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语言的力量
在《文字的力量》一书中,普克纳以下面这句话开头:“有时候,我会想象一个没有文字的世界”。
这个想象很有意思。我们知道,自从互联网出现以来,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音频和视频进行交流,尤其是现在,5G时代即将到来。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文字会消失吗?
我觉得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2004年,一位名叫菲利普?梅尔,他公开预言:“到65438年6月+2044年10月,最后一个读者会把最后一份报纸看完后扔进垃圾桶。”
他的意思是,把文字印在纸上传播的印刷术文明死亡,退出历史舞台。当时大家都觉得他在胡说八道,说40年后报纸杂志书籍都没了?这怎么可能呢?!
从2004年到今天,刚过了16年。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现在再说起这个话题,我估计有一半人认为迈耶教授的预测不是太激进,而是太保守。报纸、杂志、书籍,这些纸质信息已经被彻底淘汰,甚至不用等20多年,最多再过10年就差不多了。
让我们观察我们的孩子。他们都通过手机屏幕接收和发送信息。我们很难想象,他们结婚娶媳妇后,会在晚上吃完饭倒在沙发上,点上一支烟,泡上一杯茶,拿起一份《北京晚报》或者一份《故事会》。
电子书会取代纸质书吗?
当然,你会说,我相信报纸杂志消失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纸媒消失了。不是还有书吗?那我们先说第一个问题:电子书会完全取代纸质书吗?
在我看来,电子书完全取代纸质书只是时间问题。这是毫无疑问的。15年前,很多人想不通报纸为什么会消失。原因其实很简单。总而言之,有三件事:
第一,从读者的角度来说,报纸上的信息是收费的,而网络上的新闻是免费的。网络的逻辑是用新闻信息获取眼球,眼球看广告,然后广告主付费。整个格局就是羊毛出在狗身上;
第二,从广告主的角度来看,报纸上的广告与新闻内容没有相关性,效果不确定。美国百货商店之父约翰·沃纳梅克有一句名言:“我知道我一半的广告费用都浪费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这句俏皮话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指出了报纸广告的痛点——效果无法量化。网站上的广告完全不同。网站可以通过点击向广告主收费,即广告被点击后才收钱。现在越来越普遍的是,顾客真的掏钱买什么东西就给我付钱。这比当年报纸上的广告好多了;
第三,从发行渠道来说,报纸总是要组建一个庞大的团队,每天早上把报纸送到订户家里。一份报纸总卖八毛钱,雇人送到每家每户太贵了。结果报纸出版商没赚到钱,钱都到了送报人手里。但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在网上发布信息,节省了巨额的渠道费用。
有了这三条规则,纸质报纸和杂志就会消亡。原因就是这么简单。那么电子书和纸质书相比如何呢?道理是一样的。与纸质书相比,电子书有三大优势:
第一,便宜——kindle上卖的电子书只有纸质书的一半价格,有时候甚至更便宜。我现在逛书店,看到好书总会偷偷拿出kindle看看有没有电子版。虽然有点不厚道,但是如果kindle上有,我觉得买纸质书有点不好意思。
二是提取和查阅特别方便。复制粘贴即可。纸质书怎么会这么方便?看到重点内容,只能过马路。过了马路,第二天就忘了。以后在纸质书上找这个内容就很麻烦了。但是在电子书里搜索很方便;
第三,通道费很便宜。对于单价较低的报纸、杂志、书籍来说,如何把东西便宜地送到客户手中是最重要的问题。纸质书降低不了这个成本,因为它需要书店。现在书店不开咖啡店就活不下去了。你觉得纸质书还能撑多久?
有人说我看不了电子书。我只能看纸质书。我喜欢它的重量和左右翻页的沙沙声。我一开始也是这样,用了很长时间才习惯kindle。这种只能看纸质书和电子书的现象被称为“化身”,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但我以个人经验劝你:咬紧牙关,转向kindle,扔掉纸质书。过程中有一点点痛苦,但过了这道坎,肯定会终身受益。
那你得说出来。好吧,这取决于你。我同意报纸杂志已死,过段时间电子书会完全取代纸质书。但是你说的是印刷消失了,文字还在!
