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为什么英年早逝?你是怎么死的?
编辑这一段妈祖。
妈祖生于宋太祖剑龙元年(公元960年),祖父福临于三月三日旅居福建。父亲林(只有尹),宋初,被任命为监察首都。在她出生之前,她的父母已经生了五个女儿,希望再生一个儿子,所以早早的就烧香为我们的儿子祈福,但是这个宝宝是个女婴,他们的父母有些失望。在女婴出生的前一天晚上,邻居们看到流星从西北方的天空变成了一道红光,耀眼夺目,把岛上的岩石染成了红色。所以父母觉得这个女婴一定不是游手好闲的女孩,对她特别宠爱。因为她从出生到第二个月都没有哭过,所以被取名为莫林,她的父母也叫她莫林娘。莫林小时候比其他姐妹都聪明。当她八岁的时候,她受到了老师的启发。她不仅能凭记忆朗读,而且能理解单词的意思。长大后,她决心一辈子做好事,帮助别人,坚决不嫁。她的父母遵从她的意愿。她致力于慈善和公益事业。她一直研究医学,为人治病,教人防病消灾。人们都称赞她。她性情平和,乐于助人。只要能帮村民解决问题,她都愿意去做,还经常引导人们趋吉避凶。人们愿意和她讨论,在遇到困难时向她求助。
莫林在海边长大,也知道天文学和气象学,并熟悉水。湄洲岛和大陆之间的海峡有很多礁石。在这片海域失事的渔船和商船经常被莫林救起,所以人们说她可以“坐地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先通知船夫能不能开船,所以据说她能“预测怪”,叫她“女神”、“龙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九日,莫林病逝,时年二十八岁。
编辑这一段妈祖的神化和崇拜。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妈祖二十八岁。重阳节的前一天,妈祖对家人说:“我的心好干净,不想活在凡间。明天是重阳节,我想去爬山。提前跟你说再见。”大家都以为她要登高远眺,却不知道她会成仙。第二天早上,妈祖烧香,念经,对姐妹们说:“今天,我想爬山,远行,去实现我的愿望,可是路途艰险遥远,你们不能陪我走。”姐妹们笑着安慰她说:“游就是了,何必着急!”妈祖随后告别姐妹,直奔湄峰最高点。就在这时,我看到湄峰峰顶上厚厚的云层,一股白气直冲云霄,仿佛听到天上一串丝竹奏出的仙乐音,直冲云霄,反射出彩虹。妈祖乘长风驾祥云,翱翔天际。俯视世界,若隐若现。突然,云混了,看不见了。梅州人抬头一看,都惊呆了。此后,妈祖经常出现,村民们经常可以看到她在岩石中的洞穴旁,或坐在云雾中,或朱衣在海面上飞翔。常显梦想显圣人,救急救人,护国利民。于是村里的人在梅峰建了一座庙,虔诚地朝拜。后人前来祭拜,络绎不绝。
由于墨娘生前对人民仁慈,升天后被沿海人民尊为海之女神,并设庙祭祀。后来她在海上反复出现,所有过海的人都为她祈祷。她被尊称为“通灵女神”,寺庙遍布海淀。妈祖信仰自诞生以来已经历了1000多年。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它延续时间之长、传播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其他民间崇拜所没有的。
妈祖节有一个。历代帝王对妈祖的崇拜和赞美,促使妈祖从一个民间神变成了官方的航海守护神,神格越来越高,流传越来越广。从溥仪地区到五湖四海,已经到了无人不知,无人神可替代的地步。
宋代以前,妈祖的启示始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鲁赴朝鲜。庙建在河口,(惠宗)就给了顺济寺。“后来,宋代封妈祖的理由是‘春之雾饥’和‘神火助烧强匪’(《湄洲岛志》卷二,标题)。
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到清朝,历代皇帝册封36次,爵位由2字改为64字。称谓由“夫人”、“公主”改为“天妃”的明朝永乐,建庙为都,清康熙二十三年(1648)改为“天后”。并列入国家祭祀仪式,为春秋祭。所以民间对妈祖的信仰越来越固定,“海神”的地位也越来越稳固。
