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

293年,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采用四帝统治,将帝国一分为二,后帝国一分为二。直到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为两个儿子,之后又分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首都在拉韦纳,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东西罗马帝国并不是相互敌对,而是在很多方面紧密合作。随后几十年,罗马多次被阿拉里克一世和西哥特王国的汪达尔人攻占并血洗,西罗马帝国的实力和威严一落千丈。

476年,西罗马帝国彻底解体,最后一位罗马皇帝亲自颁布退位诏书,宣布西罗马帝国不复存在,帝国所有殖民地可以自行独立。

东罗马帝国得以保存,后来被称为拜占庭帝国。虽然西罗马帝国于476年崩溃,但其皇帝被西哥特人废黜。然而,罗马在巴黎的统治一直持续到486年。那一年,日耳曼民族一个法兰克单位的首领克洛维斯彻底打败了罗马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的莫洛维王朝。

后来法兰克王国不断发展壮大,在卡罗琳王朝的查理曼统治下达到顶峰,征服了法国、德国、荷兰、瑞士、意大利北部、波希米亚、奥地利西部和伊比利亚半岛东北角的领土。

800年,查理曼大帝在罗马教堂礼拜时被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整个法兰克王国也被称为查理曼帝国。800年的圣诞节,查理曼大帝被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皇帝。西罗马帝国以王位转移给法兰克国王的形式得以恢复。

查理曼帝国至少在理论上奠定了后来神圣罗马帝国的基础,直到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废除。教皇利奥三世认为800年查理曼大帝的加冕标志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开始,但大多数人仍然认为当时的帝国应该叫法兰克帝国。

840年,查理大帝的儿子路易一世去世,他的帝国也随之分崩离析。

843年,路易一世的三个儿子缔结了凡尔登条约,该条约分为三部分。其中,查理大帝的长孙洛萨(795-855)继承了皇帝的称号,拥有的领土从莱茵河下游以南,穿过罗纳河流域,一直到意大利中部,称为中法兰克王国。和他的弟弟路易(804-876),被称为日耳曼路易,被分为莱茵河以东的地区,被称为东法兰克王国。另一个兄弟秃头查理另外拥有西部地区,称为西法兰克王国。查理曼死后,西罗马帝国的皇帝头衔一直由东法兰克王国和西法兰克王国的卡洛琳君主轮流担任。起初,加洛林王朝的王冠在西法兰克和东法兰克之间争斗不休,先是作为战利品落到了西法兰克的秃头查理和东法兰克的胖查理手中。

然而888年胖查理死后,卡罗琳帝国四分五裂,从此一蹶不振。根据普吕姆的雷吉诺的说法,帝国的每个部分都从自己内部选出一个“小国王”。然而,887年胖查理被废黜后,卡罗琳帝国崩溃,再也没有统一。

从胖查理开始,罗马皇帝的头衔拥有者大多是由教皇加冕的意大利国王。意大利国王的实际统治极其有限,仅限于意大利东北部,那些国王几乎都是意大利当地的贵族。最后一个这样的皇帝是意大利的贝伦加尔一世,他死于924年。900年左右,东法兰克王国地方势力崛起,形成以四个日耳曼部落为母体的四个公国,分别是:萨克森(撒克逊)、法兰克尼亚(古法兰克)、施瓦本(阿勒曼尼)和巴伐利亚(巴伐利亚)。

911年加洛林家族最后一位国王艺鹭去世时,东法兰克贵族并没有选择西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家族成员作为路易的继承人,而是推选弗兰肯公爵康拉德为新国王。临终前,康拉德任命他的死敌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德国)为他的继承人。

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在众多公爵中被选为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亨利死后,他的儿子奥托继承王位,成为东弗兰克的国王。

亨利于936年去世,但他的后代奥托家族的国王继续统治东法兰克王国约一个世纪。亨利指定的继承人奥托一世于936年被选为亚琛国王。他镇压了他的长兄和一些公爵发起的一系列叛乱。之后,国王成功掌握了公爵的任免,并经常任命主教管理行政事务。

