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历史,刘展写了些什么?

。《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史》(军事科学出版社,刘展主编,1992)认为,明朝的军事领导制度“表现在地方军事领导机构上。首先,中央政府派出守卫固定地点的总指挥官,取代原来的指挥官,成为当地实际的最高军官。”此外,该书还从“总司令制的形成”、“将军镇守城镇的地方制度的建立”、“地方军政大权独揽的总督巡抚制度的实行”、“某一地区军政分权的整饬驻军路的普遍建立”等角度论述了地方军事领导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范先生的《论明代军事制度的演变》(《中国历史研究》第2期,1998)对军事领导机构和军事领导制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明朝存在战时和平时两种并行的领导体制,总兵的出现是战时领导体制的必然产物。“明初地方最高军事长官坐镇首都,改为总兵,改为巡抚,又改为巡抚。这种转变基本上是从两个方向进行的:一是将和平时期的体制转变为平战结合的体制,二是文官参与军队管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肖立军在《明代边防军与外卫制度初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1998)一文中指出:“自正统以来,明朝由盛转衰,内忧外患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北方等地始终处于战备状态,没有“征服”和“轮换”之分。连长从临时将军、元帅变成了固定的镇守将军。事实上,驻防制度已经转变为驻防制度(这种转变最迟从永乐之初就开始了)。明朝廷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采取了从内部控制军队,用文治军,控制大小的策略。”林士良在《明代漕运军事制度初探》一文中,简单提到了漕运总指挥官的设置和职责。(3)台湾省和日本基本没有开展过将帅制度的研究。在台湾明代军制研究中,是最勤奋、成果最丰富的学者,而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明代禁卫制度和军户制度方面。林为凯在《明代江海联防——江海交汇处的修筑与防御》(明史研究组出版)一书第四章中,简要地将江南、狼山副将纳入中央官员的范畴。日本史学界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关注明朝军事史,但研究成果并不多。山崎纪一《明朝军事制度研究》(李炎1941 1卷1 1期,12期)对明朝的军事制度进行了概括性的论述。这种现象在二战后得到了改善。关于军事史和军事制度的研究,有郑的《明代计划生育考证》(史论,第37卷,1952)、s田村的硕士学位论文《明代九边镇》(石邦先生熟记东方学系列)、石邦先生的《古稀之会》等。1960)、颜的《明朝人富民与北方防御》(东洋史研究19-2、1960)、青山直郎的《朱元帅考》(君太史13、1963)、田村的《明朝北方防御体系》(明朝满蒙史研究1963)、班考他通过《魏璇书》对卫所制度进行了分析,先后发表了《班军的防御》、《卫所官员的世袭》、《卫所官员的韦磊形式》、《卫所工作人员》、《新卫所官员及其后代》、《卫所官员的借职等级》等关于总参制度的论文。据笔者所知,有阿南惟敬的《清初将军司官考》(国防大学纪要15,1967),从中可以看出,并没有日本学者关注明代将军司官制度,并作为论文发表。三、研究思路和史料选择本文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全面、客观、准确、准确地评价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本身。本文通过查阅、梳理、比较和考证,试图对明代将帅制度的形成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同时,要知其所以然,在全面叙述史实的基础上,特别注意概括和总结将帅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在史料的选择上,笔者坚持以《明史》为基本史料,辅以《明史》、《国阙》、《杂史》、笔记、方志、碑刻,在考证该制度沿革的基础上,探究其演变的历史背景。目前,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明朝的记录不可信,其依据是明朝皇帝朱迪在永乐年间两次篡改太祖的记录,从而质疑明朝其他朝代记录的真实性。笔者认为,明太祖朱迪篡改太祖实录,重点在于其长子的所谓身份,洪武后期参与的重大事件,以及其自起兵的强制性和合法性。总指挥官的任命、历次战争的发展变化、总指挥官制度都不应有大的变化,不能全盘否定《明史》的权威性和可信度。研究鲁的专家谢桂安先生说:“近十年来日本的明史研究”,《第二届国际明清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3l: .6页-引言:“在鲁,有绝大多数的真本,其价值绝不能因为有伪饰曲笔的现象而否定”,谢先生还指出:先生, 台湾一位学者认为,“就明代遗留下来的史料而言,实录所记载的往往与野史家所记载的有出入。 国史的记载往往是禁忌,但原始档案中记载的日期和年份比其他书籍中记载的更可信。野史虽可问内情,但谣言多,往往废话也多。不过家族史里记载的是,塬里有很多骨头,太美了。检讨野史家史的错误,还是要用实录中的真实材料。”@我深深佩服并完全赞同黄老师的观点。我们的老师樊虎先生一再告诫我们,“我们应该把鲁作为我们争论的基点。如果其他史书的记载与真实记载不一致,就要相信真实的记载,决不能用后世史书的材料来否定记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历史的真实面目。”(1)谢桂安:《明史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页454和456。(2)(台湾省)黄彰健:〈国立北平图书馆校印红格史明陆〉载《史明陆石矛陆》第一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版,第24-25页。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将帅制度的历史渊源“将帅之官始于明朝,然非如此”。“连长_”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史书中,“连长”一词的首次出现甚至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元朝体现了总兵的战时调度性质,各省高官多任总兵,征讨四方,这在元朝末年尤为突出。朱元璋起兵后长期继承了元朝的军事制度,经历了一个从混乱、粗疏到初步完善的过程。第一节阐述了连长的含义和连长制度的由来。虽然“连长”一词在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与统一的将领和军事行动联系在一起,但作为动词,“指挥军队”的含义是显而易见的。直到北宋神宗时期,“连长”的头衔才第一次出现。但审慎地说,作为一种战时征伐制度,明朝的连长制度实际上脱胎于元朝的省官连长征伐制度。一、连长的释义及“连长官串”一词的由来“连长”一词最早出现在后汉的书中。史书记载:“建武九年春,死,唤(冯)换一个卫士,召鲁将军来,放在营中。而肖伟的死,将王元、周宗等。重新建立陶子淳,犹大总兵以河北为基地,公孙述派赵匡等人去救。元朝以前,这个词在历代正史中多次出现。下面举几个例子:“党阴之战,东海王岳跑到下邳,不收,越还中国。帝兴,岳绘①《历代官榜》,卷57,史部《葛斯全书》360,官榜类,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第300页。②(南宋)叶凡:《后汉书》(卷17),《冯异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第651页。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