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笛论文的研究目标
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的文学艺术学分支。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兴起于19年底,20世纪初。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其方法和理论在本书中并未涉及。让这个词流行起来的是法国文学评论家、巴黎大学教授veerman (1790 ~ 1870)。1827年,他在讲授中世纪和18世纪的法国文学时,数次使用了“比较文学”和“比较分析”这两个术语。两年后,他发表了题为《18世纪法国文学概览》的演讲。1865之后,“比较文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被普遍接受。
19 70年代以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心在法国。1931法国保罗?梵高?第一部《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全面总结了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理论和历史,主张将文学研究分为民族文学、比较文学和整体文学三大类。二战后,美国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1952《比较文学与普通文学年鉴》最早在美国出版,逐年总结比较文学发展中的成就和问题。
各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法国学者,如图根、盖尔等,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力研究;美国学者,如韦勒克,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阿列克谢耶夫、日尔蒙斯基等俄罗斯学者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密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在中国,鲁迅、茅盾、郭沫若都曾广泛研究过各国文学的发展,如鲁迅的《摩罗诗论》、茅盾的《俄罗斯现代文学杂谈》等。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外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理论。陈铨的《中德文化研究》、钱钟书的《谈艺术录》和朱光潜的《论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成绩斐然。
比较文学,产生于19世纪,是指超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的比较研究,即以比较的方法研究民族、国家之间或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意识形态之间的文学与文学的关系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从世界文学的角度来看,比较文学的任务是全面揭示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所持有的文学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探索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乃至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歌德是比较文学的先驱。目前国际上主要有法国派和美国派。前者侧重于研究一国文化对另一国文学的影响;后者注重同一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较,找出异同及原因,找出* * * *的规律。
什么是比较文学?先从一个发生在中国文学史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公案”说起,再一步步走近和认识比较文学。
早在唐代,就有人研究南朝吴筠的《严旭鹅笼》故事的起源。《严旭鹅笼》的故事讲的是洋县(今江苏宜兴)一个叫严旭的人,在路上遇到一个十七八岁的书生。摔倒在路边的书生声称自己脚痛,要求坐在严旭的鹅笼里。严旭认为这是一个笑话,但学者真的进入笼子,坐在双鹅,但严旭并没有感到沉重时,他提到鹅笼。当他去树下休息时,学者从鹅笼中出来,说他将举行宴会感谢严旭。然后他从嘴里吐出酒和食物来款待严旭。过了一会儿,一个十六岁的美女从她嘴里吐出来陪宴。过了一会儿,书生醉醺醺地睡着了,女人居然从嘴里吐出一个23岁的男人来作伴。就在许和这人寒暄的时候,那书生似乎醒了过来。美女忙吐出一个丝屏盖住,和书生睡了。但是男的还从嘴里吐出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女人一起喝酒玩耍。过了很久,听到书生沙沙的声音,那人忙着把二十岁的女人吞进嘴里;醒来后,这位16岁的美丽女子正忙着吞下这个男人,独自和严旭坐在一起。书生起身后,第一次吞下美女和各种餐具,然后留下一个大铜盘给严旭留作纪念,离开了。
