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的研究报告。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西方国家就提出了用成本会计建立教育成本的思想。高校是非营利组织,具有不核算成本、不计盈亏的特点。这一特点制约了高校成本会计实践和理论的发展,阻碍了教育成本会计的发展,其实际应用较少。然而,随着高校管理者管理意识的不断提高,对成本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满足高校管理层对成本信息的需求,高校财务必须运用科学的会计方法进行成本核算,为高校提供科学、相关、准确的成本信息。
1高等教育成本研究现状
1.1国外大学成本研究现状20世纪中期,“人力资源”理论诞生,为教育成本的实践和理论提供了依据。1968年,谢恩和韦泽两位学者在《教育中使用的资源》一书中提出了教育单位成本的概念。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大学开始进行成本核算,并逐渐系统化、组织化。在西方,教育成本的核算方法有很多,如韦伯斯特的效率分析法、特和普雷斯特尔的成本分析法。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增加教育产出和投入,借助教育生产函数研究教育资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转化。此外,西方经济学家还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应用于教育成本的研究,得出教育成本规模之间的关系是U型的结论。从65438年到0975年,西蒙斯以学校为分析单元,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明确教育资源投入对其产出的影响,并对世界各国进行横向比较。
1.2早在1961,周恩来总理就指出“物质生产的某些规律也适用于精神生产”,人才的培养也要以成本为重点。当时中国的高校主要是国家拨款,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深入思考。目前高校现行财务核算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管理模式为“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大收入大支出”。这种模式只注重收支平衡,忽略了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支出的合理性。因此,当前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仍处于薄弱环节。此外,社会各界也很少有人对高等教育成本核算进行深入研究。直到党的十二大以后,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教育成本的问题才被提上日程。
总的来说,我国对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对教育成本在核算成本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缺乏完整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2高等教育成本的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的教育部门也是一个生产部门,进行有组织的、生产性的社会经济活动。所以和一般的生产部门相比,在某些方面是* * *的,比如成本核算,分类。但两者在本质上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与一般成本相比,高等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的独特性。
2.1成本补偿间接性在生产物质的过程中,所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转移到物质产品上,企业通过产品销售获得收入。除去产品成本后,剩下的就是企业的净收入。因此,销售环节使生产中消耗的物质产品得以回收。但与物质生产的投入相比,又有所不同,教育成本的补偿是间接的。高等院校的学费只是教育成本的一部分,并不能完全补偿对高等院校的投入。在教育上补偿教育成本是不可行的,应该投入到毕业生从事的社会劳动和劳动力市场中去。因此,高等教育的成本不是靠收取高额学费就能收回的,部分成本可以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来弥补。
2.2增量随着科技管理的不断加强,物质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在下降。然而,在高等教育机构中,教育成本正在增加。成本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受人才培养质量、经费多少和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影响。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不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相反,有些学校的成本核算倾向于成本效益最大化。教育家霍华德·鲍恩(Howard Bowen)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将其归纳为大学费用的五大法则。他认为办高校的主要目的是有声望,成绩突出,影响深远。为了追求这种丰富的教育成果的目标,高校需要的开支是无穷无尽的,无论花多少教育成本,都很难被认为是足够的。因此,高等院校的支出已经达到了其财力所能承受的最高限度,而这些教育支出如果是固定的,是很难取消的。
各学院筹集的资金全部用完,支出与日俱增。高等院校的教育代表着社会的先进科技水平。因此,配备先进的设备和教学仪器,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是高等院校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关键。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对财力、物力、人力的消耗越来越大,使得高等教育的教育成本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2.3收益与时间的不匹配。从时间上看,教育效益是长期的、延迟的,高校的经费支出和投入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般来说,教育投资的收益会在毕业生就业后的10~15年达到最高值。因此,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教育的投资周期虽然长,但是投资带来的收益是非常大的,可以使收益翻倍,远大于一般物质生产的投资所产生的收益,而且这种收益是持久稳定的。
3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
3.1成本统计方法
成本统计法是用教育费用来统计数据,从中提取培养学生的支出作为成本数据来计算。这种方法是以会计数据为基础,根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原理,对数据进行修正,进而得到成本数据。它合理、科学、操作简单,是为当前高校教育提供成本信息的重要手段。但是,也有学者认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有必要改革现行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由原来的注重费用支出转向注重成本核算。因此,教育成本会计在短时间内建立和实施的可能性不大。另外,成本统计方法严格来说并不是一种核算方法,这种方法统计出来的成本信息是粗糙的,不准确的。
3.2会计调整方法
会计调整法是指将会计数据转换为教育成本计算的方法。它以教育成本核算为对象,将教育支出数据调整为教育成本项目数据。比如,我们计算学校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三年所消耗的资源,就可以通过会计数据得到教育经费的数据,去掉与教育无关的费用,增加经费中没有体现的预提费用,换算成各个项目的成本。与统计方法相比,该方法操作复杂,但准确合理。其缺点是部门没有制定调整规则,适用于不信任统计方法但力求教育成本准确性的教育成本核算。
3.3会计方法
会计方法是指用会计方法核算高等学校的教育成本。通过建立教育成本核算账户,根据期末余额结转当期发生额,并以成本核算对象开设其明细账。在分配和归集教育费用时,成本明细应与成本核算对象一致,费用应按成本核算对象归集和分配,并用成本明细账记录。通过教育收取费用总和,即成本核算对象的总成本,再根据学生人数计算出人均成本。用这种方法计算高等教育成本,结果比较准确,但其工作量较大。
4结论
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是高等教育财务管理中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目前,高等教育中尚未设置教育成本会计科目,因此无法开展。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成本核算还处于理论阶段,国家尚未制定教育成本核算制度。本文主要研究了现行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比较,阐述了教育成本在高校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