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当前我国解决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的对策。

中国的通货膨胀不是由经济过热引起的需求驱动型通货膨胀,因此不应该通过经济大幅放缓来应对。中国失业率高的原因是中国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劳动力生存能力差,跟不上技术进步的步伐。此外,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机制并不完善,这使得劳动力找到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工作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考虑经济增长来处理失业问题。4.1政府的短期应对政策应以货币紧缩、人民币升值和粮食补贴为主。首先,应该用人民币升值来应对输入型通胀。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依赖的大宗商品、大豆和其他进口产品的价格正在飙升。在输入性通胀显著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是应对通胀的重要工具之一,升值本身也是货币紧缩的一种手段。我们的实证分析表明,人民币每升值1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使通货膨胀短期下降0.8个百分点,长期下降3.2个百分点。其次,财政政策应该应对食品通胀,包括对消费者的食品补贴和对种粮农民的补贴。为了应对食品通胀,我们不仅要补贴城市的消费者,还要补贴农民种粮,包括对农药、农具、化肥的补贴,鼓励他们种粮,改善粮食供给。这才是解决中长期粮食价格上涨压力的正确途径。第三,货币紧缩政策。控制贷款、进一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强对冲将是主要的紧缩措施,而加息的空间受到日益宽松的国际货币环境的制约。最后,进口粮食解决短期供应问题。目前世界上除了小麦的价格,玉米、大豆等粮食的价格都明显低于中国。在短期内,中国可以增加进口,并以补贴价格出售给国内市场,以抑制短期内的通胀预期。这些都是短期政策。从长期来看,政府应尽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效力。开征房产税,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有效抑制地价上涨;继续补贴粮食生产。当然,未来美元会见底,大宗商品价格有望下跌,输入性通胀压力会有所缓解。此外,我们不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是由经济过热引起的需求驱动型通货膨胀。有人建议中国大幅放缓经济,减缓需求,通过“刹车”经济来控制通胀,但我们认为不可取。中国不应该采取过度的行政调控和经济减速来应对通胀,尤其是考虑到外部环境将明显不利于中国出口。最后,目前的一些价格控制是权宜之计。物价管制可能会使通胀率低于我们的预测,所以在物价管制下加息的可能性也缩小了。但价格控制可能会导致供应短缺和黑市交易。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谁来为价格管制行为买单?企业还是政府?因价格管制受损的能源生产商将获得政府补贴,否则将导致供应短缺。而短缺是更严重的通货膨胀。4.2解决失业问题从长远看,首先要加快发展步伐,加大改革力度,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改革过程中的失业问题。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并重是扩大就业的根本之策。其次,适当减少劳动力供给,克服目前的体制性失业高峰,适当控制人口,降低劳动参与率;第三,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最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促进就业的持续增长。短期内,要努力倡导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统筹城乡就业,发展农村经济,弱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就业的冲击;继续利用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劳动就业市场化的有利时机,实行下岗制度与失业救济制度的并轨;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消除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促进大学生就业。最后,完善劳动力市场宏观管理,建立适应国情和国际经验的就业管理指标体系和失业预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