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拍用哪边?
ITTF技术手册规定胶皮厚度不能超过4.0mm,胶皮颜色只能是红色和黑色。它还规定,如果球拍橡胶套的一面是红色的,另一面必须是黑色的。
被调查者:adq-三级助理5-1 22:19
这是ITTF规定的。
响应者:ggffy-见习魔术师二级5-3 11:10。
ITTF技术手册规定胶皮厚度不能超过4.0mm,胶皮颜色只能是红色和黑色。它还规定,如果球拍橡胶套的一面是红色的,另一面必须是黑色的。
被申请人:上海卫玠-秀才二级5-3 11:15。
随着20世纪50年代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很多人认为这项运动的格局已经固定,不会有大的变化。然而,在接下来的40年里,球员们偶然发现了四宝——海绵、长胶、防弧胶、速胶,让乒乓球变得“面目全非”,也迫使ITTF多次修改篇章,进行改革。所以我个人认为这是现代乒乓球史上的“四大发明”。在这里,我给大家讲四个作者收集的小故事。当然,其中也有一些笑话,信不信由你。
都是机会
1951 3月,18世乒赛在维也纳音乐厅举行。激战中,只听到法国著名的卢梭抱怨:“球没听到声音就过去了。”匈牙利主力约瑟夫·高建(他妹妹十年后在京与邱中辉打了500回合)怒喊:“这鬼打应该被禁!”他们的对手是名不见经传的奥地利大学生瓦尔德马尔·弗里奇(Waldemar Foric)。凭借着一把人们从未见过的海绵球拍,弗里奇屡屡为奥地利队立下汗马功劳:对阵匈亚利、圣斯多和高建;对阵法国,我击败了哈根·诺尔等人,拿到了三分...单打16的时候,和南斯拉夫顶级选手哈兰戈佐缠斗了几场。把对手打倒后,教练对他说:“我左眼满是幸福的泪水,右眼却满是悲伤。”原来他的教练是哈兰戈佐的大哥。然而,当16进入8: 00时,被骗过一次的西托没有再给他机会。当时谁也没想到,这场比赛不仅是Foric第一次亮相世乒赛,也是他最后一次参加世界大赛。许多年以后,有人问他这件事,福里奇先生说“一切机会”。
原来傅先生二战时在纳粹军队服役,被苏联红军俘虏。他被释放回家后,重新进入了大学。他是体育方面的多面手。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运动上。他擅长乒乓球、足球、手球、田径、游泳和体操。1951年初,他去俱乐部打乒乓球,遇到了一个已经被美军俘虏的战友。他们在同一条船上。看到他没有球拍,这个人给了他一个自己的旧球拍。这个球拍太旧了,橡胶已经脱落了。但战后欧洲物资匮乏,买不到新的橡胶,于是傅老师找了一块旧的黑海绵贴上去,试了一试效果显著。苦练一个多月后,他加入了奥地利国家队。在教练的悉心指导下,他又熟练地练习了四周,才有了上面的一幕。世乒赛后,冰箱变得更加自信,把功课放在一边,专心练球。然而,次年孟买世乒赛前夕,他从广播中得知,奥地利只派了两名官员和两名女选手参赛。Foric一气之下,从此挂上了拍卖,后来拿到了政治学博士学位,成了一家保险公司的董事。
傅老师一年多的乒乓球机会,让乒乓球陷入了混乱。据ITTF前总统奥吉村一郎先生回忆,他在1954年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时,起初在球拍上贴了一个8~10mm厚的海绵(不带胶皮),就像沙发垫一样,后来很难控制,就从8到4换成了3mm厚的海绵,一直用到决赛。一场比赛,前后使用的球拍差别如此之大,固然说明了迪穆拉先生的功力深厚,但只有在当时器材混乱的背景下才有可能成功。欧美人一开始想的是如何禁止这种海绵蝙蝠,但精明的日本人引进了它,展出了黄色的软海绵蝙蝠,在50年代成为乒乓球霸主。关于海绵球棒的争论直到1959年ITTF做出标准化决议才告一段落,现代乒乓球也开了先河。
神惊四座
1961的春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凄凉的一天。我们龙村人就是靠吃山上一种叫“观音土”的乳白色泥巴活下来的。就是在这个时期,有一天,张收到了一张橡胶板,一张不合格的橡胶板,一张表面有特殊锯齿和小孔的橡胶板!如果在其他任何时候,这片垃圾在出厂之前就已经在垃圾堆里了,它也不会到达张的手中。但在特殊时期,一向节俭持家的张是不会想到“抛”字的。就算想扔,也怕被抓到“典型”;就算不怕被抓,也会像邱中辉问摘叶子的人“这个能吃吗”一样,怕闹出“为什么不吃肉粥?”所以他戴上这块橡胶,试了试。结果打起来很别扭,对手特别难受,不愿意跟他练。老张的心亮了:“如果我尽力了,我会先觉得自己不够舒服,这就成了习惯。不就是对方觉得不舒服吗?”
