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和而不同。

1.上大教授李白建为上海高考写了一篇作文。

纯-同而不杂-和而不同。

上海大学教授李白建说

现在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科学上,百家争鸣;艺术上,百花齐放;吃的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混杂;穿西装,牛仔裤,露脐,时尚混搭;住在高楼、洋房、别墅,五颜六色;甚至像攀岩、蹦极和露营这样的娱乐活动也纷至沓来。贵族们打的高尔夫球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好一个“杂”字!

我经历过一个不“杂”却极其“纯”的时代——那段几乎被人们遗忘的文革十年。那时候,一切都是“纯洁”的,“一尘不染”。整个社会要求纯洁,提倡纯洁,一切都要一致、统一、一元、统一。

制服服装:均为款式相同、颜色相近的中山装、军便服;

吃的一致性:由于生产力低下,每个人的柴米油盐、豆制品甚至年货都是同品种同数量配给;住的一样:房子的结构、颜色、走廊、房间出奇的相似,连马桶、电灯罩、电灯开关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审美娱乐统一:全国人民享受了十年的样板戏盛宴;最糟糕或者最恐怖的是,思想也要一元钱:不允许几亿人独立思考。所有问题的对错只能有一个结论。谁有自己的想法,想发表出来和别人交流,谁就完了。他不是被割喉而死,就是被逼疯了!

孔子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文革时期太追求“同一”,所以也有“不和谐”。每个人都穿着中山装。你穿着格子衬衫和牛仔裤。你完全不同。你能容纳我吗?

大家都说皇帝穿了漂亮的新衣,你却说皇帝赤膊上阵,完全是异端。能由你决定吗?

太追求雷同了!于是,人们更嫉妒,更不宽容,更挣扎,更不和谐。

太追求雷同了!于是,人们习惯了更多的从众,更少的创造,更多的保守,更少的进取。

改革开放后,国门大开,崇尚新奇,崇尚逆向思维,抨击从众心理,反对思维定势。所以大家都是有创意有进取心的。“杂”的思想,“杂”的改革,“杂”的发展,“杂”的创造,汇聚到一起,相互辉映,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

这个“杂”字,不一样,新鲜!有趣的是,在这种“不同”的情况下,人们“和”而不是“斗”。

你做服装发了财,我就另辟蹊径搞玩具,这就交织了同样的利益竞争,利润丰厚,关系融洽;你学文学成名,我抛弃“巴(金)老(社)曹(余)”搞第三产业,开垦肥沃的处女地,硕果累累!

“和”与“不同”的结果,不是“纯”而是“杂”,就是大家都变成了谦谦君子!

今天,我们应该对“杂”的含义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会“杂”:因为只有“杂”才能有学科间的交融与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维裂变;交朋友“杂”,多交朋友,“博采众长”,包容他人,你就会有更多的朋友和兴趣;人生有点“杂”,何不跨一个新的领域,学一些新的东西,这样就不会“悸动”、皱眉、“内耗”、“憔悴”了。

是啊!杂,原是大自然的本来面目。杂也应该是人类回归自然的精神追求吧!//

2.我对《论语》的理解很肤浅。当我略读澹台教授的书时,我想到了《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不和”。源于村长从博客中对这一点的感知,他的精细品味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道理。经典被赋予了哲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儒家思想,出自《论语·鲁兹》,意思是君子以己之见纠正别人的错误观点,凡事恰到好处,但不盲目赞同;小人总是盲目赞同,拒绝发表意见。

和谐的人没有暴躁的心。同一个人有艾比的意思。因为没有暴躁的心,君子之间才能有和谐与协调。相反,由于艾比的意图,人们互相呼应对方的愿望,奉承他们。

“君子心与所见不同,所以不同;小人喜欢一样,但各求其利,所以不和谐。”这是言和在《论语》中对这句话的解释。自古以来,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交往的,君子与小人之分也是如此。君子心里想的都是一样的,但在外面表现的不一定都是一样的。比如他们都是为国家、为人民、为世界而工作,有的人做官求智求赏;有的人教书育人,和人谈恋爱。这种“不同”可以导致“和谐”;反派虽然有相同的爱好,但是因为各自的利益,必然会产生冲突。这种“相似”导致了“不和谐”。

如何相处,如何看待不同的观点,是人们讨论和争论的话题。比如,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人和人的想法不会完全一样。正是这些不同的事物或思想相互碰撞,相互借鉴,使generate能够产生新的灵感和智慧,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寻求“和谐”而又不失其独特创新的观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才会不断向前发展...

