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的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状态。戴望舒因为参加过进步活动,不得不留在松江的朋友家,在孤独中咀嚼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和痛苦,内心充满失落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这首诗是他心境的表达,交织着失望与希望、幻灭与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感觉在当时是普遍的。
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本名潮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中国现代主义的代表诗人之一。因诗《雨巷》,曾被称为“雨巷诗人”。著有诗集《我的记忆》《王叔草》《王叔诗》《灾难的岁月》等。
扩展数据
戴望舒的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充满了婉约优美的诗风,但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流派的影响,他早期的诗歌普遍表现出一种孤独、忧郁和压抑。
这首诗既真实又空洞,朦胧又恍惚。“我”似乎充满了心事和无限的忧虑,但又不想说清楚或者说不出口。“我”似乎在期待着什么,追求着什么,但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却显得那么遥远和渺茫。
“她”出现了,也许是幻觉,也可能是真的,但“她”出现得那么快,又逝去得那么快,一闪而过,又消失在眼前,“像梦一样悲伤迷茫”。“我”只觉得对不起自己,觉得对不起自己。
诗中的“姑娘”可以认为是一个真正的参照物,一个美丽、高贵、忧郁的姑娘,是诗人期待已久的。但这个“姑娘”也可以看作是诗人心中一种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在生活苦闷时对未来的黯淡憧憬。
百度百科-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