951年,奥托一世帮助意大利寡妇皇后阿德莱德打败了她的敌人。他与她结婚,并控制了意大利。

955年,奥托一世在莱赫菲尔德战役中赢得了对马扎尔人的决定性胜利。

962年,东法兰克和奥托王朝的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被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为皇帝。973年,他成为罗马的守护者和皇帝,也是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

从那以后,日耳曼王国的事务与意大利和罗马教廷的事务交织在一起。奥托的加冕仪式使日耳曼诸王成为查理曼帝国的继承人,也通过皇权继承原则使他们成为古罗马的继承人。

王国没有固定的首都,国王不停地往返于各个住所处理政务(被称为Kaiserpfalz)。然而,每个国王都有他最喜欢的地方,对奥托一世来说,那就是马格德堡。王位继续通过选举传递,但在国王去世之前,他们的子女往往会被选为下一任国王,这使得他们的家族有可能长期保留王位。这种特征一直持续到公元12世纪的萨连王朝末期。

这也重新引发了君士坦丁堡与东罗马帝国皇帝的冲突,尤其是在奥托一世的儿子奥托二世自称为罗马皇帝之后。尽管如此,奥托通过迎娶拜占庭公主西奥法努,维持了与东罗马帝国的婚姻关系。他们的儿子奥托三世专注于意大利和梵蒂冈,并开展了广泛的外交活动,但他在1002年英年早逝。

他的堂兄亨利二世继任,专注于德国内政。1024年,罗马帝国奥托王朝的皇帝亨利二世死后无子,来自法兰克的康拉德二世被选为东法兰克国王,并于1027年加冕为罗马帝国皇帝。

王朝统治时期,与教皇为任命权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罗马人之王”(拉丁文:Rex Romanorum)取代了法兰克人的(东)王(或简称“王”),首次成为无冕之王的称号:这是年度年龄(“年龄”)。童年。)加冕为王的亨利四世回应了教皇艾略特七世(Pope Eliot VII),后者试图通过称呼年轻的国王为“德意志国王”或“条顿国王”(拉丁文:Rex Teutonicorum)来否定未加冕为皇帝的国王的统治的浪漫主义和普遍性,从而确立梵蒂冈对帝国的优越性。

1125最后一位君主亨利五世去世,没有子嗣,王朝结束。国王经常聘请主教管理行政事务,决定谁入教。在克鲁尼亚改革的早期,罗马教廷越来越认为这种越权行为是不恰当的。教皇格列高利七世非常关注克鲁尼的改革,他决心反对这种行为,这导致了与国王亨利四世的授职争议,亨利四世反对教皇的干涉,并说服主教废黜教皇。教皇依次将国王逐出教会,废黜了他,并解除了亨利的效忠誓言。

国王发现自己在政治上被孤立了,于是强迫自己在1077年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卡诺沙之旅,以承受耻辱为代价恢复了自己的宗教成员身份。与此同时,德国的公国选出了另一位国王:斯瓦比亚的鲁道夫。亨利成功地击败了他,但最终,他遭受了更多的起义,重新逐出教会,甚至是自己的儿子发动的叛乱。

他的次子亨利五世在1122年成功地与教皇和主教达成了宗教协议。帝国的政治权力得以保留,但这场冲突表明,所有统治者的权力都是有限的,尤其是与教会有关的权力,国王先前的圣人身份被取消了。从此,教皇和君主国在帝国的政治体系中占据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法兰克王朝随着亨利五世于1125年去世而结束。诸侯国没有选择国王的血亲作为国王,而是选择了洛泰尔二世,一个有影响力的老萨克森公爵。当他在1138年去世后,诸侯国再次将目光投向了更有影响力的家族。因此,他们没有选择洛泰尔中意的继承人:女婿韦尔夫家族的“骄傲”亨利,而是选择了塞勒姆家族的近亲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三世。这件事引发了两家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矛盾。康拉德剥夺了魏尔夫家族的财产,但在他死后1152年,他的侄子腓特烈一世继承王位,与魏尔夫家族握手言和,归还了他堂兄狮子亨利的财产,虽然数额比以前少了。

