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木塔研究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土的重建筑相结合,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的发展,与邻近地区的建筑体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渐形成了亭塔、密檐塔、亭塔、盖碗塔、金刚宝座塔、印宝塔、五轮塔、多塔、无缝塔等多种形态结构各异的塔系。在此期间,塔的建造技术也不断改进,结构日趋合理。使用的材料也从传统的夯土和木材扩展到砖石、陶瓷、玻璃和金属等材料。公元14世纪以后,佛塔逐渐从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所以按照儒家经典体系,佛塔可以分为佛塔和文峰塔。
在建筑层面上,该塔是一座非常独特的东方建筑,体量巨大,材料多样。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不同,造塔技术也不同。塔上的建筑研究涉及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壤学、地质学等多个方面。
阁楼是一个沉重的建筑。重楼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但由于历史悠久,汉代以前没有亭子。要了解中国重建筑的具体情况,除了分析历史文献外,汉代墓葬中的随葬品和墓室壁画都是很好的材料。明器中的重建筑多为2-3层的陶土木结构模型,多有斗拱作为支撑结构,每层分布有平座和檐。建筑有门窗等精细结构,建筑平面多为方形。汉代明器重楼模式的结构特征与魏晋以后的木塔建筑结构有着明显的关系。
东汉时期,中国各地都修建了寺庙塔。这时,木制的亭台楼阁被建造起来。三国时期,吴国于建业开始建塔,为江南之首。这两个时期的无塔建筑都保留至今,塔上还有一些汉代画像石图像的痕迹,有“堵坡”之状。此外,在新疆,从东汉开始就用夯土建造土塔,至今仍有不少土塔遗迹。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有了很大发展。这一时期建造了许多石窟和寺庙塔,在云冈和敦煌石窟中可以看到该时期塔的形状。现存宝塔最早的实物是北魏天安元年的小石塔。原在山西朔县崇福寺,后在抗日战争中,器身与佛塔分离。塔莎当时被一位爱国人士秘密藏起来,抗战胜利后赠予国家,现保存在崇福寺。这座塔被日本军队偷到了日本。抗战结束后,该塔回归祖国。此外,云冈石窟还有许多亭式塔。河南嵩山宋岳寺塔是迄今为止保存最早的砖塔。这一时期主要发展亭台楼阁和密檐塔,建筑材料以砖、木、石为主。
隋朝虽然很短,但是佛教盛行。隋文帝,隋文帝,为其母祝寿,用三年时间建造了约113座城楼。专家研究表明,所有建造的宝塔都是木制宝塔,都已被大火烧毁。现存隋塔只有山东历城的四门塔。
唐朝国力强盛,广泛吸收外来文化。此时佛塔大发展,保存下来的佛塔有100多座,集中在河南、山西、陕西、北京等地。由于早期塔的仿木结构,唐塔多为平面方形,内部中空,多为亭阁密檐形式。与后来的塔不同,唐塔没有基座,不在塔身上做大规模的雕刻和绘画。
南诏统领西南疆域时,佛教兴盛,寺庙、塔寺风行一时。此后寺庙被毁千余年,只剩下昆明和大理的一些城楼。南诏时代的塔与中原文化紧密结合,与唐塔的造型非常接近。同时,渤海的佛塔也具有中原和关中地区唐佛塔的特点。
唐以后的五代时期,战乱不断,庙塔数量不多。这一时期,塔的形状从方形到六边形再到八边形,塔的内部也逐渐从空圆柱体变成回廊,折叠在墙内。
宋辽金时期,中国分南北,南北建筑各有特色,城楼也不例外。
宋朝时期,中国南方经济发达,宗教兴盛,修建了许多佛塔。宋宝塔多为亭台楼阁,或外有密檐的亭台楼阁;此外,约20%的塔是雕像,宝塔,无缝塔和其他塔。宋塔平面多为八边形或六边形,偶有四边形,与唐塔凝重的四边形形成鲜明对比。
宋塔每层都建有悬廊、腰檐、平座、栏杆、悬檐等建筑构件。所以即使是杭州六和塔这样高大威严的人,也不失轻盈灵动之感。在塔院平面布局上,宋塔与唐塔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唐代,塔是寺庙的核心部分,大多建在寺庙的前院。到了宋代,寺庙的核心地位被正殿取代,塔大多位于后院或正殿两侧。
