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江繁荣的武术

张之江本人是武术大师,致力于体育教育,多次率团出国留学,弘扬中华武术,主张武德并重,主张博采众长,反对他人观点;著有《东游之思》、《武术与体育》、《武术与国难》等。

张之江小时候上了一所私立学校,跟随祖父学习诗书,并练习武术。毕业于东三省吴江会馆和国民政府陆军大学普通班。1901年,张之江被征入清朝新军。起初,他是一名骑兵,参加了推翻腐败的清朝帝制的滦州起义和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云南起义。在京郊南口战争中,他担任国军总司令,为军阀混战买单,有力配合了北伐军的胜利进军。后来,他被提升为陆军上将。张之江主政西北军时非常重视武术,规定所有西北军必须通过拳、劈、刺、体操四大科目。据说他在南口指挥作战时因日夜操劳而中风,中西医学治疗均告失败。他的卫士余郭栋教他练太极拳,他的健康恢复得很快。他更加坚信武术是中国的国粹,向中央申请将其更名为“国术”,以提升武术的重要性。

1927年,当形势突变时,张之江迅速撤退。他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却离开了军队和军界,只担任国民政府的一员,一心一意地致力于倡导武术运动。他认为“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应该从民间推向上层”,开始筹办武术研究博物馆。国家武术研究所的宗旨是除了行政管理和编辑教科书和书籍之外,成立学生武术训练队(班),培训武术教师,以促进武术教育。这种学历教育机构应该向教育部申请备案,但教育部百般刁难,不予支持。他们认为武术早已被淘汰,并声称如果一定要推广这种“老东西”,那也只是属于群众组织,不纳入教育体系。张之江别无选择,只能找到辛亥革命时期云南起义的老朋友、时任国民政府常委的李烈钧。李烈钧当即拍板:“既然教育部不承认,就由国民政府直接领导,国库拨款。”中央武术博物馆终于在3月1928成立,位于南京西华门头头巷。馆长是,原副馆长是李。在军阀混战时期,和李曾两次在战场上为敌。但知道李精通武当剑和内家拳,所以并不记得以前的仇恨。他一心振兴武功,选拔贤才。他三次邀请李,最后邀请他做武馆的重要领导。

武馆开始设置少林和武当两大门派:少林门主要有少林拳、茶拳、弹跳腿、八极拳、古阿古阿拳,门长为王子平;武当门主要有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门的长度是高振东。

中央武馆成立后不久,国民政府命令各级行政区设立相应的机构。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初,各省市纷纷建立地方武术博物馆。

中央武馆成立之初,师资力量雄厚:马英图担任训练科长。除了王子平和,还有(形意拳)、刘印虎(集传)、杨发武(摔跤)、马(摔跤)、朱国桢(搏击)、(开挂)、孙(延庆拳、贴)和孙鲁堂、杨成福、陈子荣、张吴象等。在培训师资方面,国术馆的主要课程有国术起源与发展、国术规则、拳术与器械套路、摔跤、短武兵、长武兵、散手、拳击等。已经陆续举办了六届,学生毕业后可以申请到各地当武术老师或教练。每期人数不多,十几到一百多;培训期从几个月、一年到三年不等。武术博物馆也举办比赛。比如1928和1933年的南京,举办了两次“国术考试”,进行短兵、长兵、摔跤、散手(含女子散手)的比赛。1936年组织“武术队”赴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演出。1928 10,中央武术博物馆举行首次武术考试。本次国考旨在选拔尖端武术人才,充实中央武术博物馆,进一步推动武术事业。考试内容挺全面的。参赛者必须先参加初试,内容是刀、枪、剑、棍、拳。只有通过初试才能参加随后的比赛,比赛分为摔跤、散打、长兵器、短兵器。不分年龄和体重,比赛都是抽签决定的。用拳头打对手就得分,打对手就赢。最后是口试:“三民主义”。可见当时的武术家非常注重武艺,而不仅仅是套路作秀。但由于当时没有解决规则和护具的问题,在陪练比赛中经常会酝酿出断骨断筋的场面。而常规比赛的评分标准并不明确统一,裁判往往会受到门户网站意见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不公。

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张之江还聘请前清朝院士张宏志为国立美术馆的易经教授。日军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后,为适应战备需要,齐友良受聘讲解军事战术课程。