晚唐时期,与李商隐、文齐名的女词人段在他写于九世纪中叶的《酉阳杂记》中,将其与印度佛经《比丘经》中的“梵志吐壶”相比较后说:“释氏比丘经说:昔日梵志吐壶,有妇有屏,有作家。梵天渴望少休息,女人重复手术,吐出一盆,里面有男人,躺着* * *。梵志觉得自己第二次吞了对方,拄着拐杖走了。我带吴军去品这件事,他觉得奇怪,我也很奇怪。”后来很多人提起这件事,直到鲁迅对这个“公案”做了透彻的判断。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但是,这种思想并不归于中国,段曾说它起源于天竺(即古印度)...说到梵天的起源。魏晋以来,天竺的故事逐渐被翻译和演绎,也流传到世界各地。士子喜欢,有意无意用之,故归国有。比如阿津人荀适,写了《鬼鬼物语》,还记得道士进了笼子。尚云来自外国,吴是中国的学者鲁迅是完全正确的。这个故事起源于印度。它随佛经传入中国后,最初说是外国道士。如晋代荀所作《鬼录》中说:“太原十二年,有一道士从国外来。”到了南朝吴郡手里,被吸收消化成纯粹为中国的人、事、地。当然,这种“退化为国家所有”的过程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台湾省作家张晓风于1981在台北发表的小说《人的戒指》,将严旭的鹅笼故事进一步演化为一部心理活动、环境背景、描写细腻的当代小说。然而,主题、基本故事和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保持不变。
像鲁迅、段这种对中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比较其相似点,追根溯源,探究其关系和原因,实际上是一种比较文学研究。由于历史上各民族文学的大量接触,出现了以下文学现象:日本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大量使用了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变七十二变,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猴子哈努曼会变三十六变的元素,孙悟空在印度佛经《贤愚经》中大闹,发展出顶生王在天帝宫大闹的故事。相传李白最早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一种音乐曲调,经云南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是“帝莱文苗族,我帝考博雍。摄于孟微,我与耿维将降。”有专家认为,这些无法理解的词,如“舍体”、“萌威”,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有可能是希腊语或撒马利亚语。这种研究在比较文学中被称为“影响研究”,因为它主要追溯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联系,研究它们的起源、媒介、流通、翻译和接受的影响事实。这种研究在百年前的法国和德国兴起并盛行,一度主导了比较文学的所有领域,所以“影响研究”的成果可谓硕果累累,“影响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也相对成熟和完备。任何着眼于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及其方法,都被称为“影响研究学派”,因为他们主张研究各民族文学现象之间的影响事实。由于20世纪50年代国际比较文学界的争议方大多是法国学者,因此也被称为“法国学派”。这个学校对比较文学的认可能有启发吗?狄更斯和济慈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具有代表性。梵高?第一根在1931《比较文学论》一书中说:“‘比较文学’的真正特点,和一切历史科学的特点一样,是尽可能多地采用不同来源的事实,以便充分解释每一个事实;为各种结果找到尽可能多的原因,是扩大理解的基础。”在20年后出版的《比较文学》中,基亚说得更清楚:“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或民族的边缘,看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学在主题、思想、书籍或感情上的相互渗透。”
但是,无论中外文学之间,还是他国文学之间,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之间,还是文学思潮、流派和运动之间,仍然有很多不影响事实联系的类似情况。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下的静寂之美:“冰泉寒涩,凝永不止。”。不要心怀怨恨,在沉默中诉说的比他们在声音中诉说的还要多。无独有偶,英国诗人济慈也在他的《古希腊瓮颂》中写道:“听得见的声音是美丽的,但听不见的声音更加美丽。”。“为了表达对对人的敬仰,明代乐府五调中有一首:“换一只绣花鞋,穿在你的金莲上;换上汗衫,和肉肉见面;变成竹夫人,抱在怀里;成为一个主腰,束缚你;换一管玉,举在指间;再换一片香茶,就和你的樱桃一样小了。“这种描写在欧洲的诗歌和小说中常有。古希腊诗人写道:“我愿做我心上人口中的笛子。”17世纪的西班牙剧作家罗哈斯也在他的民间戏剧中写道:“我愿做我爱人腰间的皮带。甚至在德国文学中也写道:“我愿做我心上人身边的跳蚤和虱子。”“也有一些作品,不仅人物相似,而且反映的细节也几乎一样。法国古典戏剧家莫里哀的代表作《守财奴》中的阿尔巴贡,和中国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严建生,都是贪财求胜,吝啬无情。例如,只有当阿尔巴贡必须掐灭两根蜡烛中的一根时,他才会感到满意。严建生在熄灭剩下的一根油绳之前不会死。
