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谁有关于苏轼的资料或者网站?
他的父亲苏洵,就是27岁时在《圣紫晶》中被提到的“苏”。苏洵很晚才发火,但他很努力。晚年的苏轼回忆起童年随父求学的经历,觉得自己深受父亲的影响。当然,如果没有苏洵的刻苦学习,苏轼从小就不可能得到一个好的导师,更不可能“学通经史,那是属于每天几千字的事”,更不可能有未来的文学大师。
嘉祐元年(1056),二十一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次年参加礼部考试,以一篇《刑忠论》获得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成为秀才。
嘉祐六年,苏轼参加了通常称为“三年京检”的语文中专考试,进了三等,给大理判官,签了书。后来,父亲在汴京去世,丁回到了家乡。熙宁二年(1069),任满后回朝,仍赐职。
苏轼离开北京几年了,朝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宗申登基后,任命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很多师友,包括当初很欣赏他的欧阳修,都因为不同意新国王安石推行新法而被迫离京。朝野的旧雨褪去,苏轼眼中看到的不再是二十岁时看到的“太平盛世”。
苏轼在回京的路上,看到新法对普通百姓的伤害,所以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意见,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于是写了一封反对的信。这样做的一个结果是,和他被迫离开北京的老师朋友一样,不允许他们留在朝廷。于是苏轼要求释放,被调到杭州服将军刑。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期结束后,他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周知。
这样持续了十年左右,苏轼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灾难。当时有人故意歪曲他的诗,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到湖州不到三个月,就因写诗讽刺新法,“谤君”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在狱中103天,几乎处于被斩首的边缘。幸亏北宋毛统治时期实行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躲过一劫。
出狱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永琏(相当于现代民间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卑微,而此时的苏轼经过这次牢狱之灾已经心灰意冷。在业余时间,他带领家人开垦荒地和农场,以帮助维持生计。“东坡居士”的绰号就是在这一刻给他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赴任汝州。由于路途遥远,旅途劳累,苏轼的子女不幸去世。汝州很远,路费都用完了。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要去汝州,先在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返回常州时,宗申去世了。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被重新启用为丞相。于是苏轼在1998年被礼部召回朝鲜当医生。前半个月升驻跸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于是升翰林学士。
俗话说“北京官不好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打压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废除新法,认为他们不过是与所谓“王党”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建言献策。
到目前为止,苏轼既不能容忍新党,也不能原谅旧党,于是再次要求外调。作为龙图阁学士,他在阔别16年后再次前往杭州担任府尹。苏轼在杭州兴建重大水利工程,疏浚西湖,用疏浚的淤泥在西湖旁筑起堤坝,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幸福,把自己比作唐朝的白居易。但在元佑的第六年,他被召回朝鲜。但很快就因为政见不合被释放到了颍州。元佑八年(1093),新党再次上台。他被贬为徽州安置,后以“讥诮先朝”的罪名被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家、彰化军安置。惠宗即位,调任连州安置,任副特使兼永州安置。第三年(1101),傅园被大赦,恢复为晁。回北途中死于常州文中,谥号。66岁的时候。
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
