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贷款风险案例情景喜剧银行贷款风险案例
国内:曹事件,德隆,南方证券
国外: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近期次级债,东南亚金融动荡。
感谢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或企业财务危机管理的案例!
集团企业的关联交易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它们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降低运营成本、发挥规模经济、优化资产结构、实现集团利润最大化、提高整体市场竞争力等客观需求。然而,不公平的关联交易也对银行和其他债权人的权益造成了严重损害,严重威胁了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暴露了我国现行关联企业制度的缺陷和我国商业银行相关风险控制机制的漏洞。本文分析了关联交易的四个主要特征,旨在揭开集团企业关联交易复杂而神秘的面纱,并结合商业银行信贷经营实际,提出了防范集团关联交易风险的六个环节。
关键词:集团客户信用风险;关联方交易;集团客户的信用管理;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的防范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由利益协会组成的各种企业集团迅速发展。规模庞大且稳定增长的大集团不仅成为民族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成为商业银行的重点客户群体。然而,德隆、蓝田、农开、华光等大规模群体性风险案件的爆发,给相关银行造成了巨大损失,甚至影响了区域经济的稳健运行。在这些情况下,商业银行应该吸取哪些教训,应该从哪些方面提高风险防范?本文列举了商业银行在四类集团客户信用风险案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应吸取的教训,提出了防范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的六个环节。
一、四类集团客户信用风险案例
(一)盲目扩张失败:银行信贷资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些有过辉煌经历的集团客户创业者,往往有着过于强烈的扩张欲望和无敌的过往经历,这很容易让他们形成一种自我崇拜和野心,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企业的实力。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企业往往会盲目扩张。一旦扩张失败,大概有四种结局:一是冲进新的领域,在多元化经营中吃亏,比如巨人集团;二是在全国各地大规模开设多级分公司,最终导致管理失控,如朱三集团;三、过度追求广告的轰动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不顾自身财力,争做所谓的“标王”,导致经营巨亏,如秦池酒业;四是挥舞资本大棒,进行超出自身实际能力的跨行业兼并,过度负债形成的巨额短期资金被长期使用,最终资金链不堪重负而断裂,导致整个企业帝国的崩溃,如新疆德隆。
(二)资本运营失策:银行信贷资金陷入资本运营“黑洞”。
目前资本运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国企产权改革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无论是国有企业之间通过资产配置、股权转让实现国有资产的优化组合,还是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相互参股、并购等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都涉及到资本运营。虽然这些资本运作并不都是企业自己主导的,但企业自己也必须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拓展业务过程中的主观愿望。企业有必要通过资本运营来扩大经营。需要注意的是,集团客户尤其是上市集团客户陷入资本运作“黑洞”的案例很多。近年来,约有30%的企业因资本运作不当而出现经营风险甚至破产。曾被称为资本市场“西南王”的超华集团董事长张良斌,因涉嫌财务、虚增注册资本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其资金运作可能存在高达20亿元的“黑洞”,其中仅非法担保就达9.7亿元。目前,超华集团已被多家债权人起诉,包括华夏银行、上海银行、交通银行等7家银行的分行,涉案金额高达8亿元。【1】此案虽然没有德隆案那么震撼,但给商业银行留下了深刻的教训,银行贷款必须警惕再次陷入集团资本运作的“黑洞”。
(三)集团管理不善:银行信贷资金落入企业的管理风险之中。
企业内部管理风险,第一,来自频繁挪用资金。在集团企业中,下属企业以自己名义获得的贷款,往往被控股企业挪作他用,不仅为违规操作提供了土壤和手段,而且难以体现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加了贷款风险。虽然银行有权监督信贷资金的使用,但由于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的缺失和银企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银行在实践中很难真正监督贷款的使用。第二种是由于财务虚假。集团企业存在大量虚假出资现象,如重复验资、先出资后抽逃、注册资本不到位等,导致企业资本、资产不实;合并报表与借款人的报表没有区分,不排除集团关联企业之间的投资和应收应付账款,夸大了借款人的资产、销售收入和利润;母公司财务报告没有披露成员单位之间的关联交易和相互担保,造成财务泡沫;一些集团企业为了包装上市,往往通过关联交易随意调整集团内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导致银行难以准确掌握客户真实的资产负债和效益状况,直接影响银行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决策的准确性。第三是来自道德的缺失。现在有很多集团企业道德缺失,经常通过关联交易重组成员企业之间的资产债务,故意逃废银行债务。常见的形式有:通过破产逃避债务;通过企业分立,债务留在原企业,债务中止;疏散优质资产和资金组建新企业,不良资产留给原企业,由原企业承担债务,达到“金蝉脱壳”的目的。第四,来自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混乱。集团企业的领导人往往拥有大部分甚至全部股份,因而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例如,健力宝前董事长张海经常一个人决定几亿美元的交易。所谓智者有时也会点头。在这样的“集权”决策机制下,出现失误也就不足为奇了。
