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某文学或艺术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500。

从汉字看古代祭祀习俗

摘要:祭祀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也是文化中最稳定的部分。祭祀习俗对中国汉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回顾汉字的形体,探究其含义,可以考察古代祭祀习俗的蛛丝马迹。这也反映了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中国祭祀文化

一.导言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汉字一方面作为信息渠道承载和传播文化,另一方面作为信息源不断积累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意识。

祭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在形成系统的神灵观念后进行的活动,反映了人类的原始信仰。礼记?《祭祀制度》:“凡以礼待人,不要急于仪式;五礼,没有比祭祀更重要的了。“《左传》?《入公十三年》:“国事在拜。“祭祀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也是文化中最稳定的部分。各种祭祀习俗影响了汉字的形成,反过来,通过汉字可以追溯古代祭祀习俗的轨迹。本文通过对一些汉字的考察,浅谈一下古代的祭祀习俗。

二、祭祀的起源

宗教学和民俗学都对拜物教的起源进行了探讨,学者们普遍认为拜物教起源于原始人对万物有灵的信仰。英国学派的人类学家泰勒在1871出版的代表作《原始文化》中提出了万物有灵论。原始人类认为,不仅人有灵,自然界的动植物也有灵。原始人由于自身的弱点和对自然的不了解,对不可预测的自然几乎没有抵抗力。因此,巫术思维成为原始社会生活的必需品。为了获得神的保佑和祝福,人们对神怀有极大的崇敬,经常举行仪式,供奉供品,向神表达自己的真诚。祭祀、占卜等与神的交流活动成为早期人生活中的重中之重。为了记录祭祀和占卜的过程和结果,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了一些符号,成为早期文字。

“观天文以观时变”是古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古人把吉祥与天象联系在一起,这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所体现。《说文》:“示天悬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从两点开始。②古汉语中的“商”字。)三纵,日月星辰也。观察天文学来观察时间的变化。显,神也。所展示的一切都来自于这部剧。”许慎对“三垂”的解释虽有思想局限,但大体揭示了“象”与“征”的密切关系。古人极力建立形象,在构造汉字时,先取形象直观,所以汉字具有很强的象似性。这也反映了祭祀习俗对汉字形成的影响。

第三,牺牲的对象

祭祀的对象是诸神。在“万物有灵”的观念下,自然物体和一切自然现象都是神秘而令人敬畏的。另外,人类本身也有生老病死,这一点也很难理解。所以远古先民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人死后的灵魂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这也是令人敬畏的。那么精神在哪里?为了方便祭祀,需要给神灵找个地方。

“石”在甲骨文中用作“〒”或“т”,从二或从一。有人认为“二”或“一”是上帝的象征,汉字中的“∣”代表祭天的杆子,《小传》中杆子旁边的八字所挂的帛书。有人认为“石”原是祭祀神灵的石坛,呈т形。其余的篆书就像是从祭坛上流下来的酒或血,或者是祭坛上散落下来的祭品碎屑。无论如何,从字形分析,基本可以确定“是”是代表神的象形文字。这是有民间传说支持的。古人认为事物的灵魂和形态是分离的。通过神献祭,就是把这个对象作为一个到达灵魂的通道,向神献祭,就是向神献祭。这是很多民族的处事方式。

“祖”,甲骨文所写。詹鄞鑫先生认为,“祖”实际上是考古发现的原始头状陶罐(祖先神像)的象形文字。“祖的本义应该是祖先神灵所依附的神,在仰韶文化中通常以陶罐或神像的形式出现。

“宗”字也可以作为证明。说文:“宗,尊祖殿也。”它的本义是祠堂。写在甲骨文中的“宗”是一个认识的字。从字形上看,“宗”是房屋的示意性侧视图,其中包含祖先的牌位“师”。起初,古人经常崇拜的神“师”没有固定的地方。后来,由于频繁祭祀的需要,将“石”移至人工建筑中进行展示和祭祀,祠堂成为古人祭祀祖先的专用场所。根据民俗学的研究,最初的祭祀活动非常简单。人们用竹子和泥土塑造偶像,或者在岩石上画上神灵,然后在这些神灵的“附体”前展示礼物。主人祈祷,崇拜者载歌载舞。后来又有人工建筑专门祭祀。

第四,祭祀方式

祭祀要按照一定的仪式,以恭敬的动作,或辅以一定的言语,向神灵致敬或献上礼物。礼记?李云:“在丈夫的仪式开始时,他开始吃东西。”最初,取悦神灵的仪式活动也表现为祈祷或用礼物向神灵致敬。