苏轼的文学观与欧阳修一脉相承,但他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崇尚自然,摆脱束缚,“法度创新,外放妙理”。他认为作文应该“像流水一样,一开始没有确定的质量,但总是做你应该做的,总是停在你停不下来的地方。”“自然文理,体态丰盈”的艺术境界(《谢谢老师的书》)。苏轼散文作品丰富,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文章风格简洁流畅,奔放不羁。施德宏《后记东坡(左右手)池记》说:“其散文潦如水,其浪自然写。”苏轼与欧阳修并称为“瓯塑”,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一心升官后,黄庭坚、秦观都出了他的门。
现存苏诗约四千首,内容广泛,风格多样,但以豪放为主,笔法多变,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谢朓《原诗》说:“苏轼诗之境界,古今未有,天地万物,皆得神来之笔。”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从昌黎到东坡益达,是一代人的壮观景象。.....尤其是够不着的,天生一支健笔,凉如悲梨,赶紧一起剪。有一个隐藏的意思是必须要达到的,表现出来也没有什么困难。所以李、杜之后,是大族,不如李、杜初。”
苏轼写的诗有340多首,突破了写男女情爱、离别之情的狭隘主题,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苏轼在中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拓展到词学领域,一扫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驾齐驱的豪放词派,拓展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突破了诗与诗的界限,为词的创新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代表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开创了豪放派词坛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辛家轩序》说:“字达东坡,光明磊落,似诗,似散文,似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曾师从晋、唐、五代名家,拜王僧虔、李咏、徐浩、颜真卿、杨凝式为师,自成一家。紫云:“我不可能出了一本书”;又有云:“要创新,不练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笔力脱俗,不如老板自然”;又云:“到了黄州,笔力甚大。”晚年受海外风浪影响。此外,他的学识、胸襟、学识处处出众,一生跌宕起伏。他的书法风格丰富而天真,你可以通过看他的书法想象他是一个人。人和书互相尊重。当时,他的兄弟、子侄、尤、麦、郭,以及他的朋友、赵灵之都曾师从他。后来清代李纲、韩世忠、陆游、吴宽、张之洞等历史名人也向他取经,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中说:“本朝善书者,以(苏)为先。”
苏轼在画中画墨画竹,比文学更凝练,有舞蹈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到顶。我问:为什么不分段分呢?说:竹生时,为何一根一根生?”他还擅长做古树怪石,米芾也说:做枯枝,无端缠绕;石头是硬的,而且很奇怪,很不合理,比如它胸前的凹陷。“可以看出他的画很异想天开。他的书画理论思想突出,画论影响深远。如重视神似,提倡画外之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式的雷同和程式的限制,提倡“诗画的统一性、艺术性和清新性”,明确提出“文人画”的概念,为“文人画”的后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现存的书籍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谢谢老师的论文》和几篇《祭黄随笔》。幸存的画作有《古木奇石》;近几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卷》也是他的作品。
宋代苏轼在诗歌、散文、词、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文艺天才。
苏轼年谱
北宋仁宗天盛元年——嘉祐八年(1023-1064)
1036苏轼出生
1054嫁给王福
1057中金石;母亲的葬礼;孝顺(1057.4-1059.6)
1059家人到京都
1061任凤祥法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职业历史博物馆
1065妻子的葬礼
1066父亲的葬礼;孝顺(1066.4-2068.7)
宗申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嫁给王闰之
1069回京;办公室历史博物馆
1071任何监督;在杭州担任普通法官
1074任密州太守
1076任徐州太守。
1079任湖州太守;被关进监狱
1080流亡黄州
1084到常州
1085到邓州;任登州太守;到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在元佑统治时期(1085-1093)执政。
1086圣旨以翰林学士之识。
1089任杭州总督兼浙西军区司令员。
1091为吏部尚书;到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任扬州太守;战争历史部;礼部大臣
1093妻子的葬礼;太后死了;调整郡守太守;河北省军区司令员
1094到惠州;流放惠州
1097到海南;流亡海南儋州
