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灰犀牛”?
“灰犀牛”与众所周知的“黑天鹅”概念相同。“灰犀牛”是舶来品,近年来在国外提出并应用。
2013,13年6月,美国学者米歇尔·沃克在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了“灰犀牛”的概念。这一大胆而新颖的观点立即引发了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极大兴趣,尤其是人类的决策和判断。2015伦敦商学院知名教授迈克尔·雅各比(Michael Jacoby)发表论文,基于沃克的提法,首次系统阐述了从“黑天鹅”到“灰犀牛”的趋势演变。这篇论文在国外发表后,被翻译引进,这是“灰犀牛”第一次在中国出现。
随后在2016年,沃克出版了一本颠覆人们以往认知的书《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沃克指出,“灰犀牛”主要是指一个明显的、大概率的、被反复忽视的、最终可能导致重大危机的事件。她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那些会对我们的心理和情绪产生影响但发生概率极低的事情上,从而未能关注到那些发生概率非常高、应该及早预防的事情。如果我们要找的是一只“黑天鹅”,那么我们就看不到一只“灰犀牛”。
“黑天鹅”很可怕,“灰犀牛”也很可怕。大多数人选择性忽略,错过最佳时机,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
或许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米歇尔·沃克会选择“灰犀牛”这个概念?
“灰犀牛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而是对概率大、影响强的风险的一个贴切比喻,意思是它没能及时阻止它有能力和机会阻止的灾难。”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董希淼表示,灰犀牛体型巨大,不容忽视,但正是因为它看起来很蠢,我们才低估了它的风险,而忽视了防范。
生长在非洲大草原上的灰犀牛体型巨大,给人一种缓慢而安全的错觉,从而往往忽略了危险的存在——当灰犀牛被激怒而发起攻击时,会表现出惊人的爆发力,而阻止它的概率接近于零,最终会导致毁灭性的灾难。
“‘灰犀牛’事件的最大特点是概率大,破坏力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指出,“灰犀牛”事件的风险其实很容易被发现,但却被大多数人选择性地忽视,或被认可或接受为一种正常现象,以至于错过了处理或控制风险的最佳时机,最终可能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
曾刚指出,从国外经验来看,“灰犀牛”事件往往极具破坏性,一旦发生,会对经济和社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这是因为“灰犀牛”风险的形成往往涉及面广。要从整体上有效预防和协调推进,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一方面,由于人的主观意识存在偏差,容易低估风险,对即将到来的灾难视而不见,贻误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
有很多“黑天鹅”,也有很多“灰犀牛”。它们更像“灰犀牛”,而不是“黑天鹅”。
“灰犀牛”的提出,给人们原本熟知的“黑天鹅”概念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在沃克看来,我们社会的大部分危机并非源于不可预测的小概率事件(“黑天鹅”),而是大概率、高风险事件(“灰犀牛”)不断演化的结果。这些风险的存在早已广为人知,但由于体制或认识的局限,并没有得到积极的防范和处理,最终升级为全面的系统性危机。
“很多危机事件更像‘灰犀牛’而不是‘黑天鹅’。”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胡认为,“灰犀牛”事件和“黑天鹅”事件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实两者没有明显的区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黑天鹅”和“灰犀牛”就像一对双胞胎,提醒人们既要警惕高概率风险,也要警惕低概率风险,因为一些不寻常的事件可能造成巨大的冲击。
2008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平。在很多人看来,这个以雷曼兄弟突然倒闭为标志的风险事件是一只不可预测的“黑天鹅”。然而,现有的许多证据表明,美国“房利美和房地美”危机所产生的风险早已被频繁警告,但大多数人却忽视了这些风险。