辽塔多为实心塔,檐密,建筑材料多为坚固耐用的砖石材料。在建筑上,用砖石模仿木结构,但门窗不是用唐塔、宋塔的方形结构设计,而是用力学上更合理的拱券设计,这也是辽塔建筑上的一大突破。除了密檐塔,辽塔内还有少数仿唐塔造型的亭式塔。辽塔的平面多为八角形,复杂的基座是辽塔的独特之处。基座的所有正面都像木头一样处理,模仿木制宫殿建筑的内部。门窗完整,表面刻有经典或雕刻的佛教造像。常见的雕塑题材有佛、金刚、力士、菩萨、珠宝、塔、城、亭等等,非常漂亮。一些著名的辽代宝塔,如北京的天宁寺宝塔,不仅塔基上遍布精美的雕像,而且宝塔的屋檐和木拱门也制作精美。然而,在辽塔中,有更多简单的塔。只有第一层或第二层的屋檐上有斗拱,上面的其他楼层都有重叠的屋檐。造型简单朴素。与同时代的宋塔相比,辽塔的侧面大多比较凝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辽代是我国建塔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不仅建塔数量众多,而且结构合理,造型美观,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建塔风格。
金朝是在辽朝之后进入中国北方的。金朝的皇帝和辽朝一样信仰佛教。但金塔多是仿唐塔而建,如洛阳白马寺云起塔或辽塔,并未突破唐、辽以来的建塔规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期间虽然出现了一些造型奇特的塔,但大多不能形成体系或者制作精美,值得炫耀的人很少。其中,河北正定的广惠寺塔特别值得一提,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金刚宝座塔。
元朝统治中原的时间相对较短,元朝皇帝大多信奉佛教。元朝时,流行于印度的带坡宝塔又传入中国,称为盖碗宝塔。此外,随着密宗佛教在元朝上层的流行,金刚宝座塔从印度传入,并大规模兴建。由于元朝建国时间较短,上层阶级没有机会全面接受中华文化,很难实现不同文化的融合。因此,除了一些盖碗塔,元代建造的名塔并不多,元塔对后世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明清以来,文峰塔的独特类型逐渐出现。所谓文峰塔,就是在各个州县特定的地点,为了改善当地的风水而建造的塔。其建造的目的或是为了震慑邪灵或是为了完成风水或是作为这一带的标志性建筑。文峰塔的出现,带动了明清时期的建塔高潮,许多塔都以文峰塔的形式出现。文峰塔的建筑造型多种多样,有钢笔形的,有楼房形的,也有矮胖墩形的。这些异形塔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塔的建筑类型。
明清佛塔基本沿袭了辽、宋佛塔的形制,佛塔种类繁多,既有亭台、密檐、盖碗、金刚宝座等常见形式,也有无缝、宝印等奇特形式,以亭塔为主流。明清佛塔多为高大砖木结构,石塔少见。明清两代砖塔对木结构的仿制非常精致,不仅有拱、椽、檐、额饱满,还有雁翅、吊莲柱等结构。塔的建筑平面多为八角形、六角形、正方形;明清宝塔继承了辽代宝塔建造基座的做法。随着明清时期佛塔从宗教世界走向世俗社会,塔座上浮雕的主题也随之发生变化,既有佛像、金刚、力士、护佛王等宗教主题,也有八仙渡海、喜鹊访梅、二十四孝、斗星等民间传统主题。明清时期,宋代或辽代仿佛塔。建筑数量虽多,但在建筑艺术和技术上没有大的突破,成就远不如辽宋时期。
善用木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木塔也是中国最早的宝塔。据三国时期的史料记载,“上有金盘,下有重楼”的宝塔,是重楼顶部挡坡的建筑形式。但是这种把石头放在木头上的结构违背了材料本身的力学形状,并没有长久保存下来。历代建造的木塔借鉴了宫殿建筑的许多元素和技术,从承重结构如拱、椽、梁、柱到非承重结构如门窗栏杆,与当代宫殿建筑非常相似。
由于建筑技术的限制,早期的木塔往往在塔内用砖石或夯土建造高台。作为木塔的支撑,各级木结构直接或间接地与塔中心的高台相连。后来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塔内的高台被木质中柱取代,大大拓展了塔内的活动空间,是建筑技术的重大突破。但是,中柱的出现也限制了木塔高度的进一步提高,因为很难找到一根挺拔的木头作为塔的中柱,塔的高度也受限于中柱的高度。辽代山西应县木塔是木塔建筑的又一次技术突破。应县木塔没有中心柱,而是围绕每个塔身的两圈木柱层层传递塔的荷载。这种独特的机械设计比中央立柱结构更合理、更坚固,也使得应县木塔历经近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成为现存最古老的木塔。