国术馆成立之初,由于王萍萍和高振东的宗派观,国术馆内部矛盾重重。1928结束,矛盾加剧,变成了较量。因此,张之江决定取消少林门和武当门,代之以教务处。中央武馆为了消除刻板印象,将各大家族、各派融为一体,称之为“武馆”,这就是“武馆”名称的由来。特别是在日本杜东参加第九届远东运动会后,张之江写下了名著《东游印象》,大力提倡日本武术。在这本书里,他宣称“国内各教派的意见对学术进步的危害,是深刻而巨大的”,而清除武林陋习,振兴国家,已成为当务之急。并强调指出:“如果我不能提升自己,全世界都会把我当成最好的肉,拿到手。”号召国人以道德文化为体,以武术为旨,* * *互相鼓励。张之江也以身作则,坚持向吴君山学习八卦30多年。

中央武馆一期只招收一个班56人。这是因为对学生进入图书馆的要求非常严格。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武术基础。招考时,除了测试考生的枪、刀、剑、棍四大器械演练外,还要求学员通过口试说出各种器械的要领。

被录取的学生在武馆学习不仅不收任何学杂费,他们所有的衣食需求都由武馆供应。进入图书馆后,学生们穿着校服,校服的正反面分别有“植国救国”和“自卫战斗”八个大字。武馆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强我族,强我魂,洗去东亚病夫,振兴炎黄子孙。”博物馆的座右铭是“自强不息”。

中央武术博物馆的门户越来越少,但武术氛围却焕然一新。各种武术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如孙大师虚心好学,虚心向诸子百家学习。先后拜师王云鹏,学习杨松山的三才剑,还学习了八卦掌、劈挂、形意拳、太极等拳法,不仅加深了自己的功夫功底,也让自己的教学更加得心应手。他还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武术交流,为武术博物馆和国家赢得了荣誉。又如通臂拳大师郭昌生,通过严格的考试,进入国术馆任教。他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他创造了“双向苗刀”、“狂魔棍”、“劈挂刀”等。最值得一提的是马英九,自从西北军大刀队获得巨大声望后,他一直以弘扬武术事业为己任。他的代表拳术八极拳是中国武林中的瑰宝。八极的核心是六大开,其中有攻有守,有攻有防,招法连贯,上中下三套连击,力度凶猛,进度如电,因势利导,玄机无穷。八极拳是一种攻防能力很强的武术拳种。它出生后,不会被轻易传递。但马英图深谙民族大义,专注于弘扬武术事业,无私奉献所有八极拳,使八极拳成为武馆必修课之一。

中央武术博物馆成立后,为了使中国武术更加繁荣,还创办了《武术周刊》杂志,邀请著名武林学者介绍他们的武术技艺。从武术的起源到其功法的运用,从攻防战术到破解,从拳法到拳法理论,从长兵到短兵等武术问题,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整理。各派大师在周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如贾的青平剑一代宗师贾、晚清著名武术大师米尔坚科等,极大地弘扬了中国武术文化,在当时影响很大。1936年,第10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张之江发起并主持了全国武术界艺术家的选拔,并组织武术队参加演出。中国手中的、文景明、傅、都是中央武术博物馆的学生,他们在德国的武术表演曾轰动世界体坛。西方世界也开始关注神秘而博大的中国武术。当时当地报纸盛赞武术有三大价值:体育价值、攻防价值、艺术价值。媒体甚至说:“中国武术有艺术、舞蹈、斗争三大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尚武精神。”

正因如此,张之江获得了本届奥运会以“五环”为标志的纪念章,被誉为“中国武术开始走向国际体坛的第一人”。

1937抗日战争爆发时,张之江应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之邀,以高级顾问身份赴第五战区,协助李宗仁指挥台儿庄作战。此时,他忙得顾不上图书馆事务。当时随着战局的发展,南京怕早晚被战火摧残,于是中央武馆搬离南京,经长沙、桂林、昆明,于1940到达重庆北碚。这期间,中央武馆的经费来源已经断绝,大部分学员已经离开,中央武馆可以说是名存实亡。

1945抗战胜利后,国家告急。中央武馆也在忙着博物馆的复馆工作,但南京博物馆遗址已被战火摧毁。当时教育部对张之江申请复课百般刁难,既没有拨给复课经费,也没有拨给校舍。

张之江四处奔走,终于找到了津冀体育馆作为场地,并集资将武馆改为私人馆。1946年,教育部部长朱家华得知中央武馆在天津重新开馆,改为民办,当即提议教育部拨款将中央武馆改回国有。1948年,中央武馆向天津的大资本家筹集了12万元用于建馆,但在这笔捐款到手之前,天津已被解放军攻占,中央武馆的历史到此结束。

从1928中央武馆成立到1937抗战爆发的近十年间,* * *收了5个学员,估计总人数不超过500人。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学生投身于抗战事业,被分配到各部队担任武术教官。抗日战争和内战结束后,许多海峡两岸的武术老师都诞生在中央国术馆。中央武术博物馆为中国近代武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