几千年来,莆田保留了许多关于妈祖的民俗,反映了妈祖信仰的特殊性。他的礼俗信仰、妈祖言行、性格等逐渐被民众吸收,形成了许多习俗。
编辑本节妈祖崇拜区
妈祖作为民间祈福护海神,自宋、靖远、明清以来流传了一千多年。在供奉妈祖的庙宇中,有中国沿海省市和除青海、新疆、西藏以外的其他省份的妈祖庙。《妈祖宫庙集成》收录了30个省市(含港澳)500多个县市的铰接式妈祖庙的记录。随着元明清时期航海和交通的发展,中国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包括日本、东南亚、加拿大、美国,甚至法国巴黎。妈祖,又名天妃、天后、圣母、天母,是历代船夫、水手、游客、商人、渔民所信仰的神。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袭击,船沉人死。船员的安全成为海员的主要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诸神的保佑上。在船起航前,要祭拜天妃,祈求顺风平安的保佑,也要在船上为天妃设立一个神圣的位置。
编辑这段梅州妈祖庙和妈祖的节日。
位于湄洲岛外的妈祖庙闻名海外,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地中国水手朝拜的圣地,也是海内外同胞向往的圣地。妈祖庙的香火常年不衰。他的生日和忌日,殿内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妈祖灯、妈祖舞、船帆髻、龙舟吊彩等妈祖习俗,反映了妈祖文化的深远影响。
梅州妈祖节位于福建梅州,每年4月25日,5438年6月+10月4日。农历3月23日和9月9日分别被命名为妈祖的诞生日和死亡日。每隔两天,就会有数万人前来祭拜妈祖。节日期间,我们还将开展妈祖文化研究、民间歌舞表演和手工艺展览。
编辑这段关于世界各地妈祖信仰的文字。
日本
据记载,首先,在路镛年间(1558-1570),在萨摩的野山中修建了一座祠堂。位于日本列岛南端的萨摩,自武文寺开辟南路与中国建交以来,一直处于中日交流的最前沿。所以从诸侯到民间,都对中国船和中国货有着亲切感。所以不排斥中国人的信仰,而是自给自足。
妈祖节自然被接受了。萨摩之后,长崎有三座寺庙建于元和宽永(1615-1644),分别是漳州寺(分为紫山富士寺)、南京寺(东明山光福寺)和福州寺(圣寿山崇福寺)。这三个寺庙都有侨商帮的背景,比如漳州寺和福建帮,南京寺和三江帮,福州寺和福州帮。因此,为了祈求航行安全和生意兴隆,妈祖信仰更加兴盛。在鲁园统治时期(1688-1704),妈祖信仰传到了东日本。主要包括天都寺的妈祖庙、常陆地的米托、茨城的天妃庙、茨城的天妃山、下关半岛大间村的天妃庙[7]。此外,神户华人协会还有天妃宫,九州也有五道和平户。再往北是青森县的天妃寺。根据荒木弘之的研究,日本天后宫的数量已经超过300座。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妈祖庙教长期以来在日本广泛分布,妈祖信仰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
起源于中国的信仰对象,完全有可能在逐渐被接受的过程中,与地方习俗、民俗融合,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上述妈祖庙在创建之初就完全是中国的,所以充满了异国情调的魅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信徒不再局限于中国人,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加入进来,妈祖信仰明显带上了乡土气息。比如他们信仰妈祖是日本航海的守护神,或者崇拜它是水魂。再比如9月23日,日本会举行女性聚会——秋祭,这是村法会之一。因为妈祖的祭日是3月23日,所以妈祖与月亮候合称为二十三夜,妈祖被视为二十三夜之神。在秋季的节日里,有一个习惯,就是把菩萨的雕像放在神龛里,大家坐在雕像前举行法会。所以人们视妈祖像为无量之势,以放菩萨像于神龛。
