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关系
净利润不仅反映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也是一些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或IPO公司的“生死线”。围绕“做好净利润”这一主题,一些上市公司会通过放松信贷政策减少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变更会计估计调整企业利润等一些手段美化财务报表。面对这些财务信息,投资者往往难以把握。
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财务信息中发现“魔鬼的细节”?我们先从利润表开始,梳理一下财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看看如何发现财务报表中的“疑点”。
1.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
利润来源于收入,收入减去成本就获得了利润。这是损益表的基础。
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可以给企业带来收入,同时在使用这类资产的过程中,其消耗会逐渐将资产转化为利润表中的成本。以固定资产这种常见资产为例。使用固定资产进行生产活动时,一方面生产产品,然后通过销售产生收入;另一方面,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通过折旧在资产负债表上逐渐减少,相应的金额以折旧费用的形式出现在利润表的成本或费用中。
这种核对关系可以帮助投资者分析财务报表的变动是否合理,进而识别企业利润中的水分。例如,如果企业继续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同时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显示固定资产原值和净利润增加,投资者可能需要关注企业的折旧费用是否合理,企业是否有可能通过调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减少当期确认的折旧费用,企业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扩大的利润规模是否合理。
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都是期间报表。通过这两个报表,投资者可以从利润和现金流两个不同的维度来观察和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例如,假设A、B两家企业在同一年开始经营,利润表基本相同:收入1亿元,费用8000万元,净利润2000万元。但从现金流量表来看,企业A赊销,也就是说先赚取利润再收款,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较少;而企业B要求货款必须交付,那么其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明显好于企业a,对于这两家从利润表上看似一致的企业,由于现金流量表的表现不同,企业投资者更倾向于哪一家,相信无需赘述。
也可以拓宽视野,通过一个连续的时期,比如两到三年,继续分析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如果企业的经营模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其收入规模和经营现金流入规模应该相匹配。如果企业的收入呈现“稳定”增长,而经营性现金流入并没有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增加,那么投资者就要分析企业的经营情况,以判断企业是否通过一些财务手段“美化”了财务报表,比如主观上计提减值准备、变更会计估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