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除了多读,多写,多思考,多做练习也是有用的。方法也很重要。

以下是我的一些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

这里需要区分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课文(课本上的文章),一种是课外文章,可能是报纸杂志上的文章,也可能是试卷上的阅读文章。两种情况在方法和技巧上是有区别的。

就教材中的文章而言,根据我的理解、感受和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角度和方法可以采用:

1,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教材编者的整体写作思路和风格。教材的编写和一般著作的编写是一样的,都是围绕一个基本的思路和框架,各部分之间会有内在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在某一部分(如单元、文章类型等)把握一篇课文的整体内容和特点。).

2、根据文本的体裁整体把握其内容(类型)。比如记叙文,主要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重要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影响和意义,如议论文,主要是表明一定的观点和态度,如杂文,主要是描写山川美景,或表达人物的情感和精神思想,或深刻剖析社会现象和各种生活,表达深刻的思想和认识,如说明文。

3.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家世、身世、社会思想、人生经历,甚至作者的创作过程来把握文章内容。这是时代背景,也是社会背景。)

4.了解和分析文章的创作背景,涉及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特点和创作意图。这是时代和社会的一个小背景。)

5.结合作者的创作风格和主观思想倾向。该条尤其适用于那些问题特别明显的作家,如沈从文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巴金的《家》、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高晓声的《陈焕生进城》、鲁迅的小说和杂文等。

以下是对一篇具体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当然同样适用于课本上的文章。下面我就来说说。

对于课外文章,包括报刊文章、试卷阅读文章,就我的理解、感受和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角度和方法可以采用:

1,文章标题。

尤其是试卷中的阅读文章,尤其是高考题中的阅读文章,一般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设计的,包括文章标题,都是非常规范和标准的。这类文章的标题当然会有一定的提示功能,比如提示文章的体裁,提示文章的内容范围,提示问题,甚至直接揭示文章的主题。

我这里说的文章也包括(古代)诗词。比如今年山东高考卷的古诗鉴赏,选的是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诗的题目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南岭道中。查阅相关诗歌的选书和类别,可以发现这个版本的《南陵道中》流传较多,但书名的题目是《送别》,我感觉有提示的意图(作用)。可以降低审题难度和对诗内容的把握,再联系张九龄的代表作《望月思一远方》,大部分考生在小学都能背出来,这样就可以明确这里的“远”是指离家很远的亲戚。这样就很容易把握诗歌的主题,在分析、理解、判断写作手法上也不会出现特别大的偏差。

当然,报纸杂志上的文章,或者阅读一般模拟试题的文章,可能设计得比较粗糙,这种方法不一定管用。

2、作者。

作者的情况分为几种情况。一个是知名作家,大家都熟悉,你也熟悉。一种是一般作者,不熟悉;第三种是知名作家,可能很多人都很熟悉,但你不是;第四种,不是著名作家,可能没几个人熟悉,但是你熟悉。

如果一个作家为大多数人所熟悉,那么它可能会有一些提示或暗示,或者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可能隐含在作者的一些背景中。如果学生能调动自己的储备,把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与此结合起来,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如果你是一个大多数人不熟悉的作家,可能暗示性或暗示性会少一些(特别是在试题中),但是文章作者和文章主题之间一定有联系。所以如果你自己比较熟悉的话,还是可以联系作者的相关资料,探讨一下这个世界。

3.文章的体裁。

至于考题中的文章,主要是科技类文章和社科类文章(主要是讲解引论,主要是运用讲解或强论证的表达方式),以及以议论文为主的文学作品,以专题故事、新闻摘要、人物访谈、人物传记为主的实用类文章。这些不同体裁的文章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方面各有特点,可以利用这些特点。

比如议论文,或者抒情散文,需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议论文和抒情句子,包括带有强烈思辨和感情色彩的文字。比如科技、社科类文章,需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主要概念,不同人物的不同观点,以及前面观点或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尤其是因果关系)。

4.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文章的立意揭示了作者思想(即情感或观点)的发展过程和结果,结构是立意的外在形式,对把握文章主题至关重要。凡是对文章没有清晰思路的,说明作者感情不冷静不深刻,思想不成熟,观点不明确,这是文章写作的一条死亡法则。但是,高明的作家是不会有这种情况的,所以好文章的思路是非常清晰明确的;我们可以通过梳理文章的思路,稳妥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所有试题中的文章,尤其是高考题中的文章,都应该具备这个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需要结合文章的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思路特点。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比如议论文,写作思路一般遵循“总-分总”、“总-分总”、“分总”的基本模式,所以文章的基本体裁一旦确定,就可以特别注意文章的首段和末段。总的来说,这应该基本抓住了文章的基本主题。而且,一个高明的作家不仅在整篇文章中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而且在文章的每一个部分甚至段落中也是如此,所以每一个部分和段落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这样来把握。

例如,周的《记得回家的路》被选为今年山东高考的第一篇大阅读文章。这篇文章很典型。文章第一段就点出了主旨:“你不妨周游世界,成就事业,探索求新,做爱,但不可忘记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第一段的思路很清晰。先描述了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都会四处走走的习惯,然后话锋一转,“我觉得生活也一样”,然后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观点:人要努力创业,但不能忽视内心世界的维护和追求。所以不难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旨。

而且这篇文章符合一篇专家文章的要求,所以“文章标题”也可以考虑。本文标题中的关键词是“家”,这是本文中的一个符号。在第一段中,作者非常清楚地解释了它的象征意义:“这个家是你的自我,是你自己的精神世界。”“回”就是回归的意思。“记住”就是不要忘记,就是不要忽视,就是要控制好,保护好。)

5、抒情或议论文。

对于抒情或者议论类的文章,很自然。事实上,无论是什么体裁的文章,抒情或议论性的词句都是揭示文章主旨的重要标志。对作者来说,这就是方法;对于读者来说,这也是方法。另外,充满感情色彩或者明显感情倾向的文字也是一个非常靠谱的标准。例如,在记叙文、抒情或议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往往具有特殊的魅力。

6.使用修辞格的句子。

在记叙文和抒情文章中,或多或少地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法,这些句子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含义,需要深入研究,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把握也一定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就试题的考查方法来说,很多试题都是直接结合文章中修改过的词语来设问,尤其是比喻。在议论文中,比喻不叫修辞格,但也是常用的论证方法之一,常作为考点设问。其实这种情况也是可以掌握的。

7.相似的单词或句子。

尤其是一些抒情或议论性的词语,因为它们往往具有暗示或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类似于这些词语或句子的词语也起着这样的作用,可能是为了具体说明,也可能是为了突出重点。

针对试题中的题目设计,大阅读试题中很重要的一个考点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思”。具体来说,在试题设计中,一般直接要求考生分析文中两三句话的意思。既然提议者把这句话作为话题,那它一定是“重要的”,其重要性就在于它与文章主旨的紧密联系。这就需要先对这些句子进行分析,找出关键词(所谓关键词就是揭示句子、段落或文章主要内容的词语),然后将这句话还原到原文中,联系上下文分析文章的思想,联系全文的主旨分析其准确含义(既然是关键词,文章就很可能重复出现,或者与这个“关键词”相似的词语重复出现)。根据我的经验,这个方法基本是屡试不爽的。

当然,要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必须有很多角度和方法。以上只是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提炼、积累的一些粗浅的方法。希望和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参考:/作业/Yuwen/1663989.aspx(本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