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统治者越来越多地将他们的土地借给他们的微缩模型,弗雷德里克希望他们会比公爵们更可靠。这个新阶层起初主要是为战争服务的,是他们后来的骑士阶层的前身,是皇权的基础。霍亨斯陶芬王朝时期帝国的另一个本质变化是在隆卡利亚建立了整个帝国的新秩序。此举一方面是为了废除众多公爵的私人封地,另一方面也试图将皇帝的臣子置于同一法律司法和公诉体系之下,这就是现代“法制”概念的前身。另一个全新的想法是建立一个新的城市体系——由皇帝和当地公爵完成。这种观念的形成部分是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也是为了集中发展重点地区的经济。在过去,城市只是在古罗马的基础上或主教的管辖范围内形成的。包括弗赖堡在内的一些城市建立于12世纪,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后来很多城市的经济发展模板,比如慕尼黑。

腓特烈于1155年加冕为皇帝。他强调帝国的“浪漫主义”,部分是为了证明皇权独立于宗教权力的合法性。1158年在隆卡利亚召开的帝国议会根据《东罗马帝国民法大全》重申了皇帝的权利。自从皇权独立教权和任命权之争以来,一直被视为与皇权等同,但在隆卡利亚才首次被列为。这一广泛的权力范围包括修建道路、制定关税、铸造硬币、惩罚性收费以及任命和罢免公职人员。这些权力在罗马法中可以清楚地找到。这一举措影响深远。

腓特烈的政策主要针对意大利,在那里他与一些日益富裕和独立的城市发生冲突,尤其是米兰。他还因支持反对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少数派候选人而卷入了与梵蒂冈的冲突。腓特烈在1177年与教皇握手言和之前支持了一系列伪教皇。在德国,皇帝多次在公国、城市等竞争对手面前保护亨利狮子(尤其是慕尼黑和吕贝克)。然而,亨利对腓特烈政策的支持并不十分强烈。当意大利战争进入危机时,亨利拒绝了皇帝的军事支援请求。腓特烈回到德国后,一怒之下,对亨利公爵提起诉讼,让亨利的土地全部被没收。

霍亨斯陶芬王朝时期,德意志各公国依靠帝国西部能言善辩的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包括基督徒和犹太人),成功而和平地推动了在东方土地上定居的进程,而在此之前,这些土地是由西斯拉夫人或无人定居的。这些土地的逐渐德国化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在19世纪种族偏见出现之前无法合理解释。随着定居地的东扩和当地斯拉夫统治者与日耳曼人的通婚,帝国的影响力不断上升,最终到达了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与此同时,条顿骑士团于1226年被马索维亚的康拉德公爵邀请到普鲁士,促进普鲁士人的基督教化。然而,条顿骑士团和它的日耳曼继承者普鲁士王国从来都不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1190年,红胡子腓特烈参加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死于小亚细亚。在他的儿子和继承人亨利六世统治期间,霍亨斯陶芬王朝达到了顶峰。亨利将西西里岛的诺曼王国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俘虏了英国国王狮子心理检查,并试图在1197年去世前建立世袭君主制。虽然他的儿子腓特烈二世被选为国王,但他只是一个住在西西里的孩子。德国公爵决定选出一位成年国王,由两位候选人,红胡子腓特烈的小儿子斯瓦比亚的菲利普和狮子亨利的儿子布伦瑞克的奥托争夺王位。1208年,腓力在一场争吵中被谋杀,奥托取得了短暂的胜利(注:奥托四世统治时期是神韵王朝),直到他也开始宣称西西里的王位。教皇英诺森三世害怕来自帝国和西西里的威胁,于是支持西西里国王腓特烈二世进军德国,打败奥托。虽然在去德国之前把西西里岛的王位传给了儿子亨利,但腓特烈在胜利之后,并没有履行让两个国家分开的承诺,仍然保留了对西西里岛的实际控制权。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220年腓特烈加冕皇帝。教皇害怕腓特烈的集权,最后受到了惩罚。另一方面,腓特烈答应发动十字军东征,却一再推迟。虽然被逐出教会,但腓特烈在1228年领导了十字军东征,在一系列谈判中结束,暂时恢复了耶路撒冷王国。皇帝与教皇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最后在教皇的支持下,德意志各国选出了新国王(注:腓特烈二世)。

