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论文摘要。
现状和原因一般都写在正文里。。以下是对网络成瘾现状及成因的文献综述。网络成瘾综合征(IAD)是纽约的一位心理医生在1994提出的。临床是指患者过度依赖网络而导致的明显异常的心理症状或伴随的生理损害。
根据美国心理学年会的报告,6%的网民患有网络成瘾综合症,而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综合症的高危人群。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至少有14%的在校学生符合网瘾的标准。2005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了一部关于青少年网瘾的电视剧。之后,数万名家长给导演写信:“这就像是我们的家庭故事。”2008年,美国相关机构表示,网瘾将被列为精神疾病。截至今年3月,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有1/10网瘾患者。按照美国的教育和医疗结构,网瘾已经成为举国头疼的问题。
韩国的互联网普及率是全球最高的,超过75%的国民都在上网,因此染上网瘾的网民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在韩国,网瘾被称为“网络中毒”。据韩国行政安全部统计,韩国有200多万人遭受“网络中毒”。从年龄上看,14.3%的年轻网民患有此病。而且,令人担忧的是,小学生中的网络投毒者越来越多,38%的小学生在入学前就开始接触网络。韩国一名心理学家指出,学生在患上“网络中毒”后,开始在网吧逃学,或者躲在家里玩网络游戏。更有甚者,他们甚至因为父母限制上网而离家出走。如果不加以重视,这种心理疾病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因为“网络中毒”的患者往往是性格孤僻、不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有时甚至会产生反社会情绪。这种情绪一旦爆发,后果会很严重。指出了网瘾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
在中国,近30%的年轻网民有网瘾。2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85%以上,而且每年都在以惊人的速度翻倍。他们中的一些人沉迷于网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人格发展不完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青少年网络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显示,网瘾青少年占总人数的13.2%,有倾向性者占13%,13-17岁网民中网瘾比例达到17.1%。其中,23.2%的初中生无业,21%的职高学生占20.5%,10.1%的高中生占大多数网瘾网民,即青少年。为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网瘾问题提供了清晰的现象表达。
台湾省金车基金会在台湾省中小学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74%的受访者有网瘾迹象;其中70%的人因为断网而感觉不好或不安;44%的人会花比预期更多的时间上网,26%的人会花更多的时间上网,26%的人会利用网络课堂来平复自己的情绪;25%的人有问题就想上网。可见,网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大多数青少年上网已经成为一种不自觉的、难以中断的行为,或者说是一种用来麻醉神经的行为。
一些网瘾研究专家已经开始对网瘾的成因进行深入研究。网瘾研究专家陶宏开教授在他的《网瘾连环战》中指出:网瘾是孩子不会正常行为的一种表现。孩子出生时是一张白纸。在前进的道路上,他需要教育和指导。网瘾不是孩子天生的错。为网瘾的成因指明了具体的方向,也为解决这个问题指明了道路。
陶然教授在第七届网博会中国青少年网络发展论坛上指出,网瘾不仅是一种对青少年注意力的精神影响,还指出网瘾对青少年的大脑和生理伤害很大,其伴随的症状对青少年的影响也很大。提出了网瘾药物治疗的必要性。
2.原因
1.家庭因素
李涛和张兰君的研究发现,网瘾者和非网瘾者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明显差异。网络成瘾者的父母教养方式表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理解、较高的拒绝和严厉的惩罚,这可能是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重要原因。王攀和甘宜群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Xi·方振和张小阳的研究表明,网络成瘾组和非网络成瘾组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网络成瘾倾向的家庭预测因子是母亲拒绝否认、在家上网、父亲严厉惩罚、单亲、过度保护父亲,女生网络成瘾倾向的预测因子是母亲拒绝否认、在家上网。严和的研究表明,在网瘾青少年的父母教育方式方面,父亲管家婆群体表现出过度干涉和保护,母亲管家婆群体表现出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度干涉和拒绝否认,在上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高伟和黄碧斋的研究证实,网络成瘾青少年与对照组青少年在家庭环境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包括家庭结构、亲子关系、教育态度、父亲文化、母亲文化、父亲职业和母亲职业。网瘾青少年在单亲家庭、父母文化程度低(小学及以下)、父母教育态度不当(体罚粗暴、不管不问、溺爱、给金钱奖励)、亲子关系不良(不和谐、敌对)等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笔者认为,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和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吴浩生和张春和的调查发现,不同家庭和学校的学生网瘾发病率有统计学差异。生活在核心家庭(只有父母和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和大家庭(祖父母和父母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的青少年为0。68和0。比其他家庭类型的青少年有网瘾的可能性分别高58倍。袁、等研究者认为,父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的网络成瘾率越低,这可能是由于父亲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和教育方式所致。父亲的文化程度越高,越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引导和帮助孩子健康上网,导致网瘾率下降。