伟大的智者往往求同存异。做君子就是要有胸怀,要有坚持原则的精神。在原则问题上,大家都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经过讨论或者争论,总能达成一致,不那么固执。他们善于向别人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的人进步很快,很好相处。

平庸的人聚集在一起,心里都有自己的利益,都是为对方的利益服务的,所以为了得到自己的收益,会在感情和忠诚上迅速融合。所以,平庸的人在一起,怕会伤害感情,会因为自己的不可告人而对对方产生怀疑。但人与人之间如果背叛了对方,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琐事争执不休,心不在一处。平庸的人一般都自以为是,为自己的成就而骄傲;目中无人,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在他们之下,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也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面对困难,他们要么走开,要么推脱。目前他们的利益是碎片化的,不善于根据情况和曲折来解决。所以,平庸之辈的聚集,基本都是志趣相投,忠心耿耿,但不能长久,很难达到君子和而不同的境界。

在追求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智者总是追求和谐,为此他们包容差异,在多样性中实现和谐;平庸的人总是坚持一致性,往往因为不能容忍差异而产生冲突。君子要坚持原则,而坚持原则和沟通是矛盾的。如何和谐地统一原则与沟通的辩证关系,需要宽广的胸怀和对是非的认识。君子根本做不到,也做不好。所以,君子在一起,虽然意见和观点往往不同,但总能通过交流和斗争达到* * *识,并能长久相处。

理解事物和争论,必然有不同的观念和文化对立。反对者会反对对手的所有言论。支持者会支持和他们一起发表的所有言论。最后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支持而支持,完全失去了论点的本来意义。所以,对于不认同的,有言辞激烈的,也有含沙射影的;本着同样的精神,赞美与赞美,赞美与赞美;而有了双方,到底还有什么?

在中国,“和而不同”的思想很早就有了。从周朝开始,就有了“和而不同,不相续”的说法。等概念,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丰富多彩的,不同于生活和怀孕。这就是和而不同的辩证关系。张载曾有争与和,有象,有对,对则反;有句话说的好,有仇必报,有仇必和好。因此,和谐与和解是世界共存、共存、发展的大趋势。正如《中庸》所言,万物共存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宽容他人,保持自己的个性,包容他人的差异。历史留给中国人的是“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历史也证明了它长久的生命力。

《论语》中有“君子不归党”、“周不比较”,都是基于上述意思。强调只有在保持个体独立性和特殊性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人与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

中国有句古话“道随时变”。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的,辩证的。无论是战时的炮火,还是和平时期的官方、民间、商业,都不能墨守成规,因为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和事物都要在时代变化、道路变化的社会发展中与时俱进,否则社会和人民都别无选择,只能倒退。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不和。”君子和小人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所谓“共读一本书,各领各的奥数。”一起做一个话题,各有各的美。“都是人的问题,总是参差不齐。所以君子和小人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永恒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坚持原则的同时,要有君子的博大胸怀和明辨是非的睿智头脑。而小人却有一颗清醒的心,能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到做人的道理,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不断修正自己的不足,不断进步,这样小人才会成为君子。然后,我们可以发现,石头奇形怪状,石头千差万别,但墙一旦砌好,风格就和谐统一,路一旦铺好,就像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大概是矛和盾的完美结合。

“执其两端,用其为民”,就是抓住矛盾的对立面,站在中立的立场上,这是矛盾的统一和协调发展。

感受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们在古人博大精深的哲学中不断更新观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