2000年以来,美国房地产市场高度繁荣,房价持续上涨,住房抵押贷款规模不断攀升,2007年达到贷款总额的50%。自2004年以来,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1%升至5.25%。2006年底,房价终于止涨下跌,戳破了房产泡沫,引发了次贷违约风险。早在2004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一份报告就提醒人们要提防抵押贷款欺诈的大规模爆发;自2007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清算银行不断发出警告;2008年6月5438+10月,达沃斯论坛的风险报告指出,预期中的房地产市场衰退、流动性紧张、油价高企都实际发生,推高了经济崩溃的风险。这一时期有不少先知。圣路易斯联邦银行行长威廉·普尔(William Poole)和路易斯安那州议员理查德·贝克(Richard Baker)曾预言房利美和房地美会出现大问题,但直到2008年的“雷曼时刻”,人们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类似的,还有卡特里娜飓风。2005年8月25日,卡特里娜飓风首先登陆美国佛罗里达州,随后于29日沿墨西哥湾沿岸登陆新奥尔良外海岸,给新奥尔良造成巨大破坏,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当年5438年6月+10月,高级市政官员已经看过一份详细的防灾计划,在飓风到来前一个月还召开了飓风准备研讨会。但政府拖延了飓风预防工作,拒绝采纳相关建议。最终,飓风席卷而去,酿成大祸。
沃克还认为,类似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坠毁这样的突发事件其实是“灰犀牛”。自1977以来,航天飞机制造商发现火箭推进装置存在设计缺陷。在外部环境温度较低时下水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风险。在发射航天飞机的那天早上,几位工程师也发出了警告。但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无视这些警告,这导致了悲剧。事后调查表明,只有将发射调整到相对温暖的天气,才能避免所有损失。
“风险总是被提及,却总是被忽略。”董希淼指出,从国外的这些“灰犀牛”事件来看,关键是大多数人对可预见的危机视而不见,不及时采取行动,最终导致重大危机。
我们身边有“灰犀牛”发生吗?当然有,比如全球变暖。科学家指出,二氧化碳的浓度如果超过350ppm(百万分之一)是非常危险的,2015已经达到400ppm。气候变化导致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尽管危害显而易见,但全球气候谈判仍举步维艰。最近美国一意孤行退出《巴黎协定》,以至于气候变化的“灰犀牛”事件还在向我们逼近。
要防范“黑天鹅”,也要防范“灰犀牛”,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研究‘灰犀牛’的最终目的是预防类似风险。”胡说,“灰犀牛”事件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这些风险要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把未来的大地震变成今天的小地震,一点一点处理,不至于最后造成大的系统性风险,否则会对经济造成更严重的损害。
事实上,作为不同类型的风险事件,“灰犀牛”和“黑天鹅”是不同的,更有关联。我们不能把这两件事完全分开。我们应该从偶尔发生的小概率“黑天鹅”事件背后,发现并防范“灰犀牛”不可避免的系统性风险。防范当前金融风险,既要防范“黑天鹅”,也要防范“灰犀牛”。
“党中央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始终要求守住底线,特别是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经济局局长王志军表示,“黑天鹅”和“灰犀牛”都可能冲击金融风险的底线,应该采取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来应对。
“黑天鹅”是一个意想不到的紧急事件。王志军认为,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此类事件保持高度敏感,特别是在当前经济运行基础不牢固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加强跟踪监测分析预警预测,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的一些趋势性、苗头性问题,未雨绸缪,做好预案,防患于未然,不打无准备之仗。
“对于‘灰犀牛’事件,因为问题已经存在,有苗头,所以要增强危机感,坚持问题导向。”王志军表示,对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国企高杠杆、地方债务、非法集资等问题等“灰犀牛”隐藏的风险,要摸清情况,分清轻重缓急和影响程度,突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
“‘灰犀牛’是大概率、可感知的风险事件,应该成为风险防范和化解的重点。”曾刚认为,防范“灰犀牛”风险,首先要正视“灰犀牛”的存在,全面提高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风险意识。同时,要统筹规划,制定预防和化解方案,尤其是“灰犀牛”事件天然具有一定的公共特性,政府要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曾刚指出,“灰犀牛”事件的形成往往与制度缺陷或不当的激励和约束有关。在现有框架下,很难防止风险的进一步升级,必须诉诸于制度改革和完善。“当前,继续推进国企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是防范此类风险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