两年后,一出戏剧《张惊四人之神》在布拉格上演。国外很少有高手能在他手里的一场比赛中打出10分!他截的球一拉就出界了;被挡的球一被击中就会下网。既没有掌声,也没有嘘声,观众都张着嘴,真是“呆若木鸡”!这是布拉格的观众,也是捷克的观众!历史上最受关注的乒乓球展发生在1968+50年代初的捷克,号称有5万多人!当然,那只是一场高水平篮球表演前的“开味拼盘”。然而,山姆大叔家现在给乔丹和姚品尝的,却是一个穿着格外清凉衣服的美女,由此可见当年乒乓球在捷克的“美味”。要听音乐会,你必须去奥地利;看乒乓球,你会看到捷克和南斯拉夫。所以“经”字在古代“和尚敲月亮门”中有“叩”的作用。
观众惊呆了,国内的游戏解说员也惊呆了!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他们说张的救是“大海捞月”。此话一出,无马可追。已经说了40年了。这是作者多年来不敢说的问题,因为怕被人嘲笑无知。请大家帮帮忙:这是“大海捞月”吗?怎么我看到的镜头都是“瓮中之鳖”?当然这是题外话。
从此,张被称为“魔术师”。两年后,魔法被破译了。第28届世乒赛八点和四点,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五轮削球,最终被西德选手绍勒淘汰。
梁戈亮第一个因使用长胶而出名,最后周恩来总理出面制止。用的粒子最长的据说是葛心艾,他在第一主力张莉失利的时候救过两次场(第33组和第35单打)。第32届中国队痛失男女团体冠军,碰巧没有橡皮。于是在65438到0977的伯明翰,有记者问“中国是靠球拍赢的吗?”李富荣回答说:“决定胜负的是人,不是事。”。这是自然的。用一根长长的橡胶头发旋转球让克兰帕一连吃了五个,黄亮是唯一一个还在乎的人。但是,我们当时的“五虎上将”中,有三个人是打龙胶的。长长的塑料盖门很难练。被破译后,完全被动。基本上是“一次性”武器,所以中国玩家用的最多。因此,ITTF多次修改规则,限制长胶。乒乓球衰落的原因很多,“秘密武器”一般观众很难理解。笔者认为应该是其中之一。
太阳的贡献
1971在名古屋举行的31世乒赛上,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法国选手让·保罗·韦伯(又译韦伯)大放异彩,击败格尔森、云恩廷等名将,为法国队获得队内第七名立下汗马功劳。他的怪球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韦伯先生还在教球。美国tabletennis.about.com的约翰·施耐得先生找到了韦伯先生俱乐部的网站,上面解释说,有一次韦伯先生把球拍粘好了,忘了放在窗台上,晚上打球才想起来。一看胶皮烧焦了,再粘就来不及了,只好拿着这个球拍上阵。没想到效果奇佳,于是他作为法国队的“秘密武器”去了31世乒赛,防弧胶从此诞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外著名的使用防弧胶皮的球员有匈牙利的博尔泽,美国队的斯米尔兄弟和博根兄弟,英国古怪球员希尔顿。虽然都是小有成就,但并没有造成特别大的影响。而是蔡振华把防弧胶皮用到了极致。凭借清晰的思路和灵活的手腕,他将梁戈亮的跺脚发球和希尔顿的假弧线结合在一起,并加上了“快”字。他拉的弧圈球来不及让对手看清楚,只能猜测真假。如果他错了,他就会犯错。比如你把不转球当强力上旋球挡,你就下网了。所以接他的发球一定要比接别人的发球更快更主动,尽量避免被他接住,落入他发球的陷阱。想知道蔡振华的发球有多好?我举个例子:1981,第36届世乒赛男团决赛第6场,蔡振华vs格尔吉利。各赢一局后,第三局15打平。这时候大比分是中国3-2领先。如果蔡振华赢了这一盘,比分就是4-2。在第七盘,谢赛克将全力迎战习惯顺风比赛的克兰帕。相反,如果比分是3: 3,不仅谢赛克难以出战,连输两盘的施智豪对格尔盖利也将处于劣势。最终蔡振华还得打不吃发球的Jonyer。很难说会赢还是会输。在这决胜的紧要关头,蔡晓拿出了自己的发球技术,连续五次喂给了盖格丽!可以说这五个发球决定了整场比赛的胜负。