“祭祀”是甲骨文的形状,右边是一只手,左边是一块血淋淋的肉。后来在原字的基础上加了代表神主的“秀”字表示属。《说文》:“祭祀,祭祀也。从节目中,来捧肉。”甲骨文中的“血滴”似乎表明当时仍保持着吃血的习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人饮血如皮毛,以血还神。”古人吃生肉,喝血,用生肉祭神(就像“祭”的字形)。因为古人认为血是有灵魂的,血可以维持人和动物的生命,失血意味着受伤甚至死亡,血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事实上,“血食”在古籍中往往是祭祀的代名词。《左传》?庄公六年:“三臣不从,不吃血,其余如何取?“也就是说,如果不听大臣的劝告,国家之神就不会被献祭,国家就会灭亡。

除了祭祀,古人在祭祀的时候,嘴里也会说些什么。“朱”是祭祀时负责向神灵祈福的人。甲骨文的形状像,还有一些变体。从形状上看,好像是一个人跪在地上向神祈祷。说文:“我愿,赞美主的人。从人群中。离省里一天。易曰:“言之为巫也。”“韩曙?”祭郊》:“让圣贤知山川,尊礼,知神之事者,以为福也。颜注:“祝那些赞美的祭司。”“喜欢”,报告。“赞美”是向神灵传达祈祷的话语。“朱”是人神沟通的媒介,主要职责是在举行祭祀时问候鬼神,向鬼神传达人的祝愿。

还有一个更有趣的习俗。古人在早期有一种祭祀尸体的方式。尸体祭祀不是指给尸体献祭。事实上,尸体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尸”,甲骨文形状,比“人”字的甲骨文形状多一个弯,表示人是弯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尾”和“屎”这两个字都是来自尸体。甲骨文中“尾”字形是指弯腰的人屁股后面拖着一条毛茸茸的尾巴,“屎”是指蹲着的人从屁股下面。既然“尸”是活生生的人,既然已经有了“人”字,为什么还要创造“尸”字?这是因为“尸体”不是普通人,而是在祭祀时代表死者祭祀的人。《说文》:“一具尸体,陈野,状如卧姿。”段注:“尸,偶像也。”“伊利?石玉立:“祝你尸位素餐。“这是关于在祭祀活动中负责祈祷和希望问候死者的身体。尸体通常由死者的孙子来伺候。夏商周三代都是用尸体祭祀,只是尸体的姿势不同。礼记?仪式中有“周佐尸”、“李霞尸”和“阴佐尸”的记载。只是后来尸体才逐渐被神的“标志”所取代。

动词 (verb的缩写)关于牺牲

古人常常把他们认为最好的礼物献给神灵,包括食物,如牛羊的祭品,酒和谷物,以及服装配饰,如玉和丝绸...不同季节的祭品不同。

还有一种特殊的牺牲,就是人。在原始人的观念里,人和兽是平等的,既猎杀野兽也猎杀外星人。在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中,战败的俘虏往往被杀以祭神。在甲骨卜辞中,有很多奴隶作为人被祭祀的记载。这一习俗已被考古资料所证实。如1971年,安阳武官村北发现多处祭祀坑。据不完全统计,在191个祭祀坑中,埋葬了1178具人骨。有些汉字还反映了古代人祭的习俗,如:

《孟》《说文》:“昌野。从菜里。”原意是长子,从字形上看,器皿中有子,与中国古代杀长子的习俗有关。墨子?节葬》:“往昔往东者,有爱之国,长子生,故解而食之,名曰夷狄。"仇希贵先生认为:"第一次丰收是给鬼神的,让我们可以放心地保存和食用其他部分的收成,来年继续获得新的丰收。当然,给第一个儿子也是为了以后得到新的孩子,让他们平安长大。所以《墨子》说杀长子是为了“义帝”,很有道理。

“切”,甲骨文的字形是,从人到地,是一个会意的字。就像拿刀捅一个人的脖子,然后砍头。《说文》:“斩击。”砍断奴隶头颅祭祀的习俗在商代就已存在,殷墟商代祭祀坑中发现的无头人骨就是这一习俗的遗迹。

“佩”是古代烧柴祭天的一种方式,其字形也是人祭习俗的遗存。“易”,甲骨文状,上面像人,两腿交叉,下面是火。其实就是把一个人绑起来,放在火上烧。

祭祀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汉字的形意有一定的影响。借助一些零星的汉字考察古代祭祀习俗,可以说是“管中窥豹”。分析还比较肤浅,不够系统,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学习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