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艺术列夫·托尔斯泰

一件艺术作品的好坏,取决于艺术家说了什么,怎么说,说的话在多大程度上发自内心。

为了使一件艺术品完美,艺术家所说的是全新的,对所有人都重要的,美丽的,发自内心的,所以艺术家所说的是完全真实的。

为了使艺术家所说的东西崭新而重要,艺术家必须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所以他不是在过着非常自私的生活,而是人类生活的参与者。

为了让艺术家说的东西变得美丽,他需要掌握自己的技巧,以至于在写作时,他很少去思考这种技巧的规律,就像一个人走路时很少去思考力学的规律一样。

为了做到这一点,艺术家绝不应该反复看自己的作品,欣赏它,或者以技巧为目标,就像走路的人不应该想到自己的步态,欣赏它一样。

为了表达灵魂的内在需求,说出自己发自内心的话,一个艺术家,第一,不要在意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以免妨碍他真正去爱值得爱的东西;第二,一定要爱自己,用自己的心去爱,而不是用别人的心去爱,不爱别人认可或认为值得爱的东西。为了做到这一点,艺术家应该像巴兰。使臣来见他,他独自去等候神的旨意,为的是只说神吩咐他的话。但是艺术家不应该像巴兰那样被礼物诱惑。当时他违背上帝的旨意去见国王,却连他骑的驴也见不到。他被贪婪和虚荣迷住了。

以下三类艺术作品各自的完善程度,决定了某些作品的优点与其他作品的不同。作品可以是(1)有意义的、美的、不真诚的、真实的;可以是(2)意义重大,不美好,不真诚,不真实;它可以是(3)无意义的,美丽的,真诚的,真实的,以及其他各种组合。

这些作品都各有千秋,但都不能算完美的艺术品,只有内容意义重大,新颖,呈现精美,艺术家对自己对象的态度很真诚,所以很真实。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完美的艺术品..这样的作品,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总是凤毛麟角。至于其他所有的作品,当然也不是完美的。根据艺术的三个基本条件,主要分为三类:(1)内容显著的优秀作品,(2)形式优美的优秀作品,(3)真诚真实的优秀作品,但这三类中的每一类在另外两个方面都没有达到同样的完美。

这三类加在一起都接近完美的艺术,有艺术的地方就必然存在,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往往以诚取胜,但内容空洞,形式多多少少有些美;年长的艺术家正好相反;勤勤恳恳的专业艺术家的作品,形式虽好,但往往缺乏内容和真诚的态度。

根据艺术的这三个方面,分为三种主要错误的艺术理论。根据这些理论,不具备这三个条件从而处于艺术边缘的作品,不仅被视为作品,还被视为艺术的典范,其中一种理论认为,一件艺术作品的优点主要取决于它的内容,即使它缺乏优雅的形式和真诚的态度。这就是所谓的倾向性理论。

另一种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优点取决于形式,即使其内容空洞,艺术家对作品的态度不真诚。这是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第三种理论认为,整个问题在于真诚和真实,无论内容多么空洞,形式多么不完美,只要艺术家喜欢他所展示的东西,作品就具有艺术性。这个理论叫做现实主义理论。

基于这些错误的理论,艺术作品不再像过去那样在每一个领域都有一两种,而是千千的所谓艺术作品每年都出现在每一个首都(那里有许多闲人)的所有艺术领域。

在当代,想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并不是等着自己真正喜欢的重要的、新颖的内容出现在心里,因为热爱而赋予它一种恰当的形式,而是按照第一种理论,捕捉他头脑中当时流行的、聪明人称赞的内容,尽可能赋予它一种艺术形式;或者根据第二种理论,选择他最能表现技巧的对象,尽力耐心创作他认为的艺术作品;或者根据第三种理论,当他获得愉快的印象时,他就把自己喜欢的东西作为作品的对象,认为这将是一件艺术品,因为这是他的最爱。所以有无数的所谓艺术品,可以像任何一个工匠的产品一样一直制作,因为社会上总会有流行的、时尚的意见。只要你有耐心,你总能学到任何技能,任何人总会喜欢任何事。

于是,当代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情况。有望成为艺术品的作品遍布全球。它们与工匠产品的唯一区别在于,它们不仅无用,而且往往只是有害。

这就导致了一个离奇的现象,很明显的表现出了艺术观念的紊乱。比如,对于一件所谓的艺术品,不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两者都出自同一个受过教育的权威人士。这也产生了一个惊人的现象,那就是大多数人沉溺于最愚蠢、最无用而且往往是最不道德的活动,即制作和阅读书籍、制作和观看绘画、制作和欣赏音乐剧、戏剧和协奏曲,并且完全真诚地相信他们所做的是一件非常聪明、有益和高尚的事情。

当代人似乎对自己说,艺术作品是好的,是有益的,一定要多做。的确,如果他们多,当然会好。遗憾的是,只能定制的是一些由于艺术三个条件都不具备或者三个条件割裂而沦为匠人产品级别的作品。

