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3000-5000字经济管理论文

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分析

就业是一个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长期以来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关注,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就业理论。西方经济学家对就业问题的长期研究和探索,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就业理论。比如古典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粘性就业理论。

(一)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

萨伊定律是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的基石,其基本内涵是供给创造需求。这个学派的代表经济学家有马歇尔和庇古,他们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出发,认为市场上的产品价格和货币工资可以根据市场供求自发调节。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供求平衡时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的水平。再者,只要没有工资刚性,工资率可以自由伸缩,市场机制可以自由发挥调节作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劳动力资源都可以用于生产,劳动力市场总能实现就业平衡。长期持续的非自然失业不可能存在,只有自愿失业和短期摩擦失业。

他们认为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是消除货币工资的刚性,使货币工资能随市场需求而相应变化。古典学派以自由竞争为前提,主张市场调节和均衡就业,否认失业的普遍性。但是,还是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失业的产生。失业问题是不充分竞争的结果。解决失业问题,首先要解决劳动力市场竞争不充分的问题。

(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基于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就业的多少取决于有效需求。失业持续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总体上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即当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不足,造成更多的社会失业,即就业不足。凯恩斯主义的促进就业理论实际上是主张降低工资,即在不降低名义工资的情况下降低实际工资。但前提是扩大总需求,因为总需求的扩大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劳动者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相对减少。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必须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依靠国家干预提出需求管理政策,从而促进生产,增加就业。

(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

60年代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陷入滞胀困境,凯恩斯理论失效。因此,托宾、杜胜北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了“结构性失业问题”,试图用市场结构的变化来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复杂性,认为微观市场的不完全性和结构性变化造成了滞胀。得出结论:结构性失业是经济结构变化导致的劳动力供求结构性失衡,结构性失业的存在必然导致失业和职位空缺并存。因为强大的工会力量使得工资易涨不易跌,虽然社会上有失业,但货币工资不降,只要有岗位空缺,货币工资就会迅速上涨。因此,失业和职位空缺的共存转化为失业和货币工资上涨的共存,然后转化为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并发症。该理论主张从就业内容或就业结构的角度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例如,政府应该引导收入政策,即政府应该采取措施限制工资和物价的上涨以缓解通货膨胀;注意改善劳动力市场,缓解劳动力市场技术结构变化造成的失业;适当修改和完善失业补贴制度,鼓励失业人员就业。

(四)新凯恩斯工资粘性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力市场理论主要包括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名义工资的粘性是由于长期劳动合同的存在和工资的交错调整造成的,工资通常由工会和企业通过协商签订的合同来确定。在合同有效期内,工资不能随市场供求调整。即使没有工会和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由于有合同的企业粘性工资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隐性契约理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和雇主为了稳定的收入会形成某种非正式的契约,从而使工资具有粘性。隐性契约之所以会导致失业,是因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制造商和工人的有限信息决定了均衡契约的低效和不充分雇佣,所以工人通常会被解雇。效率工资理论表明,雇主会主动向员工支付高额工资,以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增加跳槽和懒惰的机会成本,吸引有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内部人-外部人理论指出,由于劳动力转换成本的保护,内部人在工资决定中具有重要的议价能力和较强的就业优势和地位。因此,工资调整主要取决于在职人员而不是失业人员,因此可能会出现非自愿失业。因此,要解决失业问题,政府应该干预工资合同,减少工资粘性,增加工资弹性,使工资得到及时、适度、灵活的调整。

(五)反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反古典”派主张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学习日本的经济模式和行政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在就业问题上,强调在保证企业自由就业和求职者自主择业的前提下,在保持企业活力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国家对市场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同时,建立就业稳定、劳动力流动顺畅、劳动合同和工资差距小的劳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