波希米亚,帝国中唯一的王国,是一个重要的地区势力。1212年,腓特烈二世皇帝颁发了西西里金印,承认了普雷米斯尔·奥托卡一世国王(自1198年以来一直使用国王称号)及其后裔的皇家封号,将波希米亚公国提升为王国。从此,捷克国王被免除了除参加帝国会议以外的所有义务。

除了他的帝国要求,腓特烈的统治是帝国中央集权瓦解的转折点。当他专注于将西西里岛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中央集权国家时,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远离德国的地方,并给予了德国的公国和主教们广泛的特权:在1220的邦联暨原则总线教会主义中,腓特烈将许多权力授予主教,如制定关税、铸币和设防。在favorem principum的1232 Statutum中,上述特权大部分分配给了世俗地区。尽管这些特权中有许多已经提前存在,但它们现在被广泛地、一次性地授予了。腓特烈希望当他专注于意大利事务时,德国的公国能帮助他维持阿尔卑斯山以北的秩序。德国公爵在1232的世俗事件法案中第一次被称为domini terr。即他们领土的主人,这在政治术语上也是一个非凡的进步。对于当时的德国贵族来说,哈布斯堡王朝的鲁道夫是一个理想的傀儡:他有着显赫的家世(腓特烈二世的教子,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母系),但他年事已高(登基时55岁),身体虚弱(哈布斯堡家族当时只在上勃艮第有零散的领地)。但是,他们都低估了这位老将的天才:1276年,鲁道夫一世以侵犯小特权为由,向擅自吞并巴本堡领土的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宣战,终于在两年后的杜恩克鲁特之战中杀死了对手,成功地将广袤的奥地利变成了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袭领地,从而成为与波希米亚平起平坐的强大的德意志诸侯。此后,皇权几乎一直掌握在波希米亚国王(主要来自卢森堡家族)和奥地利大公(哈布斯堡家族)手中,直到来自哈布斯堡家族的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斐迪南一世从哥哥手中接过皇权和奥地利大公卡尔五世。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也是奥地利大公和波希米亚国王,其分支哈布斯堡-洛林家族垄断了皇位,直到帝国覆灭。

但在此期间,即使皇帝已经拥有强大的实力和广阔的世袭领地,神圣罗马帝国的中央集权之路依然艰难:鲁道夫一世将奥地利纳入家族领地的行为遭到了封建贵族的一致反感,以至于在他死后,被推选为罗马帝国皇帝的不是哈布斯堡的阿尔布雷特,而是拿骚的阿道夫;控制着波希米亚、上萨克森、勃兰登堡等广大领土的卡尔四世所能做的,就是发布诏令,确认总督的特权,以防止对立皇帝的出现和内战的爆发。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帝国改革可谓最远,但只有通过改革帝国议会和封建军事制度,建立帝国统治法庭和帝国区,才能产生一个由贵族统治并为其服务的中央政府。而这个脆弱的中央政府在后来的宗教改革中被击碎。至于世界霸主卡洛一世,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由于西班牙和勃艮第的文化背景,始终没有赢得德国贵族的支持,最后陷入宗教纷争的泥潭,让位于弟弟斐迪南一世,13世纪也见证了中世纪后期土地管理模式的全面变革,为冉冉新兴资产阶级以丧失贵族封建主义为代价转移政权做了准备。除了缴纳人头税,钱开始更多地代表了农业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多的农民被要求缴纳土地税。“所有权”的概念开始取代古代的管辖权模式,尽管它们仍然密切相关。在帝国管辖权中,权力的联系更加紧密:无论谁拥有土地的管辖权,其他权力都随之产生。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一时期的司法权并不包括司法权,事实上,后者直到世纪才真正出现。法庭审判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和惯例。