惠宗(1101-1126)皇太后在位(1100)。
1101北返;去常州;停止
1126北宋灭亡。
苏轼的三个妻子
苏轼的已婚妻子王符,是四川梅州青神人,年轻貌美。她懂书,懂礼貌。她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左膀右臂,有“听幕后”的故事。苏轼心胸宽广,待人接物相对疏忽,王符就在屏风后听着,把自己的建议告诉了苏轼。王符和苏轼活了十一年就死了。苏轼按照父亲苏洵的遗言,葬在你母亲的坟旁,并亲自在葬王符的山上种了三万棵松树以示悼念。十年后,苏轼写下《江城子忆梦》,算是为王符的第一首悼词:十年生死茫茫。从不思考,从不忘记。千里之外一座孤坟,荒凉无处可谈。即使相见不相识,也是满脸尘土,鬓角如霜。夜晚来临,梦突然回家。小轩窗,穿衣。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它料断肠年年,月夜上,短松冈。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是王符的表妹,在王符死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她从小就仰慕苏轼,天性温柔,一直依赖苏轼。王闰之陪伴苏轼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后,在仕途的沉浮中与苏轼同甘共苦。二十五年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去世。苏轼伤心欲绝,写了一篇悼词:“我要回家了,我要回元秋。曾经有一点,先抛弃了我。谁欢迎我们的门,喂养我们的田地?我们无能为力!眼泪流干了。出国旅游,我就不那么感恩了。只是同一点,还是重复这个说法。唉!”妻子死后一百天,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被要求画十尊罗汉像。当和尚被要求为她念经超度,在天堂生活时,这十尊雕像是献给他妻子死去的灵魂的。苏轼死后,苏辙将他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纪念馆“只共一点”的心愿。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王朝云是他的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当苏轼最困难的时候,王朝云总是陪伴着他。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最多,称她为“维摩女神”。可惜,晁云被平反后过了十一年,也就是在苏轼之前去世了。晁云死后,苏轼一直守寡,再未结婚。苏轼遵照朝云遗愿,将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齐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中,并在墓旁建六亭以资纪念。写的对联是“过时了,只有朝云能认识我;一个人弹着老调,每次下雨都想你。”这幅对联中有一个著名的典故:“东坡退朝一日,吃。”古慢慢地走着,对仆人说:“你们这一代的道是什么?”一个女仆突然说‘都是文章’,坡不同意。另一个人说,‘充满知识’。坡特也没想到会是什么时候。当他到达云端时,他说:“单身汉的肚子已经过时了。爱伦坡突然大笑起来。朝云墓现已成为海南的一处名胜。
苏东坡的绝命诗:
心如灰木,身如不拴舟。
听说你这辈子很有成就,儋州,惠州,黄州。
写诗的时间是在他去世前两个月,他看到李为他画像后即兴作的。
苏轼的轶事
1,苏轼“欺负”老师。
苏轼考进士,写了一篇春秋时期的大文章,叫做《刑忠论》,包括以下几段话:
姚在位的时候,是个书生,杀人不眨眼。皋陶说“杀第三”,姚说“杀第三”,于是世人敬畏执法之严,而乐姚用之以轻刑。思悦说“枪可以用”,姚说“不行,枪可以指挥宗族”,然后他又说“试试看”。何耀之没有听从皋陶的谋杀,而是利用了四座大山。不过,圣人的用心也是可以看出来的。
考官梅生对苏轼的文章惊叹不已,但对以上并无把握。苏轼拜访梅时,问及姚与对话的由来。苏轼笑答:“当然。”
其实上面这个典故出自《礼记》,发生在周公身上。苏轼在考试的时候写在姚身上,却被美声老师忽悠了,可见其功力非凡。
2、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时,《猪肉赋》中有一句著名的顺口溜:“黄州好猪肉,价不值钱。富人不肯吃,穷人不懂做饭。慢一点火,水少一点,火满了就好看了。每天起来打一碗,饱得都顾不上了。”这里的“慢火,少水,火足了才好看”,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饪法。苏东坡后来被任命为杭州巡抚,修筑苏堤,兴修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道“东坡肉”也紧随其后,在杭州名声大噪,成为当地的一道名菜。
3.苏轼退房了
苏轼晚年住在常州。他花光了最后的积蓄,买了一栋房子。他正准备改天搬进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到一个老妇人非常悲伤地哭泣。他问老妇人为什么哭。老婆婆说她有一套传了百年的房子,被无良子弟卖掉了,哭得很伤心。仔细一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那位老妇人所说的祖屋。于是苏轼对她说:“易故居是我卖的,不必深感痛心。现在该把房子还给易了。”苏轼马上把房契烧了,就租房子住。今年7月,他在出租屋内死亡。(见周的《梁漫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