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班游戏的构建【论如何在模仿中构建自写能力】

摘要:学生的写作不是教出来的,更重要的是自我写作的建构。当学生在学习写作中建构自己的写作方法时,写作就不再是一个难题。模仿是比较合适的方式,主要从常规方面入手,从基础逐步延伸。在模仿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和尝试建构自己的写作风格,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模仿;自建;写作能力

自写能力是指学生自己对积累的各方面知识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和转化的能力。学生为什么要建构自己的写作能力?就目前的写作教学而言,学生的写作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大部分学生的作文都是老师教的。作文课的基础练习只停留在几篇范文的支撑,几篇学生作品的点评,几个片段的练习。学生习惯了这种写作训练的套路,什么都不让他们心动。而且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缺乏统筹安排,随意性大。学期之间缺乏统筹和规划,只是想当然。作文训练从题目到内容都很随意,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缺乏梯度和逻辑。这样,学生虽然写了一些作文,但写作水平并没有提高。因为在写作中,我们看到的只是学生自己的行动,而不是他们的内心。要“激动”,就要走进学生需要的“写作深度”。

进入“写作深度”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注重学生自身写作能力的建构。其中,模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模仿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人类在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的传承都离不开模仿,写作也是如此。我们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熟读唐诗三百首,就算不会写也能背出来。这句话揭示了模仿和写作能力之间的建设性关系。在写作中,模仿的过程是在一定基础上自我改造、自我生成的过程。在形成“自我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心”会动。这种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写作动力和写作情感才会真实自然。

这里所说的文字上的模仿,并不是完全的临摹,而是经过“阅读和体验”后获得的某种启示。这种启示既有写作情感、技巧、审美的内在影响,也有写作语言、结构的外在影响。

第一,在模仿中丰富四种常规写作内容

(一)话题的模仿

话题是与读者交流的“第一面”。第一印象,读者愿意看到具体内容。所以,如何为一篇好文章拟一个标题,如何把握读者的标题,才是我们应该模仿的。我们经常接触到记叙文,新奇的话题会让我们眼前一亮。比如我妈写的作文很多,有的题目直接是“我妈”,看起来简单直白。在妈妈的文章里,张杰提出了标题:“世界上最爱我的人走了”。题目一出,一种深沉的情感让读者欲罢不能。人们很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为什么作者对她有这样的感情。这种准题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这种带点悬念的准题还是值得模仿的。说明文的文风比较枯燥,但有些作者能把题目画得如画,也值得借鉴。比如对于荔枝的介绍,贾祖章拟的题目是《六月华南荔枝丹》。这个话题带有浓厚的文艺色彩,让荔枝这种内在美和外在美的水果更有味道。

(二)语言模仿

掌握一门语言相对来说比较难,尤其是要形成一定的语言风格。现在很多学生语感不强,语言病多,写作口语化严重。这时候模仿一些作家的文章会得到一些帮助。从学生实际出发,模仿单词和句型,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

单词和句型是分不开的。句子带着单词,单词组成句子,整体模仿比较合适。作文中有很多用词不准确或苍白的句子,模仿名句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比如在景物描写上,有的同学只是罗列景物,缺乏美感。我们可以模仿“不用说”的句型...不用说...只是……”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我们可以得到一定的结果。

(三)模仿选材

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作品来模仿我们为一篇文章选择什么样的素材,以及如何组合这些素材。写作文的时候有很多材料可以选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写进作文,这就需要我们选择材料。选材要注意两点:一是材料要服务于中心,避免偏离主题;一是材料要独特,避免大众化。在我们写另一篇文章之前,考虑一下我们要选择的材料。然后看一些和自己文章相似的作品,对比成熟作品中的选材和自己选择的素材的区别。经过长时间的比较、训练和模仿,我们会认识到,我们永远无法选择材料来模仿,最后我们可以自由地把握它们。比如现在大部分都是话题作文。在以绿色为主题的作文中,许多学生选择了大自然中的绿色,这给人带来了视觉感受。这种选材比较简单。借助朱自清的《春》、《绿》等文章,让学生模仿其中的深意,选择符合自己写作意图的环保、和平、希望等素材来深化主题,这样“绿”就会饱满丰富。

