更注重“天人合一”,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最高艺术追求,所以在表现客观对象时不强调真实性和写实性。中国传统诗画要求形神统一,形神兼备,更注重以“神”取胜。中国人的思维是感性的。比如有人说:“直觉得到的现象,不是对象本身研究的,而是把事物纳入固定的理性框架。这种提升几乎与对象的质量无关”;“西方哲学家说中国的思维方式是艺术化的,日本人说中国是文学之国。换句话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不科学的、不符合逻辑的,而‘文学’也是感性的。基于数学的推广逻辑是我们的祖先所不熟悉的。逻辑不能使人思维奇妙,所以思想自由是达不到的。‘天马行空’是最理想的情况,逻辑是束缚人的羁绊。”这一事实造就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和艺术风格。艺术家以极大的气魄和独特的语言、笔墨,突破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天马行空地抒发情感,创造出美妙的艺术境界。
一,打破时空界限: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的形式特征
诗歌是时间的艺术,体现了时间的流畅性;绘画是一种空间艺术,它体现了空间中的直观感。而中国古代的诗画艺术,尤其是山水诗和山水画,有着“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的时空观,极大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时间的有序流逝与空间的立体印象紧密结合。跨越时空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的一大特色。
《文心雕龙》讲“思”,以“默而思之,思千年;伤心如何感动,要看万里”来概括。思想和心境不仅可以超越“当下”、上下、古今的狭隘领域,还可以与几千年的情怀相连。这叫“思考千年”;它可以超越“原地”的有限视野,用心灵的眼睛看四面八方,赞叹四面八方,把一瞬间看到的和想用的描述出来,都在一幅画里。这种所谓“见万里”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真实写照和理论提升,与杜甫的“乾坤万里眼,百年心时序”也是一脉相承的。
李白的山水诗在超越时空方面尤为突出。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瀑悬川前。飞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在庐山看到瀑布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描述瀑布的大小、高度和美丽。而是用心灵的眼睛从远处看着这一幕。“看”似乎就像香炉里冒出的紫烟,雾气缭绕,朦朦胧胧。这个香炉,这个紫色的烟,是什么时候,从哪里来的?7没必要去想,也没必要去调查,因为它不知道场景在何时何地,而且恰好是当时那个地方的场景。《飞下来》里有没有“三千尺”?“银河”是什么样子,从“九天”的高度掉下来是什么感觉?没有万里的“乾坤眼”和“百年时间系列心”是无法想象的。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诗人的“思”和“看透万里”,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胸襟和情意。这是诗字里行间的美妙意境,也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艺术精髓。
我们再来看看山水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造型大多不是自然的复制品。宗白华说:“画家不像普通人那样站在平地上的一个固定的地方仰望天空来画风景;相反,我们用灵魂的眼睛遮住全景。从整体来看,我们把所有的境界组织成一幅生动的、有节奏的、和谐的艺术画面,而不是机械地拍照。“中国古代的山水画,总是通过画家的观察、直觉、联想、想象来创造意象,有很多综合的元素,就像陆机的《文赋》说的那样,“一瞬间看过去和现在,一瞬间爱抚整个世界”。宗白华认为,我们的空间感和我们的时间感是有节奏的。他说:“仰而取之,远而取之,是中国哲学家和诗人的观察方法,这种观察方法反映在我们的诗画中,构成了我们诗画中空间意识的特征。”“充满音乐趣味的宇宙(时间和空间的结合)是中国画家和诗人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