第36届世乒赛后,各派各派加紧了对蔡丘的研究。论文很多,但是没有有效的方法。真假弧圈球和长胶不一样,属于主动进攻,速度快很多,来不及判断。不仅外人破不了,就连一起修炼多年的兄弟也不好对付。据说当时他的同门弟子通过内功比拼,赢的比较多。因此,在1983东京第37届世乒赛后,ITTF做出决议,乒乓球拍两面的颜色必须有足够大的对比度,然后将“足够大的对比度”改为红色和黑色。65438-0985的第38届世乒赛,蔡振华只参加了双打,和曹燕华一起拿到了混双冠军。后来蔡振华、、曹燕华、齐宝祥、倪等一大批23、24岁的世界冠军退役,在中国掀起了乒乓球大戏“狼性”。
对于防弧橡胶,笔者一度有一种神秘感。最近看了两种篮球。一种表面摸起来像细砂,海绵的弹性和反胶差不多,拉出来的球旋转极弱;另一种反光面,弹性差的海绵,用来挡球时自然会减少力度,有点类似于老橡胶。据说苏联的萨尔霍扬在第32届世乒赛上淘汰许绍发时用的就是旧橡皮(前)。无论什么样的弧护,如果双面使用,很可能都打不到球,所以关于波仔仔用双面弧护刀击败云恩庭的故事,很可能是误传。
浪子回头的发现
快胶对现代乒乓球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在我们乒乓之家(ttball.net),有网友说“没有胶水我不会打”,也有人在美国乒乓网站上说“胶水帮我至少打50分”。那么快速胶水的秘密是什么,又是怎么来的呢?
一般认为,快速胶水的秘密在于其挥发性气体充满海绵的孔隙,使海绵体积膨胀,弹性增加,而控制程度变化不大。这个原理需要更详细的研究来证实。我想在这里谈谈我自己对它起源的理解。
第一次听说胶水的作用是在1975的暑假。武汉市江汉区体校的两个乒乓球班来我们这里“开学校”,但他们对毛主席“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指示“不服从”——他们住在我们学校,拒绝和我们一起训练,说怕我们“把孩子带坏”。我们学校乒乓球队的其他人都是“经不起一个壳的木帆船”,所以我觉得他们怕我,特别骄傲,经常挑衅别人。最后,我惹了一个无所畏惧的孩子,趁他们老师不在,打了我九次。虽然有两次20平,但我一场都没赢过。
打完球,我们去了农科所的试验田,拔了一些新灌浆的“吨半”的稻穗,在坏学生抽烟的校墙外烧了。这个亩产3000斤的优良品种,被我们吃了几次,变成了2990,所以后来没有推广。吃完小米,他帮我分析了输的原因:基本功差,持续进攻能力弱是主要因素,还有一个次要因素:“拍子太差。”
“你的是双喜临门,我的是双喜临门,那又怎么样?”
“我的双喜是职业。你不知道,橡胶新糊的时候,很容易打架。不信你试试哈兹。”
我看了一下。他的球拍更重、更黑、更厚。底板有七个夹子,我的有五个夹子,但是橡胶是一样的。
“那我试试哈齐。如果真的好,请帮我在武汉买一个。”
“不是,我们老师从省里弄来的。”
听到这里,我赶紧把球拍还给他,生怕丢不起。但是“新橡胶好打”这几个字,就跟新大米一样好吃,让我一辈子都记得。每当有人告诉我,快速胶水是欧洲人的发明,我都会说“废话。”那是我们家乡的火药。我小时候就知道了。“但是,当我看到蔡振华处罚马戈文粘橡胶的报道时,我又充满了怀疑。”是不是和打直道对面一样,什么小宝宝都知道,国家队却不知道?"
当克兰帕先生去年访问ITTF网站时,这个谜团终于解开了。老柯说,他小的时候喜欢听玩新橡胶的“砰砰”声。和弟弟玩的时候,他每次都把橡皮再粘一遍。有一次回来,坚持不下去,输得很惨。因此,他成为职业高尔夫球手后,与设备供应商合作,成功开发出了快速胶水。
新贴的胶皮容易被打,这个事实不难发现,中外宝宝都知道。但是中国小娃涂胶的目的是为了修补球拍,或者换一个新的胶皮。对于完好的东西,就怕“破”。所以,每一轮比赛前,“好”的球拍要先“坏”,然后“好”的“害群之马”行为,只有在外国人中被认为“坏”的克兰帕才能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