2.学校教育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心理学家的一项研究发现,至少有14%的在校学生符合网瘾的标准。说明网瘾问题在高校还是存在的。尤其是中国的应试教育,只重成绩,只教不育人,让孩子缺乏理想,讨厌学习。他们一旦接触到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就很容易上瘾、上瘾。许耀聪、于文文和王立新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由于应试教育下的升学和考试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的紧张,为了逃避生活或获得自我实现感,青少年转向网络寻求一种寄托。
3.社会问题
刘超在研究中指出,我国网络安全体系不完善,主要是因为对网络环境的净化和监管不够。很多程序员和网吧经营者道德素质低下,导致网络环境污染,网吧不规范。法律明确规定网吧不对未成年人开放,但一些网吧仍然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牟取暴利,有的甚至提供色情片来吸引青少年。
对于网络中存在的网络亚文化,齐鲁在研究中指出,网络亚文化不是指网络文化本身,而是指一群生活在网络虚拟社区中,以网络交往为主要生活方式,以追逐网络色情、网络暴力和网络黑色信息为乐,或以反抗或抵制社会约束为主要行为的人所形成的价值观和社会认知的总和。
此外,还有从网络和青少年自身寻求网瘾的研究。Morahan-Martin,Schumacher,2000)对277名美国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孤独与过度使用互联网有关。当孤独的个体感到孤独、抑郁或焦虑时,他们会更多地上网,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调节负面情绪和寻求情感支持的一种方式。阿米凯-汉伯格和本-阿兹(阿米凯-汉堡& amp;Ben-Artzi,2003)对网瘾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是沉迷网络的孤独女性而不是网瘾导致了孤独。紧张孤独的女性更倾向于使用网络社交服务。杨使用Beck抑郁量表研究抑郁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结果表明,中重度抑郁与网络成瘾有关,抑郁可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主要因素。阿姆斯特朗的研究发现,低自尊的人有更高的网络成瘾倾向,并推测网络成瘾的人可能因为社交能力差和自信心低而将网络作为一种逃避的手段,从而有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倾向。
另一方面,约翰?约翰·苏勒尔(1996)指出,数字人、关系和群体扩展了人类互动的时间和空间。他把人类在网络空间这一新的社会领域的独特心理体验总结为九个特征:有限的感性体验;灵活匿名的个人身份;地位平等;超越空间界限;时间延长和集中;永久的记录;容易建立大量的人际关系;奇妙的变化体验;黑洞体验。正是这些特点让一些网民无法抗拒,沉迷其中。杨氏ACE模型解释了网瘾的成因。模型中的a、C、E分别是匿名、方便、逃避的缩写。匿名意味着人们可以在网络中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所以他们可以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说他们想说的话,而不用担心谁会伤害他们。便利性是指网络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逃避现实意味着人们可以在网络中寻求安慰和情感支持。杨认为,正是网络的上述特点,诱使人们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周倩等人从“传播游戏和快感”的角度探讨了网络成瘾问题,认为网民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会产生“传播快感”,从而吸引用户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网络成瘾。研究发现,成瘾者比非成瘾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在BBS、电子邮件和网络游戏上,在所有预测网络成瘾的变量中,“使用网络的快感”是网络成瘾的最佳预测项。崔和赵鑫的研究表明,网络可以满足青少年多方面的需要(如人际交往、自我实现、游戏等)。),而且很容易让青少年对网络产生依赖。网络依赖会导致与他们学业相关的生活事件,比如考试不顺利,学习负担重,升学压力大。当学业出现问题时,学校、家长等外部环境会给青少年带来压力,青少年会更渴望在网络中寻找安慰。
策略:1。家长一定要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吸收新思想。
2.改进教育方式,杜绝家暴和冷暴力。
a加强亲子沟通,观察青少年的日常行为,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动态。
B.倾听孩子的抱怨,了解孩子网瘾的原因。
C.青少年参加日常户外活动,带他们去旅行等。
D.拓展青少年人际交往,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E.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提高责任心
3.通过其他外部渠道帮助自己解决网瘾问题,比如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