(四)结构的模仿

结构是支撑文章的框架,也就是文章的布局。结构模仿有两种现象。第一,接触写作时间比较短,需要模仿例题来选择什么样的结构来组合材料。二是作文太多,各种体裁的写作都形成了一定的思路。再怎么写都没有新鲜感,无法突破现有框架,需要借鉴别人的文章。这两种情况都是要在模仿的情况下为自己的文章建立一个框架,或者让现有的布局走出陈旧封闭的状态。这也像房子的装修,借鉴别人的成品,给自己一些启发。在议论文写作中,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并不理想。以谭为模仿对象,找到了写议论文的切入点。《谈骨》篇,结构简洁严谨,自然流畅。首先提出了“中国人有骨气”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阐述了“骨气”的含义。先用人们流传了几千年的孟子的三句话作为解释。最后讨论了无产阶级对今天“脊梁”一词的理解。然后用具体例子讨论“骨干”。模仿这篇文章,学生写作遵循整体和局部总分结构,议论文的作文就简单多了。

当然,模仿的内容不仅是这些,还有意向模仿、写作模仿、话题模仿等等。当你不知道怎么写的时候,打开别人的文章看一看,你会受到启发,打开思路。

二,模仿中三种写作品质的建构

(一)写作意识的建构

写作意识是学生对写作的认识而形成的写作心理。这种心理往往赋予情感,通过文字来表达。因为无论无聊还是开心,我们总想记录下来,这就形成了写作,并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写作意识。写作意识是一种冲动,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写作意识包括自我写作意识和读者写作意识。自我写作意识的建构在于对写作的积极态度。积极的写作态度就是把写作当成一种乐趣,在写作中不断充实自己,形成自己的写作兴趣。字里行间流淌的,是你心中的经历和记忆。读者意识是指作者心中要有传播的对象,要为读者着想。这是作文中很多同学不注意或不重视的地方。学生作文的读者是老师和同学,你怎么评价都无所谓。持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因为写作是另一种交流形式,交流需要了解对方的感受和看法,这就需要写作者形成“读者意识”。

(二)基本写作技能的构建

写作的基本功主要包括文体把握、选题、主题确立、层次安排、结构策略、材料运用,以及策划一个题目、开头、过渡、结尾的能力。这些基本功在写作中整体体现。模仿的时候要注意,就是抓住自己写作技巧的“软肋”,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训练时要注意分与合的关系。模仿训练是可以循序渐进提高的。循序渐进是指局部和整体的和谐统一。即在本地,以“弱”为切入点,即哪种技能弱,就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整体来说,是有“实力”支撑的。就是发挥某项技能的优势,支撑整篇文章,读起来“有意思”。

(三)个性化写作语言的建构

个性化语言是让学生从表达层面进入表达阶段,进而进入文学语言层面。因为写作离不开个性化的写作语言,文学语言是相对成熟的个性化语言。现在学生作文多是口头表达,不是说口头表达不好。如果是写小说,口头表达可以体现地域特色,职业定位等等。但学生作文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掌握作文语言很重要。写作语言或优美、或犀利、或富有哲理,都表现出语言风格。这样一种语言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积累,然后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如果喜欢优美的语言,可以多看朱自清的作品。荷塘月色的线条和绿色之间有一种气场。我喜欢犀利的语言,可以读一些鲁迅先生的作品,比如《恋物癖》、《纪念刘和珍》。言语如利剑,让人势不可挡。形成个性化的写作语言很难,但只要长期坚持,在借鉴他人“语言”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语言”特点,就会形成个性化的写作语言。

在模仿的基础上构建自我写作能力,不仅客观上有效地激发了写作欲望,而且使学生从比较和借鉴中汲取写作养分,是短期内提高自身语言和思维品质的理想途径。但写作最终还是要回到创新原创的道路上来。模仿只是初学者的一个基础训练,但这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

[1]赵千祥。绿色构图举例[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年。

[2]余映潮。余映潮说中文。北京:语言出版社,2010。

(编辑:李学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