这一时期,帝国管辖的地区开始向现代国家的前身转化。这一过程在不同地区差异很大,发展最快的地区很大程度上与古代日耳曼部落的地区重合。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帝国开始与德意志民族国家和日耳曼地区国家产生了对等关系:腓特烈三世首次在称号中加入了“德意志民族/国家是日耳曼的”。)修饰语,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第一次在礼仪称谓中加入了“日耳曼尼亚Rex”,而传统上表达日耳曼尼亚统治的称谓是责任不清的“罗马诺鲁姆Rex”。

但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而富裕起来的意大利北部城邦,如威尼斯、佛罗伦萨、比萨等,继续吸引着皇帝的注意力和精力,削弱了帝国对日耳曼和意大利其他地区的关注。

再加上帝国缺乏公认的皇位继承法律,所以一旦皇帝驾崩,往往会引发皇帝继承的纠纷,从而导致帝国的内战和无政府状态。继任皇帝必须用武力击败其他不支持的诸侯,或者必须想办法争取大多数诸侯的支持,以维护皇帝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下,神圣罗马帝国逐渐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组织”,虽然其成员国被集结成一个核心“国家”。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夫路易十六被推翻。和他的妹妹,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法国和政府处决。再加上“公平、自由、博爱”的传播,利奥波德二世试图联合欧洲君主国以武力捍卫法国君主制。1792年,利奥波德二世正式与普鲁士结盟,准备武力干涉法兰西。但后来他突然去世了。然而,他的儿子,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继续他的政策,并于次年与普鲁士、撒丁岛、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组成了第一个反法联盟。然而,在1797年,由于盟军被拿破仑率领的法意联军击败,被迫媾和,这个联盟瓦解了。

1799年,欧洲列强利用法军在埃及困住拿破仑军队的机会,再次发动了反法战争。这一次,帝国联盟与英、土、俄组成了第二次反法联盟。然而,同年年底,拿破仑独自回国,发动雾月政变,获得法国军政大权,成为法国第一执政党。此后,拿破仑亲自指挥意大利军队,折返对付抗法国家,于1800击败盟军。帝国不得不与拿破仑媾和,解散反法联盟。在政变三周后发布的公告中,拿破仑宣布“大革命结束”,这让欧洲列强稍微松了一口气,实力受损,暂时放弃了反法行动。但是拿破仑的野心让欧洲在几年后再次开战。

五月,拿破仑宣布自己为皇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看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加剧了德国城邦的分裂,担心法国再次扩张,与神圣罗马帝国抗衡。因此,他决定联合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联盟。1805年,帝国在俄军支持下入侵法兰西帝国的盟友巴伐利亚。那不勒斯用帝国军攻击拿破仑在意大利的盟友。但是,拿破仑反应很快,从故土渡过莱茵河。65438年2月2日,法、俄、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在奥斯特里茨进行了一场“黄三战役”。拿破仑最终不仅守住了巴伐利亚,还入侵了哈布斯堡领地摩拉维亚,将帝国军赶出了意大利,并在普鲁士击败了俄罗斯援军。

12 16年,法国和帝国终于签订了《普雷斯堡和约》。和约签订后,拿破仑决定成立以自己为护国公的莱茵河邦联,以巩固在德国的盟友。1806年7月2日,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神圣罗马帝国的16个成员国签署了《莱茵邦联条约》,脱离帝国,加入邦联。这一举动严重削弱了奥地利在德意志的领主地位,这使弗朗茨二世非常不快。为了吸引更多的国家加入邦联,拿破仑决定亲自终结神圣罗马帝国。因此,他向弗朗茨二世皇帝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罗马人民的国王的称号。最后,在1806年8月6日,弗朗茨二世抛弃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只保留了奥地利皇帝。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