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主招生最好避开论文市场的浑水?

因为不可否认,相当一部分学者和学生发表论文是靠自己的本事,而不是靠花钱买页,但毕竟在各级各类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可谓“汗流浃背”,但绝大多数论文的质量,无论是编辑还是作者,还是以发表论文为必要条件的单位或机构,都是众所周知的。

具体内容:

3月,全国各地高校陆续发布自主招生简章。在发表论文的“大军”中,最近突然出现了一群“新兵”——高三考生。记者调查发现,在90所自主招生试点高校中,有近半数高校将“在期刊上发表文章或论文”列为自主招生报名资格之一。论文交易市场对自主招生人群“虎视眈眈”,一些高中生不惜花上千元购买省级刊物的版面,甚至雇人代笔。这种自主招生的“敲门砖”,成为了奇特的论文交易产业链中的一环。(3月25日《北京青年报》)

高中生中无疑是有专家的,但对于这个年龄段来说,某一方面的研究能真正达到发表论文水平的大概是凤毛麟角。所以从自主招生大学的角度来说,把论文作为录取与否的参考项目是合理的。但在很多学士、硕士、博士都在花钱发表论文的大环境下,高中生“发表”的论文有多少出自自己之手,又有多少真正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真的不好说。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样一个荒诞的场景,那就是一个自主招生大学审核申请人材料的老师,他的文章和被审核人发表在同一份期刊上——巧合的概率可能不高,但谁能完全否定这种可能性呢?更可笑的是,有些人可以通过论文造假上名牌大学——只要多花点钱,他们的论文就会发表在更“权威”的期刊上。

当然,这样荒谬的事情是不能允许发生和存在的。

暂时的解决办法是一票否决论文造假,即只要发现有人论文造假,立即取消其参加自主招生的资格。如果你正念,你就不会冒险,你就不会再犯错误。毕竟,一旦一个不诚实的人从他的不诚实中受益,他就会继续这种不诚实,我担心他将来会继续造假。但一票否决的前提是有效识别造假。如何识别造假,又不误伤有真才实学的人,也考验着自主招生大学的智慧。

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国家有关部门规范整顿学术期刊,严肃学术研究。让论文作者拼实力,拼创新,拼学术研究能力,而不是拼金钱,拼关系。一个真正的学者,一生可能只发表一两篇论文,但有一两篇就足以确立他在学术界的地位;无论一生发表多少论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最后除了自欺欺人,也不会有多大成就。所以,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改变目前只讨论论文的倾向——正是对论文的捧若神明和学术期刊的道德沦丧,导致了今天论文神圣性的沉沦,导致了人们对论文的又爱又恨。

好的措施,在好的环境下,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让环境变得更好;好的措施,在不好的环境下,可能会起到负面作用,让环境变得更糟。在学术期刊还处于混乱状态的当下,无异于给自主招生添乱,雪上加霜。除了吸引更多人展示自己不诚实的一面,除了增加一些学术期刊的收入,不会有其他任何作用。我们暂时不要卷入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