(D)失控的信贷聚集:银行信贷资金陷入信贷膨胀等相关风险。
这是集团客户最常见的风险类型。第一,从贷款审核的形式来看,一般集团企业每个成员的贷款额度都不是很大,但由于其下属企业受控股企业支配,下属企业以自己名义获得的贷款往往被控股企业使用,控股企业通过下属企业获得贷款。第二,从信贷总量来看,如果把集团企业集团看作一个独立的整体,对控股企业的贷款量往往大大超过其信贷额度,形成集团企业整体的信贷扩张。第三,从控制关联风险的难度来看,随着业务的发展,集团企业不断通过投资、参股等形式在各地设立关联企业,银行分支机构难以掌握其复杂的关联关系。目前,由于缺乏商业银行充分享受信用信息的渠道,同一家银行的分支机构和同一集团企业的关联成员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交叉贷款和重复贷款。[2]由于关联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具有很大的同质性和相关性,整个债务链非常脆弱。一旦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整个集团企业的贷款安全。
二、商业银行要防范集团客户的信贷风险。
集团客户的信用风险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商业银行应按照“防患于未然、控制风险、加强协调、高效运作”的原则,从以下六个环节有效防范和遏制集团信用风险的发生。
(一)严格准入条件,防止“病从口入”
以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集团客户准入的核心条件,重点评估分析集团客户主营业务的稳定性、主营业务现金流的稳定性、集团成长性和核心竞争力的稳定性、集团在投资上的风险偏好以及与银行合作的态度。对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组织架构清晰、财务制度健全、资金流向规范、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经营效益又好又快、发展壮大主要依靠自身积累的集团客户应予以支持。对于主营业务不突出、财务制度不健全、关联交易不按市场规律进行或客户不愿意提供关联方信息的集团客户,应谨慎介入。对单纯依靠银行信贷扩张进行规模扩张、公司治理混乱的家族式民营企业,对涉足股市期货等高风险市场、资金运作频繁的集团客户进行严格管控,作为重点关注和风险监控对象,建立逐步退出机制。
(二)统一信贷,控制信贷。
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授信尽职调查指引》,要求集团客户授信管理必须统一,以集团公司及其所有关联企业为主体进行评估。统一信贷可以避免银行贷款的过度集中和虚增资本或资产导致的信贷扩张,从而防止分散信贷下对集团信贷总量的高估。同时,由于关联交易仅在集团内部进行相关利益分配,因此对集团整体信用容忍度进行统一考核,可以消除集团内部控制方式带来的人为影响,降低集团企业整体信用风险。在深入调查、摸清集团客户整体情况的前提下,根据集团客户真实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财务状况,选择不同的授信模式对集团客户进行授信。对集团客户整体授信时,不仅要考虑集团的授信空间和整体贷款承受能力,还要考虑具体用信企业的实际信贷需求和贷款承受能力。具体授信必须落实到核心业务、核心资产和核心项目,防止多头授信和过度授信。同时,加强对信贷尽职调查、审查和审批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信贷业务健康规范发展。
因此,对于拥有产权控制权、经营成果反映在母公司合并报表中的集团客户,应通过合并报表核定集团的最高授信额度,然后根据各下属公司的资产、经营和授信需求进行适当分配,对子公司的授信必须掌握在集团核定的授信额度内;对于在合并报表中反映经营成果,但在管理权上存在控制关系或主要投资者、关键管理人员及其近亲属之间存在控制关系的集团客户,应以集团内独立法人为授信对象核定授信额度,并在此基础上核定集团客户整体授信额度;在审批集团企业授信额度时,要综合考虑客户从其他银行的融资情况和关联企业的担保情况,对客户的信用承受能力进行科学分析;结合贷后管理,根据集团客户重大关联交易引起的集团内单个企业的资产变动和其他银行的授信注入情况,动态调整集团客户授信额度或集团客户内单个企业的授信额度,有效控制集团客户授信总量。
(三)优化担保方式,减少关联担保。
大力推进集团客户资产抵押最高额度授信。通过对集团核心资产设定抵押,尽可能控制关联企业担保的授信额度;对于集团内关联企业相互担保的信贷业务,要严格掌握担保企业的担保能力。同时相应扣减担保企业的授信额度或分配给担保企业的授信额度;在选择担保方式时,要注重事物的担保,杜绝担保的形式化。在选择关联企业融资担保方式时,抵押、质押等物权担保方式应是避免关联企业互保联保的主要方式。既要关注担保是否合法,也要关注担保主体是否有赔偿能力。如果控股公司下属子公司较多,且子公司股权易于变现,可以要求控股公司为子公司提供连带责任担保。一旦子公司违约,银行可以直接要求控股公司履行担保义务。控股公司作为控股公司,可以通过追究控股股东来追究其担保责任,进而落实控股股东持有的子公司股权,从而规避股东有限责任的限制,将控股公司和子公司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实施统一的风险控制。
(四)加强贷后管理,密切关注全集团客户的经营状况。
加强对集团客户信贷资金去向的检查。要充分利用信贷管理系统、企业征信系统和会计系统,进一步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加强对大客户信贷资金流向的监控,做好对客户信贷资金使用情况的调查和贷后信贷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检查,确保贷款规模与客户生产经营相匹配,资金使用规范;要加强对集团客户资金账户的监控和检查,防止企业通过转账将自有资金与信贷资金混在一起,重点监管集团客户利用资金“打新股”的短期占用行为。对既有信贷资金又参与股票交易的企业,要重点监控信贷资金的规模和用途,防止资金直接或间接进入股票市场。
