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和墨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论孔子与墨子教育思想的异同——兼析孔子与墨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作者:刘
摘要:儒家创始人孔丘和墨家创始人翟墨都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和墨家都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孔子和墨子都肯定教育必须为社会政治服务,都认为人性是可变的,环境和教育可以影响和改变人性。孔子提出培养德才兼备的统治阶级。墨家主张培养有益于世界、消除世界之害的学者或圣贤。孔子和墨子在教育内容、教育教学原则、教育对象、对待古代文化经典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关键词:孔子;墨子;教育思想
从公元前770年和王栋迁居洛邑,到公元前221年,秦国与六国合并。前后500年,皇族衰落,诸侯争霸,七国称霸,称为春秋战国。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生产力的大解放带来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化和政治的变革。礼崩乐坏的局面标志着王权的衰落。在这种形势下,文化教育也发生了变化。其主要标志是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孔子和墨子的私学
1.孔子私塾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社会正处于王权衰落、礼乐崩溃的动荡时期。此时统治阶级忙于政治斗争,无暇顾及教育。皇帝失了官职,在四夷读书,文教下移。孔子适应社会的需要,创办了私塾,规模和影响都很大。他实现了从官学到百家争鸣的转变,打破了政教合一的禁锢,使教育独立,开启了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新篇章,推动了历史发展,培养了许多人才,为当时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
2.墨子私塾
墨子是孔子之后开私塾的人,影响很大。墨子研究过儒家的商业,并受到孔子技巧的影响。他认为他的仪式打扰了他,什么也没说。他葬送穷人,挥霍财富,(久而久之)伤身害物,所以用夏征代替周导。他开创了自己的私学,创立了墨家,与儒家思想相对立。墨家独树一帜,重视科技教育,包括光学、几何、物理、木工、防身器械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学者众多,弟子众多,满天下。鲁《春秋》曰:孔子墨家之后,天下尊者多,不可胜数。儒家和墨家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学者。
儒家和墨家都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但两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二、孔子与墨子教育思想的相似之处1。两者都肯定了教育在教育功能上必须为社会和政治服务。
第一,孔子继承了文王、周公的道德文化传统,主张德治,实行德治、仁政。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只靠政令和刑法,治理和礼教更好。孔子认为,政治、道德和教育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手段。在《论语》中,他提出以德治国,希望君主以德治国。倚仗政令刑法,道以政治民,免于刑罚,却不要脸。还不如道德礼让,让人民羞愧,合格。他指出,只有重视道德修养和教育,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孔子认为,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不仅可以提高社会个体的道德品质,而且对治理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氛围,必须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教育。社会成员的个体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氛围的基础,社会道德氛围影响着社会成员的道德观。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孔子认为教育比政令和刑法更重要,更有效。虽然他认为教育和政治密切相关,但并不等同。教育只是通过传播文化,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素质来影响政治。
其次,墨子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他希望通过教育提高人们的觉悟和素质,实现社会的完善,让大家相亲相爱,互惠互利。鉴于当时的社会弊病,他认为人民不能安居乐业是因为人们互不相爱,争权夺利。因此,他提出了兼爱不攻的主张,强烈希望停止战争,让饥饿的人有饭吃,寒冷的人有衣穿,劳动者有休息。他反对奴隶主世袭制,主张贤德尚同,希望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相亲相爱,互惠互利,从而建设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理想社会。
2.教育和环境可以改变人性
在教育与人性的关系上,孔子和墨子都认为人性是可变的,环境和教育可以影响和改变人性。
第一,孔子明确指出性相近,但互相学习却很远。性是指人的先天素质,习惯是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孔子认为人性很接近,后来有很大的差异,主要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人的智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任何接受教育并努力学习的人都一定会成功。所以孔子特别重视教育。他认为,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学习,才能获得所有的知识、能力和美德。但孔子保留了命运结论的残余,把人性分为等级,认为只有上层的智慧和下层的愚笨不变,承认有少数圣人天生有知识,下层的人学不会。
其次,墨子还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他发展了孔子的人性相近,取长补短的思想。他认为,人性就像丝绸,染在天空中是苍白的,染在黄色里是黄色的。人们所处的环境和教育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人性。墨子以染丝为例,说明环境和教育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墨子反对天命论的结论,认为官无常,民不至贱,否定孔子的上智下愚论,强调人性的平等,肯定教育和环境可以改变人性,同时强调人的能动性的发挥,认为人的贫富不是由天性决定的,而是后天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的结果。
三、孔子与墨子教育思想的差异1。教育目的不同。
第一,出于教育的目的,孔子提出培养德才兼备的政治家,即士君子,让士君子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同时,孔子也主张学习是最好的为官之道,学习是最好的为官之道。他把学习和做官联系起来,以学习优秀保证做官,支持任人唯贤,反对当时统治阶级内部任人唯亲的世袭制度,以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
第二,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培养既易变的学者或圣贤,即会利天下、消天下害的人。墨子认为,只有兼修者爱自己,才能爱别人,才能消除混乱、饥饿、食物、寒冷、衣着、劳动和休息等社会弊端,使天下太平。
2.不同的教育内容
第一,在教育内容上,孔子从培养治国人才、保民平安的教育目的出发,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重点,研读《易春秋》等六经。他认为诗歌和音乐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因此他注重将诗歌和音乐作为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教材。他要求学生:要对诗歌感兴趣,要站在仪式中,要快乐。他说:背诗三百首,教之为政,达不到;使它无处不在,而不仅仅是正确的;虽然很多,还xi思想?他认为学习诗歌可以培养学生为人父为王的能力,要求学生按照诗歌的观点立足于世界。他主张,有余力就去学文学,特别强调思想素质和道德教育。总的来说,孔子忽视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轻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重视文学。