日本人有自己的海神信仰,但妈祖信仰同样兴盛。以日本东部的大冢村为例。人们相信海神是免金,船灵是佑司。然而,在明治以前,人们在村子里祭祀米莲神、辩论神、金莲神、水神和女神天妃。其中,我尤其相信天妃。这是因为天妃是航海的有效新守护神,村民的生活离不开航海。自天妃寺建立以来,后天公主在大尖村的信仰中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李宪章试图问代公大臣,他们认为天妃是什么。令人惊讶的是,所有人都认为她是天上的女神。虽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也说明了妈祖在大尖村村民心中将永存。
东南亚
妈祖信仰也随着华侨南渡而传遍东南亚。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地,都有供奉妈祖的庙宇。其中,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比较典型。比如马来西亚马六甲的青云阁和宝山阁,马来西亚槟城的观音阁(光复寺),都是祭祀妈祖的。在新加坡的天福宫、临厝港的阿玛玛宫、林氏九龙堂也供奉妈祖。妈祖也被供奉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其他地方的地理协会大厅里。
香港、澳门和台湾省。
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的民间信仰大多是从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泉州传播过来的。如关帝盛骏、观音菩萨、清水祖师、宝生大帝、妈祖娘娘等。妈祖娘娘一直被台港澳渔民航海家视为大海的保护神,因为它在台湾省同胞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最为深远。一千多年来,特别是宋徽宗以来,历代帝王对妈祖推崇备至,妈祖信仰在台港澳地区更为广泛地流传,与元朝的护国爱民、漕运护泰、明朝的郑和、王景洪下西洋、清朝的施琅平定台湾省等相得益彰。
妈祖庙,台湾省。据统计,到1930年底,台湾省共有335个妈祖庙;1954增加到384;据《台湾省神的起源》一书记载,台湾省目前有900多座供奉圣母玛利亚的庙宇。妈祖庙宇名称不一,有天妃宫、天后宫、妈祖庙、天后宫、天后宫、圣母坛、文渊堂、朝天宫、镇兰宫、安澜殿、双慈阁、中兴宫等。妈祖,因来自中国大陆不同地方而有不同的称呼,如兴化军的“兴化妈”,全州的“温岭妈祖”,龙溪的“清溪妈”,同安的“银通妈”。台湾省妈祖庙中,台南占64席,其次是高雄60席,其次是屏东和台中49席,云林县48席,彰化县42席。可以看出,台湾妈祖庙的后勤部门自清代以来不断增加,几经建设,规模日益壮观。
目前,澎湖马公镇的「申办馆」是台湾省所有妈祖庙中最早的。虽然没有记载澎湖妈祖庙的创建日期,但据日本学者考证,都是在元朝大德年间(1297 ~ 1307)创建的,当时在庙前开了一个叫“妈祖宫城”的市场。
台湾省较早的妈祖庙,大部分是从湄洲祖庙分离到台湾的。清嘉庆至清光绪年间(1796 ~ 1908),台湾省海上贸易繁荣,经济发展,涌现出许多规模较大的台南天后宫。近年来,竹南天后宫建有露天妈祖像。截至目前,台湾省共有510只大型妈祖庙。在妈祖庙,有振典马、、副、和四马,还有、斑鸠马、、银通马和梅州马。除了真典马,其他妈祖神像都可以轮流用于年度生日巡礼。尤其在妈祖庙早期,生日时有“遥拜”的仪式,即对莆田湄洲祖庙进行“跪三叩九”的仪式。这一习俗充分显示了台湾省同胞对大陆永恒怀念的深远意义。
编辑这一段妈祖文化的影响
一千多年来,妈祖从人变成了神,从道教女仙中脱颖而出,从“夫人”变成了“天妃”、“天后”。其信徒之多,影响之大,传播之广,在古代是罕见的。怎么能用封建迷信和宗教信仰简单解释?
