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与融合中奋进——理想与现实的800字论辩
[关键词]七年回顾绩效战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于2001颁布实施,至今已有七年。小学六年实验已经完成,初中二次实验也已经结束。按照普通教育改革的工作程序,是时候总结过去,规划未来了。
这七年,是重建语文教育理念的七年,是注重理念探讨并深化到实践层面的七年,是反思语文课程改革哲学基础的七年,是积极探索如何构建语文教育和谐发展格局的七年。
一、七年语文课改:亮点多多,实现历史性跨越。
新一轮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和颁布,是语文教育新理念的高度集中展示,体现了新世纪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与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和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相比,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教学、学习、教材、教师和学生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七年的语文课程改革特色鲜明,亮点颇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课程标准追求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价值观,体现了面向21世纪的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现了当代教育“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时代精神。
2.《语文课程标准》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倾向,处处表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对学生的关怀,把人从技术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解放了学生和教师,让师生按照人类发展规律和语文教育规律来教和学语文。"
3.语文课程标准继承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优秀的东西,挖掘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吸收了当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做到了在继承中发展,在挖掘中创新,在吸收中融合。
4.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第一个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凸显了“语文素养”的价值追求。语文素养作为语文学习的终极方向,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这次语文课程改革的声势和影响是前所未有的。“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现代语文教育发展了近百年,却长期被诟病高消耗、低效率的背景下展开的。它的目标是针对语文课程基本范式的全面改革。对于这样一个全局性、范式层面的改革,理性的高强度干预是改革成功的基本保证。”
6.这次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国家采取先在少数地区试点,再逐步推开的方法,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保证语文课程改革健康稳步地进行。经过七年的实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学校和社会得到了广泛传播和积极实践。
语文课改两七年:成效显著,语文教育发生巨大变化。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在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七年来,课程理念和课堂实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文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对语文新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给予了肯定。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实践了七年,一线教师普遍感到“语文教育焕然一新:新教材层出不穷,新理念深入人心,新的学习方法得以实施”;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教学方法生动活泼,评价机制灵活多变;语文教学拓宽了:教学目标拓宽了,教学渠道拓宽了。“在谈到语文课程改革的成就时,语文教育专家认为,至少在四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语文教学从‘真理模式’取向转变为‘言语实践’取向;全面引入现代阅读、写作和言语交际理念;确立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习方式强调熏陶、感染、体验、感悟等。七年的历程值得回顾,七年的成绩值得肯定。
七年来,伴随着课程改革成长起来的广大教师、教学研究者经历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育观念,增强了课程意识。他们用生动的课程范式诠释新课程理念,演绎新课程文化,营造课程改革氛围,活跃教研气氛,受到教师的欢迎。
七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现代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儿童“六大解放”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得到初步落实。学生在学习中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可以在自主活动中得到释放。
七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执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教师的教学策略经历了从强调知识传递到强调学生发展,从强调教师的“教”到强调学生的“学”,从强调结果到强调过程的转变。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已经走向语文学习的前台。
七年来,语文课程标准催生了十余套国家标准语文教材。新课标实施以来,我国语文教材的整体格局和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语文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吸引了众多关心和热爱语文教育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参与其中,为教材建设建言献策。
七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研究者围绕科学发展观如何融入语文教学展开了积极的讨论。本文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对语文教学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究和分析,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加以阐释,寻找改革的途径,初步构建了一个和谐的框架。