由于宝塔最初是用来埋葬舍利子的,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墓葬文化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地宫形式,在中国还有一个极具特色的名字“龙宫”。地宫应该是先建地基后建,多为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有大的石信或小的石塔,里面装满了舍利子,还有佛经、佛像、供品等陪葬品。
著名的地宫有: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地宫、北京天开塔地宫。
基座覆盖地下宫殿,是塔的基础。基座分几种,须弥山,金刚。须弥山起源于印度,象征佛教世界的中心——须弥山,有尊尊和安定的寓意。借助这一造型,以密檐塔为塔基,显得更加雄伟。须弥山腰两侧各有一个壶门形龛,龛上常饰有各种图案。龛间或角落处有勒克斯或依附人物。
塔身位于基座上,是塔的主体,形态多样,是区分塔体风格的主要依据。亭式塔、楼阁式塔在塔身各层供奉佛像;无论是新空心还是实心,密檐塔都进不去,佛像都雕刻在塔身之外。在各种塔中,以亭塔和密檐塔装饰最多。
塔莎位于塔的最高处,是“观全塔”和塔的最突出标志。“刹”来自梵文,意为“土场”、“国”,佛教引申为“佛国”。各种塔都有塔闸,所谓“无塔无闸”。印度斜坡传入后,在与中国传统建筑结合的演变中,宝塔成为塔顶的重要组成部分。
塔闸作为塔的突出标志,一般由金属或砖石制成。一般塔闸本身就像一个小碗盖的塔,分为闸座、闸体、闸顶三部分。
塔上或多或少都有雕刻,原本是为了宣扬佛教思想,实际上在塔内起到了装饰作用。塔上的雕刻起源很早,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北魏。早期装饰粗糙,宋辽以后雕刻面积越来越大,图案越来越精细。塔上的雕刻多集中在塔基,与人的视线齐平。所用材料多为砖石。由于石头质地容易雕刻,石塔的装饰往往比砖塔多。塔上的雕刻风格非常丰富,包括动物、植物、佛教人物和建筑构件。文峰塔是后期建筑,雕刻多为吉祥喜庆,是佛塔上没有的。
佛像是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视塔为佛,塔上的佛像有的在塔内,有的在塔外,以示对佛的尊敬。塔上供佛的主旋律多为以释迦牟尼为主体的形象或故事图。塔上雕的是哪些佛像,要看是哪个教派的。此外,塔门两侧还经常刻有金刚。
砖石塔历来仿木结构,塔身、塔顶、斜柱等多见装饰花纹。图案内容丰富,如宋岳寺塔一楼八面雕刻的宝印塔;山西崇福寺石塔的塔身上刻有塔、门等图案。
壶门是佛教圣地,雕刻样式很多,有方形、平形、高檐等。把门窗做成壶门的样式,塔壁上雕刻的龛往往做成壶门的样式。壶门在辽代有较大发展,后来成为塔上重要的装饰形式。
塔是佛教建筑上的一种装饰,是事先做好的小塔亭,安装在佛寺或亭的主脊中央。佛教认为“塔即佛,佛即塔”,而建塔的目的恰恰是基于这种认识所表达的信仰和崇拜。塔其实是塔的变体,起源于浮图的最高处,止于宝塔。将宝塔的含义生动地运用到佛教寺庙和亭台楼阁中,塔就产生了。塔最早出现在北魏。后来各个朝代的佛教建筑基本都是塔,各个地区风格多样。现在山西的佛寺建筑大多有塔,西藏、内蒙古、甘肃的藏传佛教寺庙也有不少使用塔。
塔上有白色、青色、土黄色等多种颜色,与塔的材质、土质、气候特点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南方的塔多为白色和土红色,北方的塔多为青灰色。木塔大多是自己木质的颜色,而玻璃塔是五颜六色的。塔内一般没有颜色,有的涂上白灰,提高里面的亮度。由于宋代前后塔的砖石结构不整齐,塔的表面经常涂上粉末,使其看起来整齐。碗盖塔一般用白灰粉刷,所以常被称为“白塔”。但这只是一种习惯。事实上,因为抹灰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保护塔身,而且看起来整洁美观,所以南方和北方建造的很多风格的塔身都会刷成白色。藏传佛教的塔和其他建筑上画的颜色是根据教义划分的。
塔的文字装饰可以作为塔的文字描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一般塔上的人物装饰有佛塔、条幅和对联、佛塔、砖塔等。
塔钟又叫吓鸟钟,是一种用铜和铁制作的钟。挂在塔角部长塔闸的拉链上。当它被风吹动时,会发出悦耳的声音,用来吓跑鸟儿,保护建筑物。塔钟的数量与塔的层数和角数有关。塔钟的形状有很多种,大多是圆形的。早期的塔多为直形,明清时期多为花多边形。最早的钟楼出现在北魏。
佛教将灯列为佛陀六千法器之一,所以塔内或塔外常以砖砌小龛,以放油灯,并点之以庆佛诞或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