妈祖死后,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把她塑造成慈悲博爱的女神,护国利民,目的是教育后代,弘扬民族精神。“据传李泽尚在,死后仍能效国功”,是宋代状元黄公度的诗句;“可是你看我来回,我也不说这事。”这是宋代学者陈密的一首诗。“雨露遍地,沧海桑田,波澜不惊”,这是元代诗人张謇的诗句。“扶弱济贫,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这是明朝开国皇帝永乐皇帝题写的诗。历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都非常重视妈祖的教育功能和“民族认同”信仰的作用,希望促进国家繁荣、民族团结、民生富足。妈祖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40),荷兰殖民者企图占领澎湖,中国海军将领沈有容在妈祖的保护下,率领船队从厦门出发,将殖民者赶出澎湖水域。至今,在澎湖妈祖庙还有一块“沈有容命红发归魏马郎”的石碑。再如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中国撰写的《使琉球杂记》,详细记载了在妈祖加持下,该船被封为“空中飞人”,经钓鱼岛、黄薇岛、赤屿岛,迅速进入琉球王国米山、马池山海域,令迎接他的医生郑永安大吃一惊,仿佛“突然进入其境内”。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原始资料,澄清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郑和的碑文《天妃凌影志》详细记录了七下西洋的过程,起到了纠正和补充史书错误和不足的作用。可以证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与台湾省相连的中国领土。
在海上交通贸易和沿海港口开发的历史中,它与妈祖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东北到华南,中国许多著名港口城市的发展史几乎都与妈祖庙息息相关。“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这句谚语是对天津港起源的形象解释。在宋代,华亭(即上海)、杭、泉、州四大城市都是与妈祖庙合建的。营口、烟台、青岛和连云港都以妈祖庙的建设为标志,把荒凉的渔村变成了繁荣的港口城市。香港北佛寺摩崖石刻和九龙彭浦王村林氏族谱中自南宋传入的妈祖信仰记载,是香港最早的历史文献。澳门的葡文名字是澳门,是粤语中“马哥”的音译。台湾省同胞把早期精神分裂的妈祖称为“开台的妈祖”,充分说明妈祖渡台与包道的发展直接相关。
在科学技术史上,妈祖庙也有着独特的地位。在古代,有航海的习俗。当一艘新船下水起航时,需要制作一个模型供奉在妈祖庙,这样妈祖就会时刻关心船的安全,许多妈祖庙留下了大量的古代船模。山东长岛庙岛妈祖庙现存古船模型350余件,其中包括民族英雄邓世昌供奉的“威远”号模型,成为研究中国古代造船史的重要资料。妈祖庙有一批古建筑,如福建泉州天后宫、山东景德镇、江西澄海、广东镇远、贵州镇远、宁波庆安会馆等,从寺庙结构造型到各种雕刻构件,都是极其珍贵的古建筑艺术作品。此外,妈祖庙还保存了一些特殊的科技文物。如莆田涵江天后宫有一幅明代星图,是利用星图研究中国古代定向航海的不可多得的资料。天津天后宫存放的消防“水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机械消防设备之一。
妈祖文化的形成本身也给人类留下了可观的精神财富。目前仅直接记录妈祖信仰的历史文献,最保守的估计也有一百多万字,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诸多领域的话题。内容相当丰富,史料价值很高。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柯昭等先后发表了多篇关于先人后天的论文,在学术界引起了反响。台湾学者李宪章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过20年的研究,终于撰写了《妈祖信仰研究》,成为我国第一部高度学术化的妈祖研究专著。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省、澳门、厦门等地掀起研究热潮,多次举办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出版了《海内外学者研究妈祖》、《妈祖研究论文集》、《妈祖研究资料汇编》、《妈祖文献资料汇编》、《妈祖信仰与祠堂》、《梅州妈祖》等学术专著10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