其次,墨子为了培养圣贤学者,在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中强调道德教育和无差别的爱,以培养圣贤学者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仰。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注重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技能、辩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帮助学生获得各自领域的实用技能;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具有说服他人和贯彻自己政治主张的能力。总的来说,墨子的教育内容突破了六艺的范畴,有自己的特色。
3.对线的不同看法
第一,孔子强调的是道德实践,以礼、仁为核心,以孝为基础。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主张内求,不求外求,主张培养一个具有礼、仁、孝品质的君子。他认为,一般知识的学习也应贯穿道德教育,以知识学习促进道德修养。渊博的知识可以避免道德偏差,学而不做,停留在口头等于不学。他非常重视道德实践,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贯彻礼与仁,主张知行合一。他非常重视伦理道德的培养,非常重视内在动力的问题。在道德修养方面,强调欲望服从理性,以行为动机作为衡量道德行为的标准。提出自我否定的道德标准,自我否定要求从自我出发,具有高度的主观能动性。仁是主观意识,德是人内心的思想感情,通过行动体现出来。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道德实践,而实践是道德的基础。孔子所说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在《论语》中,有很多强调实践的言论。孔子建议君子耻于言而不耻于行;君子动口不动手;他要听其言,观其行;要达到“我要仁,我要慈悲”的理想道德境界,就必须言行一致,将内在的道德品质与外在的表现完美结合,品质优于文学,而文学的品质就是历史。温柔,然后是绅士。素质是指内在的道德品质,文学是指外在的礼仪。孔子认为只有内在的良好品质而没有相应的外在表现,很容易变得粗鲁;只有外在的表现而没有内在的道德品质,将是徒劳的。只有把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道德实践统一起来,才能成为一个温文尔雅的君子。孔子以此来协调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维护尊卑的封建统治。
第二,墨子强调线内容更广。在道德教育中倡导无差别的爱,以博爱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消灭以不攻为欺的非正义运动;尚贤打破世袭特权,实现圣人政治;停止通过省钱来浪费人和钱;鼓励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强不息。通过天地制约统治者的行为,使其对人民有同情心。生产、科技和军事的目的是帮助兼职学者获得各种实用技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论证能力,促进他们自己的政治主张。墨家培养的兼职学者不仅接受了系统的爱而不攻的道德教育,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还具备了将科学技能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墨子主张把动机和效果的统一作为判断行为的标准。他认为,一个完整的道德行为应该同时具备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行为之前,有动机、欲望等因素;行为出现后,应该有实际效果。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可见,墨家非常重视思想与实践的结合,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不仅对内呼吁,而且对外呼吁。墨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兼职学者,而这些兼职学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4.教育和教学的原则是不同的。
第一,关于教育教学的原则,孔子采取的是敲就等,不敲就不敲的被动态度。在传授学生知识上,他采取了不生气、不生气、不放弃、不举一反三的被动方法,让自己不再等待。
其次,墨子采取了与孔子完全不同的教育教学原则。墨子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弊为己任。他想通过社会教育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并不认同儒家的等人的教育原则。因此,墨子采取了积极有力的态度。他主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劝学生传道授业,敲则鸣,不敲则鸣,问则答,不问则说。
5.不同的教育目标
第一,就教育对象而言,孔子教人要对所有人开放,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使那些愿意读书但经济上和时间上允许读书的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不分财富、尊严和国籍,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满足了普通人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
其次,墨子进一步拓宽了孔子教育对象的范围。他主张人人都要受教育,以王公贵族和徒步者为他的教育对象,把受教育的群体扩大到下层劳动者。墨子也主动教没来的。他充分发挥逼别人说话的主动性,把别人送上门,以教书为己任,希望通过上面说话下面教书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6.对待文化经典的差异。
第一,在对待古代文化典籍上,孔子注重叙述,强调古代文化知识、政治知识等间接经验,采取保守的信古态度,讲而不做。晚年以严谨的学术精神,编修了《诗》五首,《书》六十五本,《礼》六十五本,《乐》六十五本,《变》六十五本,《春秋》六书。孔子对文化教育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整理和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典籍。
第二,与孔子相比,墨子更注重书写文化经典,即他具有描写和书写的创造精神。他认为:我认为古代的善是描述出来的,今天的善是做出来的,想要善可以得到很多好处。既要继承古代文化中的好东西,又要创造新的好东西,使好东西与日俱增;我们不仅要继承古代文化知识、政治知识等间接经验,而且要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完善、拓展和发展这些间接经验。
四。结论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促进了思想领域前所未有的活跃,私学的兴起和培养士子的盛行,直接推动了各种流派的发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被称为“杰出学派”的儒家和墨家,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两个学派。他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从而成就了学术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儒家和墨家的教育思想包含着许多合理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参考资料:
[1]黄基。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2]王,,等.中国教育简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孙培清。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刘启。翻译评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5]毛著,沈著。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6]刘·。从五四书六书看儒家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思想[J]。河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