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具有意识形态力量的文件

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大师王鼎钧先生曾说过:

“中年以后,我整理自己的人生经历,我有一个疑问。我走在路上的时候,前面有荆棘。为什么走在前面的人不告诉我?前面有陷阱,为什么没人做标记?前面有喷泉,去喝水的人为什么不邀请我一起去?”

所以,王鼎钧先生用文字记录了他的“荆棘”和“甘泉”。

他通过文字激励他人,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

每个人都有过“荆棘”和“甘泉”,但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用文字来表现其内涵。

正如《写作通识课程》这本书所说:“在很多人看来,写作是非常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往往找不到有效的路径。”

这本书的作者是胡森林和王四四。

胡森林有20年写作经验,在主流媒体发表文章200多万字,并在秘书工作中开设写作专栏。

王四四是北京大学的文学博士,在主流期刊上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

这本书和一般的写作书籍相比,有着深刻的思想。

作者结合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经验,教我们如何有机地运用文字和思想来展示自己的形象,获得发展机遇,开创工作新局面。

小李入职没多久,领导安排他写工作报告。小李收集了单位现有的资料,熬夜完成了工作报告。

第二天,报告递交给了领导,却被领导骂了一顿。

小李很难过。他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后来听领导说了,才知道自己写错了方向。

写一篇文章,如果不知道意图和方向,再华丽的词藻也如同空中楼阁,毫无用处。

书中提到一个案例,三个人做同样的调查。

a只看到了表面的事实,B则进一步看到了事实背后隐藏的问题。何况C也看到了事物的发展趋势。

怎么做才能找到写作方向,达到和C一样的理解?书中给出了三种方法。

第一,回到事物的本源。

想想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会起到什么作用。

比如领导让小李写的工作报告,一方面是总结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是指导下一步的工作。

小李只看到表层,堆砌原始材料,偏离了工作报告的写作意图。

第二,提高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

以第一手资料为出发点。开展专题研究,深入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资料。

过正常的生活,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多方面、多渠道了解工作的实际情况,比如经常和别人聊天,了解碎片化的信息。

提高所得材料的真实性。剥开茧,找到事物的本质。

第三,目标导向。

想提前明白写作的目的,以目标为导向,把写作的方向往后推。

写文章就像在大海中航行。只有在航行中明白了方向,才能到达最终的彼岸。

书中教授给了作家一些在实践中摸索经验的方法,帮助作家在写作道路上少走弯路。

作者总结了八种提高写作学习能力的方法,其中有三件事让我印象最深。

第一点是从抄到写。

鲁迅先生认为“文体可以张三的形式,结构可以与李斯的骨架融为一体,内容可以涉及王五的涵盖,语言可以借鉴刘钊的光辉,然后优化组合,加以创新,做到引用要广泛,引用不单一,模仿不可见。”

对于写作初学者来说,往往会走入误区,犯拿来主义,直接套用东西,最后以抄袭告终。

鲁迅先生的意见告诉我们,临摹之前,要广泛研究各种文章。

学会整合,吸取精华,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输出,这是从临摹到写作的最高境界。

第二,熟能生巧。

一些作家认为通过更多的练习,他们的写作将会提高。但是,自由写作一两年后,发现自己还是原地踏步,内心开始迷茫。写多了真的有用吗?

多练习不仅是量的增加,更是质的练习。只有把数量和质量结合起来,才能得到真正的收获和提高。

作者给出了四种练习方法。

一种是有计划的练习,不要盲目。

二是集中练习,不要分散练习。

第三是思考和实践,而不是漫不经心地实践。

第四,有目标的练习,不要只是为了练习。

第三,由内而外。

有句老话:“听你的话,不如读十年书。”

学会写作,带着问题向专家请教,突破知识面狭窄的困境。

写完一篇文章,多请专家帮忙修改一下,会受益匪浅。

这本书有自己的黄金屋。多读多看,提升文化内涵,在写作中不自觉地传播魅力。

有句金句:“生命虽有尽头,但文字可以穿越时空。”

多少文学大师与世隔绝,留下的文字却让我们刻骨铭心。

他们的伟大在于他们能够将自己积累的知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转化为千古传诵的经典。

那么,怎样才能有这种转化能力,让我们的思维上一层楼呢?

首先是运用哲学思维。

书中提到“哲学是一门特别需要掌握的学科,是思想力量的基础。”用哲学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的根源。

二是善于利用“外脑”。

每个人能力有限,思维有限。平时注意和别人的交流和讨论,吸收别人的观点,选择和利用好它们,把它们变成自己的智慧。

三是从实践中体会。

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问题的真谛在实践中找到。

文学评论家谢有顺认为,“读书不仅仅是读书,还应该读大地、山川、世间万物。甚至这些能量也能教会一个人如何更好地创造。”

书中提到“写作入门不难,难的是突破和创新”。这也是编剧最头疼的部分。中国有深厚的语言文化,却没有能让文章脱颖而出的文字。

笔者认为“创新的立足点是解决问题,融合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理想思维,创新才有深厚的源泉和强大的动力。”

清代文学家李渔说:“新义在前,新语在后,新句在后。”

意思是一篇好文章最重要的是创新。

在写作中,要善于联系实际,转换视角,拓展思路,打破常规,从而创造独特的观点。

写作是一种生活实践。

提高写作能力,其实就是拓展思维能力。

用穿越时空的文字,让你的思想永远留在世间。

《写作通识课程》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思维的提升。书中还细化了一篇好文章的标准,写作的核心要素,写作的基本步骤。

作者将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递给读者,还引用了中国古典文学和名人故事。

这是一本有意义的写作书,值得一读。每一个想通过写作提升自己的人,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

齐年度写作品牌IP特训营9月2021,19,2328字,* * *累计15501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