七年来,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教研工作者积极探索新的语文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改中创新教育的要求。单一的课堂教学开始“分裂”,演绎出生动的教学模式,如“学习教学模式”、“活动教学模式”、“非预设模式”、“生成模式”、“非指示模式”。
七年来,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培养了一大批前沿教学界人士,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教学流派:的诗性语言、的情感语言、刘的心声语言、的感悟语言、的享受语文、陈健贤的标准语言、季春芽的语文之恋。他们凭着语文教育的智慧,大胆进行语文教学实验,探索出一套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具有个性特征的开拓性理念和创新性设计,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七年来,随着语文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教育理念在各种精神教育、课程理念、教学智慧的碰撞融合中不断建构。有钱理群的“以人民为中心”的语文教育观、王辅仁的“大语文论”、“小语种文论”、童庆冰的“语文教学认识论与本体论”、潘新和的“语文教育:走向表达与存在”、韩军的“重建与反思:新语文教育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揭示了语文教育观的多层建构。这些来自实践的成功经验具有学术价值,融入并升华为理论将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七年来,语文教育领域各种问题的争鸣,为民主参与语文课程建设提供了平台,不断推动语文学科向开放、科学的方向发展。当语文教学改革进入新阶段,毫无疑问,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需要重新审视,思想碰撞、观点碰撞在所难免,学术争鸣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新风景。许多中文专业报刊相继刊登“争鸣”专栏,引起广泛关注和参与。
七年课改历程实现了新的时代飞跃。语文课程改革的成就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的先进理念,也体现了教师的实践智慧。
三七年的语文课改:举步维艰,面临一系列两难挑战。
在总结七年来语文课程改革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语文课程改革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七年是语文课程改革发展困难更大、矛盾更多、瓶颈更突出的时期。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思想,很多语文老师不知所措。由于课程改革中认识和实践的片面性和绝对性,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近年来,频繁出现在语文报刊上的,反映了语文教学中对《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的种种误解。谈得比较多的十种倾向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虚假自主、无效合作、孤立文本、随意探索、曲解对话、讨论泛化、滥用媒体、追求前卫、盲目综合、弱化基础等等。语文教育专家杨再穗用五个字概括了“课改”过程中的问题:“虚、吵、杂、破、偏”。
语文教育工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审视和分析语文课程改革中的各种倾向。有评论从更深层次揭示了语文教育改革的几个倾向:“泛语文化、反文本化、非中心化扩张、无效讨论化、教师无为化、多媒体化”。有评论指出,新课标实施中存在许多虚伪、虚幻的现象。最突出的现象是“非中文”充斥课堂,中文逐渐模糊虚幻。表现为:信息技术导致的“非汉语”现象;学科整合阴影下的“非中国化”现象:“讨好”学生和“观众”的“非语文”现象有评论者总结了新课标语境下强势话语对“真理”的掩盖的三个方面:泛人文强势话语下的工具性掩盖;泛多元化评价话语下的常识遮蔽:泛合作强势话语下的前提覆盖有论者提出,课改中的语文教学出现了以下新问题:课堂上“说”和“读”的“恶趣味”;合作学习的“变形”;探究学习的“刚性”;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变量”。也有评论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看似与新课程脱节”的现象,导致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出现了新的分化。过于强调“合作探究”,忽视实际效果;过于注重“学科融合”,失去“中国精髓”;过于强调“主导地位”,弱化“主导作用”;过于推崇“欣赏评价”,缺乏“真情实感”。
专家学者、教研人员、一线教师探讨了七年来语文课改中出现这样那样问题的原因,以及影响课改的不良因素有哪些。总结起来有几个原因: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有很多差距;实施者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缺乏辩证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是发展的,不完善的。对“语文素养”内涵的过度演绎,使语文教学承担了不该承担的重任;社会上的虚假浮躁之风影响了语文教学领域;评价不当成为课程改革的瓶颈;强化横向参照,弱化纵向继承;语文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知识难以满足课改要求。
语文课改的问题本质是什么?李海林写道“语文课程改革的问题不是方向性的,但语文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从整个语文课程改革和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来看,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问题主要是‘本体论’层面的问题,即‘课程内容’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时间的磨合,正如李海林所说:“语文课程改革的大局是‘软着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错误的想法、方案和技术操作上的错误不断被暴露和纠正。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语文课程改革的揭示、质疑和反思,是语文课程改革向前推进的必要条件。”
语文课改四七年:任重道远,课改信念不可动摇。
经过七年的语文课程改革,我们有了坚实的进步基础,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面向未来,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会遇到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语文课程改革的下一步是什么”受到了语文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语文教育专家、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紧紧围绕这个统领全局的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们应该坚定语文课程必须改变的信念。七年的语文课程改革是艰难的,每向前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却无法动摇“语文课程必须改变”的信念,正如赵宗岐教授所言:“目前,语文教育的转型还处于初级阶段,转型之路是漫长的,也许充满曲折和风险,因为语文教育的问题是复杂的,我们原有的教育基础是非常薄弱的。在这个过渡期,问题可能会层出不穷。但社会和中国教育的转型是必然趋势,所以顺势改革的决心不能动摇。”
