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古典格律诗的特点,写一篇1000字的论文。跪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其实很多人偶尔也会有想写点什么的冲动。如果是写散文或小说,大概可以轻松付诸实践,虽然写出来的东西质量水平有待商榷——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是很多出版的小说和散文,质量也不怎么样——但如果你想写诗,尤其是格律诗,可能只有提笔就无所适从了。
所以,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告诉别人我知道怎么写诗。其实虽然说的是如何写诗,但能说的只是写诗的章法。至于用词的雅俗,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其实我根本说不清楚——只能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
你要写诗,首先要明白它是平仄的,简单来说就是汉语发音的一种分类:平仄字就是发音比较平的字;含糊不清的单词是发音相对较短的单词。
如果你能根据上面这句话分辨出平声和平声,那么我只能说,要么你是天才,要么我是天才。
平仄区分的最大问题在于发音的变化——其实不光是平仄,押韵的时候也是一样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普通话和唐宋汉语的发音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你现在还能听到杜鹃的《不如回家》,那只能说明你的听力有毛病——所以很多其实写得很工整。据说江浙方言最接近古声,我没有具体考证过。
据说写诗时平与平的区分有两种观点。最保守的一派认为应该坚持使用平水韵,好处是评价一首诗的时候,不需要事先知道是古人写的还是今人写的,缺点是太脱离生活;最激进的一方认为应该用普通话的等级平行区分,方便实际阅读,但实际上,虽然普通话在中国全面推行,但真正精通这种语言的人其实很少——昨晚我去打印东西的时候,几个同学在打普通话考试的材料,第一个字的注音错了。
至于我自己写诗的时候,因为双方其实都有道理,所以我选择了一种比较折中的方法——但我不像有些人那样用新韵或者押韵——我的方法是写一首诗,或者填一个字让他用平仄韵或者普通话看,押韵没有大问题。
普通话的平仄很容易记住,但前提是你小学认真学。普通话的汉字分四声,小学学的时候好像直接叫一、二、三、四声。其实官方的叫法是:第一声平,第二声平,第三声上,第四声关。尹平和阳平是平声,升调和降调是浊音。
一个平仄的韵脚需要一点记忆,但完全不需要智商。请百度写个韵,没有别的办法,背下来——其实我也记不全。平水韵分五个声调,依次是、、上声、德声、入声——希望你还记得佘《汉语》里的那句话,“近年来,他们卷着舌头学上下。”——上平和下平和是平声;另外三个是闷响。
以上是平仄的基本介绍,以下是在诗格律中的应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同样的话,别人写出来看了朗朗上口,自己写出来却那么别扭。这与调性有关——据说这是汉代随佛教一起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所以汉代以后中国就有了所谓的格律诗——并将这一理论体系简化为对诗歌写作中平仄格式的一系列要求。大致可以分为单句要求和句间要求。
关于单句的格律要求,格律诗的标准句式其实只有以下几种:
五个字:
平平平:平平平。
平平平:平平平。
从头到尾:从头到尾。
公平的:不偏不倚的。
齐燕
平平平:平平平。
平平平:平平平。
从头到尾:这句话有时会变。
公平的:不偏不倚的。
实际写作中,偶数字不能改,奇数字(最后一个除外)可以改——但改的时候要避免以下几种情况。
顾平
孤独有两种定义。第一种是一句话除了最后一个字,只有一个平字,叫孤独。另外认为两陷一孤的情况是孤平的。我更喜欢第二种定义,但在实际写作中最好不要有这两种定义。
所以,当你写“平齐”这个句子的时候,如果第一个字非要平齐,可以把第三个字改成“平齐”。
三平调
当整句的后三个字都是平调时,就叫三声调。
三水平尾翼
类似于三级调,是指整句的后三个字都是口齿不清的字。我看过一些略懂格律的人写的诗。第一句是三尾,下一句是三级。
对单句通顺的要求大概就是这些了,而句子通顺要求如果你知道格律诗中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一定是平的,奇数句除了第一句以外的最后一个字一定是平的,那就只剩下两个字了:右和粘。
所谓右,也就是说偶数句的第二个字的层次与上一句的第二个字的层次相反。
所谓粘性,就是奇数句的第二个字和上一句的第二个字的层次是一样的。
所以从上面可以看出,一首诗的流畅度基本上是由第一句决定的。之所以用第二个字作为标准,是因为我们上面说过第一个字的水平是可以改变的。
对于不会写诗的人来说,他们可能认为押韵和对仗是一首诗的关键。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发现,对仗和押韵,即使重要,也只是写诗的一小部分。
对于押韵,需要注意的是,也有像平泽这样的古今读音之争。
至于歌词,我觉得比写诗容易,按乐谱填就行了——你要填的词牌确定了,所需的格律格式也就确定了——当然,要写好也没那么简单。
初学者要学会填一些短的歌词,比如《梦序》、《生岔子》,等词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填一些长一点的。但是有些太短的警句就比较难写好,比如十六字令。这些你要自己考虑。
当然,以上都是建立在你想认真写诗的前提下。如果你只是想写一首藏头诗骗一个无知少女什么的,就别问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