白居易与济慈、明代乐府五调与欧洲古代戏剧、《守财奴》中的阿尔巴贡与《儒林外史》中的严建生的异同,并非“相互影响”,而是作家在各自民族的现实生活中观察、体验、加工的结果。要说“影响”,可以追溯到东西方各自的文化体系和文学传统中各自的源头。比如燕建生之前的元杂剧《看钱奴》中的贾生,就和燕建生生前的吝啬很像。不同的是,贾生想让儿子死前舔舔他油腻的手指。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笑林》中的“节俭老人”,甚至战国《尚军蜀》中的“董”都是以爱物胜于爱人的卑鄙和贪婪来影响后世的。同样,莫里哀塑造的阿尔巴贡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剧作家普拉图斯的喜剧《一桶金》中的守财奴,以及更早的古希腊作家塞奥夫拉斯佩斯的论文《性格论》,因为论文中勾勒出了小气人的性格类型。莫里哀是一位崇尚古典主义,热衷于从古希腊罗马文学中汲取创作题材的新古典主义作家,受其欧洲文学传统的影响,就连他本人也直言不讳。因此,在这两个类似问题的研究中,应该抛开影响研究,从经济、政治、社会历史等方面去探索“文学与心灵的关联”的规律。通过比较阿尔巴贡和严建生的中外文学形象,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发现,贪婪和卑鄙自古就有,但当资本没落后,金钱逐渐成为取代封建社会等级和特权的“最神圣”的东西,于是在市民中出现的第一批商业资产者中,卑鄙是他们积累财富和金钱的手段,也与他们拼命猎取剩余价值的贪婪同时存在。从而构成了他们性格习惯和心理状态的一大特点:吝啬到把每一笔钱、每一件事都当成万能的上帝的典型人物,进而成为中外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形象。
这种对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被称为比较文学的另一大类——“平行研究”,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对彼此交流没有直接影响的民族文学,就像互不相交的平行线一样。因为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学者首先倡导和推行的,所以也被称为“美国学派”。20世纪60年代,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雷马克教授给比较文学下了最受学术界推崇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这一定义除了强调没有相互影响或联系的民族文学平行研究也是比较文学外,还提出比较文学应包括文学与其他学科或信仰关系的研究,被学术界称为“跨学科”研究,也属于比较文学。
如果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通感”角度来研究文学创作中的修辞手法,可以看作是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如何描述事物的多样性?如何描述寂静的风景?夜空中有足够多的星星,它们足够闪亮。诗人有过哪些优秀的描写?而普通的评论家又是怎么说的呢?宋代诗人宋祁写过《玉楼是春》,其中“绿叶轻于烟,红杏枝头春聒噪”,用“聒噪”二字来形容无言杏树的茂盛。但明代的李煜批评说:“这种说法极难理解。争闹,桃李争春,杏子争春。我没有意见。如果有吵字,可以用来投机、打架、打字!”宋代大诗人苏轼更进了一步。他在《夜观星》里写了沉默的星星,还说“小星星很吵”。同样,清代大学生、《四库全书》主编纪晓岚也说这句话不好,评价为“如流星”。
无独有偶,这种把无声的东西写成声音的美句在西方文学中也有:19世纪意大利诗人乔瓦尼(1855-1912)帕斯科里有一句写星星的名句:“蓝天上一簇星星像鸡一样唧唧喳喳。18世纪的圣人?圣马丁也说过,“听听花开的声音,看看发光的音调。"
在李渔和纪晓岚看来,这些写法是违背常识的,因为没有声音的星星怎么会有声音呢?这是一个错误。而心理学和生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觉会有“感觉转移”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通感”。也就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经常可以打通和交叉。颜色看起来很鲜艳,冷暖会有分量,气味会变得尖锐。比如气味刺鼻,高音区声音大,颜色不同于冷色和热色。这些都不是隐喻,隐喻是相似特征的扩展和收缩,不存在“情移”。同样的,星星太多,影子像烧开的水;红色的杏子在枝头盛开,你红我更红,好像在打架。从通感的角度来看,这是作家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感知通感规律的记录,所以成为了流传千古、魅力不减的优美修辞语句。
无论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还是跨学科研究,都不同于通常的文学史、文学批评或文学理论。这种新的文学研究学科叫做比较文学,它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即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一种更注重打破地域空间和学科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这种研究不是比较优劣,而是从世界文学和整体知识的角度,比较和理解自己的民族文学和别人的外国文学,从而构建更为科学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史体系。因此,比较文学为符合当前全球化进程的文学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认识世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季羡林教授上世纪80年代在《人民日报》上撰文,对什么是比较文学作了准确无误的回答:
“比较文学就是比较不同国家的文学。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广义的比较文学是将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比较,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
20世纪末,英国女学者波斯内特博士在其著作《比较文学批评导论》开篇也说:“什么是比较文学的简明答案是,比较文学是对跨越两种以上文化的文本的跨学科研究,也是对跨越时空的两种以上文学相关模式之间关系的研究。”
可见,跨越国界、语言、学科的比较文学是一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文学科。它有自己的历史、体系、任务、特点和要求。它是一门综合性的文学研究学科,是在各国文学文化交流的基础上产生的,与之发展成熟的,与当今全球化时代的认识同步的。
“比较文学”一词是100多年前由法国学者提出的。在当时的欧洲,由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各国学者都致力于本国民族文学的整理和研究。研究方法是从社会背景和作家生活中解读作品,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的套路。后来法国学者认为,仅仅对民族文学进行整理和研究是不够的,文学的研究应该跨越国界。伟大的德国诗人J.W .歌德支持这种跨国视野,晚年甚至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但无论是法国学者的《比较文学》,还是歌德的《世界文学》,重点都在欧洲,这需要说明。法国比较文学研究者正在进行一项“影响研究”,关注一个民族的文学如何被另一个民族的作家接受、模仿和创造性转化,追溯和清理文学跨越国界的轨迹。20世纪三四十年代,梁、钱钟书、陈铨等一批留学归来的作家和学者致力于推动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遗憾的是,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的研究停滞了相当一段时间,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重新展开。幸运的是,台湾省和香港的学者没有因为负面的政治影响而中断研究。二战后,美国比较文学学者提出了所谓的“平行研究”,即即使各国文献之间没有关系,仍然可以进行比较研究。所以莎士比亚可以和汤显祖比,《红楼梦》可以和《源氏物语》比。比较文学研究甚至可以跨学科,比如文学和音乐、哲学、宗教、心理学甚至数学。中国古诗中的一些名句中的美好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据说无非是用文字来说明几何中的“垂直性”、“相切性”等概念,而“诗人住木兰船”、“万锤捶击”则可能是暗示性的活动,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等等。近一二十年来,比较文学研究开始转向比较文化研究,如所谓的后殖民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性别批评等等。
一、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
1,定义:
比较文学是一门有意识地将研究对象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文学扩展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学进行“跨文化”综合考察和研究的学科。
简而言之,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对A要素和B要素之间关系的研究。所谓“自见不明”(《老子?第24章),认识“自我”需要以“他者”为参照物,才能更好地把握事物。
2.“比较”的含义:比较文学学科中“比较”的含义具有具体而确切的理论内容。它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思维形式、思维过程和方法论,旨在把握“双边”或“多边”文学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理解其本质。这里的比较是指“双边”或“多边”的跨文化(跨文学)研究,这里的“跨文化思维”是指比较文学学科对文学的思考,必须从“超越一种文学”、“超越一个民族”、“超越一种语言”、“超越一个”这是比较文学最基本的理论。因此,比较文学是最接近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学科,能够快速感知和接受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将触角伸向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比较文学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强调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实践东西方平等对话和中外关系,以达到互证、互补、互利的人文主义新目标。
………………
注意:
(1)布鲁内尔等著《什么是比较文学》第2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②转引自孙·《简明比较文学》,第65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