真正具备三个条件的艺术作品是无法定制的,因为艺术作品源于艺术家的精神境界,是知识的最高表达,是对生命奥秘的揭示。既然这种精神境界是最高的知识,那就不可能有其他的知识能够引导艺术家掌握这种最高的知识。

(1889)

(陈艳译)

注意事项:

见《旧约·民数记》第22章。巴勒,摩押王,派使臣巴兰来咒诅以色列人。巴兰和使者呆在一起,他等待上帝的指示。因为上帝禁止他,他没有和使者一起去见巴勒。巴勒第二次派遣使者,许诺给他巨大的荣誉和礼物。他被感动了,跟着使节们走了。在路上,耶和华的使者拦住他,他骑的驴看见了,却看不见。

做出赞赏的评论

列夫·托尔斯泰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位具有原创精神的现实主义批评家。他发表的专门的文学批评文章并不多,但他同时代人的书信、日记、笔记、随笔、回忆录中却蕴含着他极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和文学见解。这些美学思想和文学主张,尤其是文学批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篇论文中:1889《艺术论》,1894《莫泊桑文集序》,1894《谢杰·谢苗诺夫农民故事集序》,65438。以及论莎士比亚与戏剧1903。托尔斯泰巨大的艺术才华使他成为世界文学的巅峰,他独特的艺术观念和多年的文学实践使列夫·托尔斯泰成为世界文坛的巨人。他的创作和批评形成了自己的现实主义批评思想体系。

艺术到底是什么?在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上,总是有不同的意见。一般认为艺术是美的表现,但自从鲍姆加登把美学创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许多学者一直在绞尽脑汁讨论美的问题。托尔斯泰认为,美仍然是一个谜,随着许多人对它的探索,有许多不同的答案,但一言以蔽之,各种不同的答案往往汇聚到一点,即把美与舒适联系起来,把美视为这种欲望的满足。托尔斯泰认为,如果把艺术看作是获得快感的手段,那就是在人类道德发展的最低阶段要求艺术。所以,要给艺术下准确的定义,首先就不能再把艺术当成一种享受的工具,而是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条件。

托尔斯泰指出:

“为了准确定义艺术,首先,我们不应该再把艺术看作是一种享受的工具,而应该把它看作是人类生活的条件之一。在对艺术持这样的观点之后,我们不能不看到艺术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手段之一。

“任何艺术作品都可以在接受者和创造艺术或正在创造艺术的人之间建立联系,也可以和所有那些已经接受、以前接受或将来会接受同样艺术印象的人建立联系。

“正如表达人们思想和经历的语言是人们团结的手段一样,艺术的作用也是如此..但是,作为交流手段的艺术与语言不同:一个人用语言向另一个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则用艺术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感情。”

托尔斯泰也指出:“当一个人为了传达给他人而重新唤起他在自己内心经历过的感情,并用一些外在的符号表达出来时,艺术就开始了。”“各种感觉,很强烈或很微弱,很有意义或无足轻重,很坏或很好,只要感染了读者、观众、听众,都是艺术的对象。”

列夫·托尔斯泰根据自己的观点,给艺术下了一个新的定义:“唤起自己头脑中曾经经历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语言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是一项艺术活动。艺术是这样一种人类活动:一个人有意识地用一些外在的符号向他人传达他所经历的感受,他人被这些感受所感染并体验。”

列夫·托尔斯泰的标准是基于他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他自己的创作经验。既然艺术的使命是传达感情,那么艺术的感染力就成了区分真艺术和假艺术的某种标准,也是衡量艺术作品好坏的一个标准。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应该是:接受者与艺术家之间的感情自然地响起,让他觉得艺术作品是自己创作的,作品中表达的一切都是他如此怀念的东西。所有欣赏作品的人都能感同身受,于是在接受者的意识中消除了他们与艺术家之间的界限,同时也消除了欣赏者之间的界限,于是人与人在一种情感的基础上消除了相互理解的障碍,达到了统一与融合,使艺术家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对托尔斯泰来说,能达到这种境界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因此他认为“感染力是艺术的确定标志”,而衡量艺术是否优秀,就要看感染力是否深刻。

艺术的感染力取决于三个条件:1。独特的感受;2。感情的沟通是否清晰;3。艺术作品传达的感情是否真挚。这就是托尔斯泰的“三条件论”或“三要素论”,也是托尔斯泰文学批评思想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是对文学批评理论的一大贡献。托尔斯泰在他的文学批评活动中一直把这作为批评的标准。

这种完整而严谨的批评标准最早表现在1889写的这篇《论艺术》中。

托尔斯泰说:“一件艺术作品的好坏,取决于艺术家说了什么,他怎么说,他说的话在多大程度上发自内心。”他提出:“只有意义重大、新颖、表现优美的作品,以及艺术家对其对象的真诚态度,才是非常真实的。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完美的艺术作品”这一批评标准,后来在1894《莫泊桑文集序》中表述得最为准确,随后又在许多论文中反复表述。

(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