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创业指导论文(2)
农村残疾人公共服务的主体分析
随着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现有的农村残疾人组织方式并不能明显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本文从农村残疾人的服务主体&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农村残疾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寻求实现农村残疾人组织宗旨的组织模式点。
关键词:农村残疾人组织模式主要内在动力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C936文献识别码A
党指出,要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要大幅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如何让农村残疾人更好地享受和促进农村公共服务,是当前亟待探讨的课题。因此,农村残疾人公共服务的现状与期望之间的差距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政府:非常重视公众* * *政策制定责任不清。
惠及残疾人的政策并不理想。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他都希望有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有所成就。但作为农村的残疾人,因为身体缺陷和外界条件的限制,想要实现经济独立并不容易,更不要说事业了。为此,中国各级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惠及残疾人,特别是农村残疾人。例如,《残疾人就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提到,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为就业困难的残疾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服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免费为残疾人提供相关就业服务。同时,国家鼓励其他就业服务机构为残疾人就业提供免费服务。然而,现实中,农村残疾人一旦离开户籍所在地,就很难找到工作。即使遇到阻力,也可以向政府组织或非政府组织求助,但出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政府政绩的考虑,地方政府倾向于首先保证当地残疾人的就业率。但条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地方政府或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就业服务信息的受益者仅限于本地残疾人,更不要说非本地残疾人不能享有这些就业信息的知情权。不管户籍在哪里,只要你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 *和中国残疾人证?有劳动能力的中国公民,地方政府有义务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选择权应该属于残疾人和企业双方。
原因是政府在制定惠农助残政策时,忽视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政府是人民的委托代理机构,追求社会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最大化。因此,政府要肩负起制定惠农惠农政策的责任,同时要细化自身的职责,实现权责匹配。而且,对于农村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政府的主观责任尤为重要,尤其是政府的委托代理人——公务员的责任。只有强化政府对农村残疾人的主体责任,强调公务员对农村残疾人的责任,才能更好地解读和落实惠农助残政策,实现政策制定的初衷。
政府组织资源配置不合理。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农村残疾人为6225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75.04%。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深度贫困和复杂的需求,政府很难及时提供公平有效的资源。虽然各级政府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惠农助残政策,但由于政策过于抽象,缺乏配套措施,很难落到实处,或者因为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而容易流于形式,导致资源分配过于集中或分散,对于解决农村残疾人的贫困问题来说是杯水车薪。2010全国残疾人状况监测显示,虽然残疾人整体有了较大改善,但社会差距依然明显。西部地区的残疾人贫困是中国残疾人事业的难点和重点。西部地区残疾人基数大,残疾人事业发展基础薄弱,特别是在农村。
原因是我国可利用的资源有限,国家惠农助残政策无法满足所有地区农村残疾人的需求。而且助残的政策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中央政府获取残疾人意愿的信息渠道太长,导致收到的信息缺乏真实性。中央政府往往根据一些抽样数据和对形势的判断来制定政策。而政府本身是自利的,所以会基于政府的出发点来制定相关政策,在不经意间忽略和弱化了残疾人自身的意愿。比如,国家在分配残疾人就业培训任务时,不考虑培训项目与残疾人的契合度,即确定每个项目培训和扶持的人数。
