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的问题

1.理想信念被淡化。许多大学生缺乏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缺乏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在专业选择、课程学习和职业选择目标上不再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执着的信念,不再把个人理想和兴趣需求作为激励人才的动力。而是靠混文凭谋生,赚取丰厚的收入或者努力出国,才是人生追求的基本目标。很多人甚至把经济规模作为指导个人行为的唯一坐标,随利润而动。还有的得过且过,没有学习生活的目标和方向。

2.民族精神的丧失。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优秀文化和科技发展了解肤浅,对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巨大贡献知之甚少。很多同学没有读过四大经典著作,有的同学甚至不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但他们对西方文化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追求。

3.性格和心理都不完美。美丑、善恶、雅俗、道德标准的传统定义在部分大学生中错位。在大学校园里,有相当多的学生行为不文明,生活品味低下。追求个人自由,纪律意识淡薄;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修养;对生命的意义理解肤浅,缺乏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近年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事件以及大学生盗窃事件时有报道。这些令人痛心的现象是中国教育多年来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结果,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反思“人才”的标准。

4.缺乏人文常识。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实行应试教育,高中开始分科,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大学阶段专业划分太细,专业口径太窄,导致人文教育薄弱,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正如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树子先生所言:文化修养太弱,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于狭窄的专业教学使得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学术基础不广;过度的功利取向,使学生全方位的素质训练和扎实的基础训练不足;太强的* * *约束让学生个性发展不足。很多学生对文史哲艺术一知半解,连最基本的文学常识和最基本的艺术鉴赏能力都没有。有些大学生写论文文理不通,错别字百出,甚至看不懂请假笔记。钱伟长在担任上海理工大学校长时,就指出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有助于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强调“理工科学生也必须懂人文,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否则可能对四化建设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功能

1.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也是贯穿大学语文教材的一条红线。屈原的《橘颂》寄托了他对故土的深情,司马迁的《苏武传》塑造了威武不屈的爱国者形象,文天祥的《义歌行》展现了前代的英雄气概,舒婷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将深厚真挚的感情与祖国的历史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等等。这些作品讴歌了历代杰出人物炽热的爱国情怀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教材中还选用了一些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如李道元对黄河气势磅礴的生动描写,李白非凡的蜀道和庐山的壮丽,杜甫的泰山阔大和长江沉没,都给人昂扬的力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贺敬之的《桂林山水》都给人以美好的遐想...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开阔学生的胸怀,净化学生的灵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2.大学语文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多重利益的驱动下,如何教会年轻迷茫的大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是当代教育一个敏感而现实的迫切问题。要充分利用大学语文教学的优势,以文释道,以道释文。《大学语文》教材虽然字数不多,但却浓缩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尤其是关于如何做人的论述。每一句话都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人不相信,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这里强调的是,诚信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君子无终食违仁,犯错在所难免。”这是告诫君子,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能离开美好的美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这种“君子”的节操,表现了刚正不阿的人格理想。又如司马迁被李陵之灾羞辱,却以顽强的意志完成了《史记》的写作。他还用精辟的语言列举了在磨难中崛起的历史人物:“葛锡伯被捕,奏《周易》,仲尼欧写《春秋》,屈原被流放,却给了离骚,是瞎子,他有官话,孙子是庶子。如何面对挫折,在逆境中奋起,用这些例子教育学生,令人信服,令人震撼。”淡泊清明,宁静致远”是古人哲学心态的写照。苏轼是中国古代文才最全面的文学巨匠。我们在看到他的荣耀和辉煌的同时,也看到了他是最痛苦的一个。但面对生活的艰辛,他却能以超然的态度应对,如《丁奉》“不听林间打叶声,何不唱且慢走?“竹竿和草鞋都比骑马灵活,有什么可怕的?一场烟雨就是一辈子。”字里行间所表达的博大飘逸的情怀,以及对生活困难的正视,尤其具有启发性。教育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充实自己的心灵,可以从容应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心理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的精神。

3.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大学语文》评选出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的融合,具有优美的意象、优美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和优美的情感。一些简短的篇章,一部小说,一首关于生活的诗歌,可以激励大学生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从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如《诗经》《楚辞》的古朴典雅;百家争鸣的智慧和博大;秦汉之际的恢弘大气;魏晋时期的自然性格;唐诗的和谐与典雅;宋词的飘逸灵动...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又有“松树林有月光,小溪有水晶石”的空灵之美;既有《不归之河》驰骋的壮阔,又有《寻访》含蓄的委婉;既有“风萧萧水冷,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慷慨悲歌,也有“数风流人物,望今朝”的热情吟咏。再如苏轼的《千赤壁赋》,抒情、理性、和谐、理趣,意境自我呈现,将深邃的哲理置于优美的意象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意象,运用巧妙恰当的比喻,融情与景于一体,意境丰富优美。在张《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师生可以充分融入诗歌的境界,深切感受大自然中春天的温暖和煦,感受江面的辽阔,感受花的幽香,感受明月的皎洁,感受夜的静谧,沉浸在作者所营造的优美艺术境界中享受美。这些作品能使学生的审美感受油然而生,受到美的影响和熏陶,从而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寻找美的灵感,发现美的真谛,创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