文本进入网络后,
先说第二个问题:文字搬到网上后会怎么样。
十几年前,人们普遍认为门户新闻网站会取代报纸。但是当门户真的取代了报纸,新闻门户本身就死了。我们前面介绍过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体即信息”。即使把一个旧的内容搬到一个新的载体上,内容本身也必然是不稳定的。旧酒不能装在新瓶子里。载体变了,内容肯定会变。
先以书籍为例。
麦克卢汉讲了一个“后视镜原理”,意思是我们必须“回头看”旧媒体的弊端,才能明白新媒体的好处。比如手机有了短信功能后,你只有回头看看才能明白传呼机的弊端。
同样,我们也需要站在互联网这里,回去看书,才能明白书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有什么问题?它是一种整理书籍等信息的方式,与互联网完全不兼容。
一本书放到网上后,会有三个变化。
第一,内容结构发生了变化。
我们想象一下,一个学政治学的研究生。他的毕业论文题为“道德概念的起源”。所以他写论文,首先要做的就是找资料,看看古今中外的大牛们对“道德”这个话题说了些什么。
如果这个研究生放在一边,只能找卢梭、叔本华、休谟的书一页一页的读,寻找与“道德”相关的东西。但是这些书都搬到网上后,研究生就轻松了。他不用每一页都看,而是用“道德”作为主题词在书中搜索。因此提高了效率。
效率提高了,这是好事吗?也不全是好事。
我们可以把互联网想象成一个吃书的人,一本书一本书的吃。因为这个怪物有搜索的能力,它必然会对书中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排列。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整理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代价是,书籍最大的价值——知识的结构——被彻底破坏了。
也就是说,这个在网上看书的研究生,和以前一页一页看纸质书的研究生相比,他知道很多以前的哲学家对道德的说法,但是他不知道他们论证的过程。他的逻辑推理能力比以前看纸质书的前辈低很多。这是第一个变化。
第二,内容的稳定性也丧失了。
印刷机时代,内容很稳定。而把纸质书变成电子书放到网上,在传播过程中失去了稳定性,作者和读者的身份界定变得越来越模糊。
我们去网易,主要看评论,不看新闻。读者参与文本创作,甚至篡夺主持人的角色,是印刷术时代没有的现象;我们在网上看电子书的时候,也会看到别人对这本书的评论和笔记。有时候,别人的评论和笔记甚至比主要内容更能激励你。
现在年轻人用手机看电视剧,不用看电视,因为可以看弹幕,发弹幕。这些都是读者参与的好例子。那么一旦读者介入,文本的稳定性就会丧失。
第三,内容的风格也发生了变化。
你为什么订阅我的节目?只是自己看书很难,所以给你讲一本书我就觉得轻松了!我们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主要依靠眼睛和耳朵获取信息。加拿大著名经济学和传播学学者哈罗德·基尼斯认为,人类感知世界时,只有听觉和视觉平衡才会感到舒适。
所以说到平衡,就是一半用来听,一半用来看。但是你用眼睛看的那一半时间,是文字吗?我觉得不是真的文字。你在看图像。对吗?
所以,如果我们相信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是对的,那么无论是新闻搬到网上,还是书籍搬到网上,原有的内容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结构变了,稳定性丧失了,风格变了。
印刷术500年的文明成果迟早会被无数的顾恒全部转换成音像。到了那一天,文字将变得可有可无。
互联网之后,文字在信息中的权重已经越来越低。没有人能扭转这一趋势。
文字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也不会永远存在。总有一天,文字会消失。或者说,就像书法一样,认识几个字只是无关紧要的爱好。
好了,这期的内容是我认为互联网最终会导致文字的消失。这只是我个人对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猜测。普克纳的《文字的力量》可没这么说。
但通读全书,普克纳肯定会认同麦克卢汉的观点,即以文字为媒介的使用深刻地影响甚至再造了我们人类这个物种。我们的思维变得太复杂了,被自己的想法异化了。我们是自然界最聪明的物种,同时也是最会自找麻烦的物种。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请原谅我对这本书的介绍,但我离它有点远。更多的是我个人的感受,是书评,不是书籍介绍。之所以采用这个角度,是因为我想以这本书为例,来回顾一下我们早前从波兹曼那里学到的理论。
从这个角度说实话,我有点对不起普克纳的书,因为我是把它当参考书看的。所以我强烈建议你自己看。事实上,这是一本很棒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