政府组织惠及残疾人的政策覆盖面较窄。政府在一定的调查和论证基础上,结合自身弱点和农村生活特点,制定了惠农助残政策,覆盖面广。但是,在政策执行中,很多农村残疾人并没有享受到残疾人惠民政策。而且在残疾人惠民政策上也存在城乡差异,农村残疾人补助标准较低。如福建省2014之前,生活困难人员不包括听力、言语和多重重度残疾。城乡重度残疾人生活困难补助20元/月/人以内。20块钱看起来补贴不多,但是可以提高农村消费水平低的农村的生活水平。在医疗救助方面,综合训练、截瘫肢体综合训练、作业疗法、认知和知觉功能障碍训练、言语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等9项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没有体现在新农合范围内。
究其原因,是政策执行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政策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各级政府对政策执行都有其相应的监督部门,但目前监督体系更多侧重于外部监督,而外部监督的主体对政策本身缺乏详细的了解,对政策信息掌握不充分。所以他们局限于一点或一面去思考,而不是全局,监督效果不大。内部监督主体缺乏主动性,导致监督力度不够。
政府组织惠及残疾人政策的偏差。我国现行的残疾人惠民政策是怎样的?输血?为主?造血?辅助。输血虽然可以舒筋活络,解决残疾人的生活困境,见效快,但缺乏后劲,难以真正实现残疾人的自力更生,违背了残疾人惠民政策的初衷。我国农村残疾人普遍经济条件较差,发钱发物只是一时之急,很多扶贫项目是粗放式的?漫灌?只输血不造血,针对性不强。帮扶工作不仅要输血扶贫,还要造血扶贫。盲目采取输血扶贫,只能解决群众一时的困难,容易滋长吗?等等吧。想要吗?依赖性思维。比如2065438+2005年8月,笔者到XX县农村调查,发现很多人都认可靠低保维持生计,不愿意参加县残联组织的技能培训项目自谋生计。
原因是政府组织农村残疾人的目的很明确:提高农村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形成?造血?脱贫致富,但方式需要进一步推敲。中国的残疾人事业发展较晚。当初是为了尽快解决农村残疾人的生存问题,所以选择了它。输血?帮助残疾人的方式,使他们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残疾人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继续收养?输血?帮助残疾人的方式,农村残疾人只能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负担?。政府的高额补贴只能暂时缓解残疾人面临的困难,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相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非政府组织:强调政策执行组织协作志愿的偏差。
非政府组织在实施惠及残疾人的政策方面缺乏主动性。中国的非政府组织是政府组织的有效补充。在残疾人领域,作为非政府组织,各级残疾人联合会承担了执行公共政策的责任。当前,基层残联的主要任务是落实上级单位下达的任务和指标。比如,我国农村残疾人就业培训主要依靠残联推动,样板培训过多,培训内容与就业岗位脱节,缺乏针对性;培训注重过程,却忽略了结果;培训方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缺乏有效监控,培训质量无法保证。比如2065438+2005年8月,笔者到XX县对农村残疾人种养业培训进行实地调研时,发现县残联的培训通知上明确写着年龄要求:16 ~ 60岁,但参加培训的人员仍有5%在60岁以上,仅用2个小时就完成了培训内容。这么短的培训如何保证培训质量和培训目的的实现?作用只有一个,就是这些人都参加过培训。
究其原因,是基层残联工作缺乏主动性。各级残联在组织农村残疾人培训前,要对当地农村现状、产业结构、市场需求、农村残疾人状况等进行基础研究和论证,然后确定可行的项目,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进行有效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实现理想就业状态的人员,尝试探索订单式培训。同时,需要建立稳定的师资培训团队或依托具有培训资质的相应机构,在项目实施后进行跟踪指导。只有项目是可持续的,人们的参与热情才会增强。
非政府组织在促进残疾人创业方面缺乏创新。地方各级残联在执行上级惠农助残政策时,习惯性地分解指标,逐级完成政策涉及的任务。基层残联在分配任务帮助农村残疾人选择就业项目时,往往受自我意识影响,以守旧眼光和经验主义为指导,忽视现代科技项目,以基本就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以传统农牧业为主,局限于有成功就业和创业经验的范式项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比如,在当前机械化大规模应用的时期,仍然有大量的农村残疾人因为没有资金购买现代机械,当地也没有农机合作社,所以用不上现代机械。
究其原因,是基层单位在组织农村残疾人就业时思维锁定,导致项目选择有限。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创业项目已经不能给农村残疾人带来满意的经济效益。基层残联的助残理念也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辅助福利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缺乏合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为农村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的福利企业在技术人才、管理水平、生产规模、产品质量等方面往往处于劣势。残联对福利企业的辅助措施不到位,使得很多福利企业生存艰难,无法为更多的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例如,黄石市政府在2007年为福利企业制定了3.5万元的优惠政策后,正在将残疾工人的最低工资从每月350元提高到750元。而且企业为残疾员工缴纳的各种保险也在逐年增加,但是每个残疾员工的免税额却没有同步增加。导致福利企业的运营成本越来越高,使得原本就处于微利状态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或濒临亏损。据统计,政策调整前,2005年黄石共有福利企业157家,安置残疾职工约4000人。政策调整后,2010只有75个,到2011,只安置了1838个残疾职工。为保证农村残疾人集中就业,福利企业急需补贴措施提高利润。
