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孟子的名言写一篇议论文。

孟子作为传统文化的始祖,在中国的影响延续了几千年,我这一代人自然很难三言两语涵盖。虽然我的理解只是一个管锥,但孟子自己的思想、精神、气魄,就像万里晴空中的一轮红日穿透晴空。即使限于我的眼界和见识,我也已经感受到了那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认为孟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所倡导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孟子看到“命”“利”对事物的利益关系是短视的,而仁义却能对未来产生长远的影响,于是就有了“舍生取义”、“舍利取义”的理论。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的人伦忠孝,其实是几千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常改变了人生;《中庸》说:“道,须臾不可离之,而可离非道。”那么,这个“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吗?所以,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应该站在高处,从广义出发:正如道家的“道”和佛教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一样,孟子的“仁义”也是独特的。而这种理解,可以让孟子像一个熟练的渔夫的手一样夹在螃蟹的要害,让螃蟹用力再猛,就算有大腿和大脚,也摆脱不了它。无论事物表面出现多么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都不晕不散,往往能化险为夷,化难为易,绰绰有余。

当今世界著名的“系统论”和“系统思维”,虽然口口声声说反对舍本逐末,要动态地、长远地看待事物。说白了,都可以从孟子的仁义思想中找到雏形。用毛泽东的话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能把握仁义本质的人,就像走在浩瀚的沙漠或海洋上,被随时出现的海市蜃楼追求得精疲力竭。

还有一点,我觉得孟子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立自主,不与人同流合污的精神。这就注定了,如果他有机会做点什么,给他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一定会成为王业的大人物!特立独行,立场坚定,有独立意识;那些不随波逐流的人,看不到区别,想不到也能做到。有了这两样东西,就造就了孟子的大气魄,文笔雄壮,气势磅礴。当他被用来创业的时候,整个世界都落到了他一个人身上。孙子兵法说的“人不可受他人影响”在孟子身上有所体现。现在社会形势风起云涌,人们往往不争方向就把自己置身其中。如果你从孟子身上学点东西,何不惊天地泣鬼神呢?

虽然学习孟子的时间很短,但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足以使人受益终生。最后,我将对孟子的仁义之道做一个总结:一是他的弃终思想,二是他的特立独行精神,三是他驾驭局面的勇气。有人民的世界就是世界,世界之王让世界人民臣服于它而不是主宰它。国王和暴君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实行仁政,仁政的根本在于爱民,仁政的中心在于爱民。

孟子的志向是让诸侯国实行仁政,然后统治天下。虽然很多地方讲七十里为王,但其实他还是认为大国实行仁政,然后统治天下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他虽然去过很多诸侯国,但感觉对滕、邹、鲁等小国投入不够,更多的是在魏国、齐国,尤其是齐国。基于对当时形势的把握,孟子认为,自春秋以来,民间连年斗争,人们都希望有一个仁慈的君王来拯救他们,就像被倒吊的人迫切需要别人来拯救一样。因此,如果任何一个君主都能实行仁政,天下人民必然会臣服于它,从而实现称王称霸天下的理想。孟子的这一期望在梁身上并没有实现。在短暂的魏国之行后,梁一年后就去世了,而梁的继任者似乎也不是一个仁慈的人。当时的齐国繁荣昌盛,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智者辈出。所以孟子耐心地在齐国待了两次,用了很长时间。第二次去的时候是765,438+0岁。他仍然试图说服齐宣王实行仁政,以实现他的野心,但结果与齐宣王的意见相反,他离开了。齐宣王甚至没有派人留下来。

如果说统治天下是孟子的终极目标,那么出发点就是在中国实行仁政。孟子把仁政的实施分为四个层次:一是保护现有资源,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以保证百姓能生能死,使百姓不至于亡国;第二,教会人民自给自足,保证基本生活需求。同时,国家要重视生产季节,让人民安心劳动;第三,减税,减轻人民负担;第四,前三个方面实现后,再进行道德教育,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尚。这四个层次是循序渐进的。如果能依此实行仁政,这个国家的君主的仁德就会尽人皆知,让天下人民都向往来到这个国家。到时候,统治世界就容易了。

仁政实施后,可以赢得天下民心,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拯救他国人民于水火之中,也就是征服的问题,这就是仁政的向外实施过程。孟子说春秋时期没有义战,其实战国时期也一样。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说是战国后期其他诸侯国才在秦国强盛的国家形势下一蹶不振,统一天下,在当时并不实际。孟子说“天下之王”,其实不是指土地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指百姓心中的天下。如果你能赢得世界的人心,你将得到世界。至于征服他国,一定是出于仁义,这在孟子看来也是民意。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是重视人心的作用。说孟子一定叫尧舜是不完全的,更多的是关于商汤和周文王,其中商汤更详细。比如商汤,其实就是孟子经常提到的王者榜样。商汤的征服是为了救民于水火,所以他怨东怨西,而这个“怨”就是怨他没有先来救自己。可见这次征服是出于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慈的君主先来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因此,当“正义之师”到来时,为王师而战将易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甚至说“民为重,国为次,君为轻”以示民心的重要,甚至说“听说过杀夫,没听说过杀王”以警示君王。孟子一生虽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对人心的关注和对仁政的阐释,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