有评论指出,当前中国课程改革正处于非常关键的时期,我们应该尽力排除两种干扰,以坚定我们对课程改革的信念。一是消除课程改革中的抵触情绪、畏难情绪和观望心理的干扰。近年来,特别是2004年以来,语文课程改革遇到困难,语文界滋生了一些否定改革的思想。一些人认为课程改革是错误的,现在存在许多问题,一些极端分子甚至停止改革。目前有一个现象应该引起注意。“即人们在反思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时,自觉不自觉地上升到理论层面,对新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产生怀疑,有的甚至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想回到老路上去。”有评论指出,这种回潮现象越来越严重和普遍,给一线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二是摒弃“矫枉必正”的思维模式的干扰。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对课改新理念理解不深不透,产生了很多困惑和迷茫,无法摆脱“矫枉过正必是矫枉过正”的思维模式。比如我们一强调弘扬人性,就放松了对汉语的管束;一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忘记了教师自身角色的确立和发挥;一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就忽略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一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内容的泛化就出现了。如果这样想,就很难避免中国教育思想的大摇摆。有专家指出,“矫正不是一战就能完成的。”慢慢来。我们要“纠正”很多次,不断地,一次一点,逐渐接近“正”。这样就可以避免大的震荡。"也有论者建议,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应该从长计议。"语文课程改革不应该操之过急,不应该进行颠覆性的革命,不应该把国情抛在后面,不应该丢弃过去的经验和好的传统。"
2.我们应该正确应对一系列“两难”挑战。当前,语文课程改革面临着一系列“两难”挑战。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仅要重视基础工具性,更要给予人文关怀;要让学生自由释放阅读文本的个人体验,尊重文本的具体指向性;既要加强横向借鉴,又要注重纵向继承;既要学习国外的教学理论,又要以“我”为根,以汉字和语言的特点为基础;既要倡导创新精神,又要注重扎实严谨的作风培养;既要强调阅读的发展性,又要注重文本语言的解读;既要重视探究性学习,又要打好语文基础。既要预设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又要注重动态生成;要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注重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既要“教教材”,又要“用教材教”,等等。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这些“困境”处理得好,语文课程改革将顺利发展;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延缓课程改革的进程。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语文课程改革发展大局。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复杂的关系。我们要用系统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它们,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全局。当前乃至未来,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和谐的语文教育格局: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相互渗透;坚持“三维目标”整体推进;坚持“标准”与“多样性”的融合;坚持“主体”与“主导”的互动互补;坚持“实”与“活”的有机结合。追求均衡和谐发展,回归语文教育本质,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4.我们要切实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人是最重要的因素。课程的发展就是教师的发展。提高自身素养,必须夯实理论基础,完善知识结构,增强教育研究能力。
七年语文课程改革任重道远。课程改革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面向未来,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历史起点必然会有新的矛盾和问题,也意味着新的理念和平台。站在这样一个新的起点上展望未来的课程改革征程,我们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应该进一步鼓起勇气,克服艰难险阻。只要勇于实践和探索,就能稳步向成功的目标迈进。
参考资料:
宇易。回眸百年,展望未来[J]。中学语文教学,2003,(1)。
[2]李海林。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非理性倾向[J].中学语文教学,2006,(5)。
[3]胡海舟。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哲学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7,(7)。
[4]李海林。中国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与展望[J].中国建筑,2006,(3)。
[5]杨在穗。呼唤自然语言[N]。中国教育报,2005-12-23。
[6]李海林。中国教育的自我放逐[J]。汉语学习,2005,(4-5)
[7]王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非语言现象盘点[J].成功,2005,(9)。
[8]周·。语文新课程强势话语下的“真实”[J]。中学语文,2004,(9)。
[9]朱雨欣。课改中语文教学的典型问题分析[J].中国教师,2004,(8)。
[10]李碧。走出与新课程理念“外表贴近精神”的距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12)。
[11]朝宗七。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郑浩。语文新课程应在反思中不断推进[J]。中国建筑,2007,(12)。
【13】甘其勋。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现实[J].中国建筑,2006,(8)。
[14]温如敏。对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J].语文学习,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