原因是残联未能积极配合和协助福利企业发展。福利企业是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的特殊企业。福利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残联的补贴措施,残联组织的农村残疾人集中就业离不开福利企业的支持。残联缺乏对福利企业的补贴措施,会使福利企业在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福利企业数量减少,农村残疾人就业率低。
农村残疾人:参与助残政策缺乏内驱力
家庭保护,农村残疾人加入组织的积极性受阻。残疾人被安置在家庭里?替代保护?状态,大多数残疾人家庭不会期望残疾人有任何发展,他们能对家庭和社会做出什么贡献。残疾人家庭从一开始就放弃了残疾人,还是?保护和关怀?只要人能做好,就很少被允许去做。如果不给他们尝试的机会,残疾人会逐渐不想做任何事情。由于他们身体上的障碍,在与外界的交流上,与健康人相比有很多不便。他们的矛盾心理影响了他们对问题的理解,社会上有些人对残疾人有偏见。在双重作用下,残疾人往往会感到一定程度的心理压抑,认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意加入农村残疾人互助组织。
原因是农村残疾人有严重的挫折心理。他们在群体活动中克服不了别人的歧视和自卑。因先天遗传或意外事故而遭受某种身心缺陷和功能丧失的残疾人,丧失了作为健康人生活的能力。他们不能正确乐观地对待自己的身体残疾,往往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被社会鄙视,因此不愿与人交往,性格越来越孤僻,逐渐意志消沉,最后对生活失去信心。与此同时,一些对生活热情很高的农村残疾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找工作时往往被区别对待,不被理解,甚至被拒绝。在助残工作中,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偶尔会因为群体大、个案强而忽略个别残疾人的诉求,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被冷落感。
身体障碍,农村残疾人参加工作的比例低。社会市场化进程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变化,造成了农村残疾人的就业障碍。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变化导致岗位要求的提高,客观上拉大了与农村残疾人就业能力的距离,影响了农村残疾人的就业。此外,全社会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也造成了农村残疾人失业率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强势群体?就业需求缺口大,更何况是无法满足企业高效生产需求的农村残疾人。
究其原因,是农村残疾人自身的劣势决定的。与健康人相比,农村残疾人具有双重劣势:作为农村人,他们在经济和教育上处于劣势;作为残疾人的身体或心理上的不利条件。农村残疾人存在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导致农村残疾人即使再努力,工作效率也很难和健康人相比。农村残疾人落后的技能不能适应岗位需求的提高。在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的条件下,农村残疾人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和再就业挑战。
受教育程度低,农村残疾人对组织风格的认知有限。农村残疾人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弱,缺乏参与农村残疾人群体组织的动力,对农村残疾人组织方式的内涵和作用没有清晰的把握。当他们参加一个团体或者一个活动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这个团体或者活动能给他们带来什么物质利益,最理想的是马上看到结果。我不关心他们如何、为什么以及需要一起做什么。这也导致农村残疾人经济合作社的成立是因为各方的支持,但随着他们对这个组织的认同和归属不明确,组织的发展会出现很多变数。
原因是农村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农村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城镇。作为一个生活在农村的残疾人,受教育程度并不理想。农村思维比较落后,认为残疾人天生有缺陷,安稳度过一生就够了,让他们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就行,更有甚者什么都不做,认为学文化简直是浪费家里为数不多的积蓄。而且目前农村正规学校教育不太理想,特殊教育学校相对集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村残疾人知识文化的匮乏已经成为他们融入社会的障碍和就业创业的绊脚石。因此,要实现农村残疾人自愿组织或加入团体,需要教育的大力支持。知识的积累可以激发农村残疾人的内驱力,内驱力是实现农村残疾人组织宗旨的关键。
(作者分别是长春大学行政学院副教授、日本关西大学教授;本文是教育部2014?春季计划?中日合作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JB306W08)
给…作注解
①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助残工作的意见,
②何志红、熊辉:?黄石市福利企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建议?,
你看到了吗?残疾人创业指导论文?人们仍然看到:
1.残疾人创业示范论文
2.残疾人创业指导案例分析
3.两篇残疾人创业论文赏析
4.残疾人的创业故事;残疾人创业励志故事
5.残疾人需求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