密切监控集团客户异常动态,特别是控股企业和有还款资金的企业;关注成员企业之间以及与银行密切相关的成员企业之间的大额资金往来;关注关联企业集团重大资产处置、集团管理体制变化(包括但不限于企业重组)以及面临的诉讼风险;密切监控企业投资者和关键管理人员的诚信状况。
(五)加强相关行业合作,协调经营管理行为。
1.建立主办银行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制。系统中对整个集团客户的监管应以整体授信审批行为管理行,负责组织协调集团客户的管理工作;母公司或核心企业所在的经营行作为主办行,具体负责集团客户整体风险预警,建立统一的信贷监控台账和监控档案,实施全方位动态监控和发布;子公司所在的经营行作为协办行,应及时向主办行和管理行通报子公司的经营情况、对外融资情况和重大关联交易情况。通过管理行的领导,建立联系制度,及时沟通集团的重大问题,资金往来,异地经营情况等。、* * *商议对策,拟定监督方案。集团客户主办行要逐户落实管理责任人,明确管理职责。户管负责人应当收集客户信息并定期接触客户,监督客户的资金账户交易、信贷资金使用和客户的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客户在其他金融机构的融资情况及与债权人的合作关系、对外担保及其他或有负债情况;要按规定开展贷后检查,落实审批内容,了解客户母公司和主要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资产特别是核心资产的变动情况,检查信贷资金流向,发现预警信号,及时采取措施防范信贷风险。并及时在信贷管理系统中登记真实情况。
2.建立金融同业联席会议制度,实施全方位合作监管。对于在多家银行有贷款的集团客户,应积极要求银监局和人民银行建立集团客户风险管理体系,以集团客户基本存款账户开户银行为牵头行,完善集团客户重大事项登记信息,实施有效监管;利用中国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及时查询和掌握客户的信用状况、授信总量和担保情况;由监管机构牵头,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对集团企业进行全面财务审计(中介费由受益银行或集团* * *承担),相关审计结论由出资银行* * *享有;加强商业银行间的协调与合作,避免过度竞争和对单个企业集团的重复贷款。
3.商业银行应积极争取司法和经济部门在集团客户日常监管中的配合和支持。财务部门正在规范和完善集团企业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加强财务监督检查,要求集团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披露关联方关系及关联交易;工商、税务等行政部门。在企业合并、兼并、分立过程中,应当依法行政,严格审查,规范程序,确保债权人利益得到落实。海关、商检、评估、审计等部门要做好企业投入的资金、设备、技术和商品交易的检查、审核和验资工作,确保企业资金的真实性;司法执法部门要加强司法执法,强化司法控制,保护债权人利益,严厉打击借款人利用关联交易逃废债务的行为。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合同法》、《破产法》、《担保法》、《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规定的债权保全制度,防止借款人转移财产等侵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切实维护商业银行等债权人。[3]
(六)提高信贷人员的专业素质,强化责任追究。
通过自学和专项培训,增加信贷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辅以专项激励措施,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精通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要求,具有一定专业背景,如法律、会计、资产评估等资格,能够在一定层面上识别财务、市场、技术等风险因素的“专家型”信贷人员,增强其在更深层次上识别风险、操作和管理风险的能力。实现信贷从业人员从感性、经验、关系型结构向理性、知识型、专家型结构的转变,为控制集团客户信贷风险提供智力保障;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对于在信贷经营管理过程中严重失职导致未能及时发现和控制信贷资产风险的,根据不同情况和性质,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对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绝不手软,维护执行制度的严肃性。
参考资料:
[1]马,杨德书,冯。警惕贷款客户掉入资本运作“黑洞”[N]。金融时报,2006年4月6日。
[2]《商业银行关联企业贷款风险新表现值得关注》,《中国银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提示》,2008年4月。
[3]《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3年第5号,2007年第12号])。贴上中国论。
贷款风险案例分析寻找答案
请简要说明1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XX银行。(至少四点钟)
(1)2006年企业出现亏损,无法足额偿还本息;(2)企业不提供担保,信用等级下降,贷款风险增大;
(3)银行未能有效催收;(4)银行未能有效规避贷款风险。
2.2006年8月,该笔贷款可以归为哪一级风险分类?请简要说明原因。
次级贷款。公司的还款能力存在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的经营收入无法足额偿还本息。
3 . 2007年9月,应设置哪一级,并说明理由。
可疑贷款公司不能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落实担保,也会造成重大损失。
银行贷款风险案例介绍和银行贷款风险案例情景喜剧到此结束。不知道你有没有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