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论文

一、我国防灾减灾技术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目前,中国已建立了较为完整、覆盖面较广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病虫害等地面监测观测网络,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和陆地卫星,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由地面气象观测站、空间站、各种天气雷达和气象卫星组成的先进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数据接收处理系统、现代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我国已形成分工合理、有机结合、分步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处理、分析和预报体系。为了监测河流洪水,国家建立了由大量水文站、水位站和雨量站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河流洪水易发区预警水域遥感数据库,并在“八五”期间将遥感技术应用于洪水监测。防洪抗旱工程技术取得重大进展,部分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此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如农业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建立了400多个地震观测站,并在“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数字地震台组成的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由300多个区域数字地震台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若干个流动数字地震台网和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地震系统,并建立了强震预警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监测预报体系,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为国家抗震设防重点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行了全面的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 几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道、几个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超大型乙烯工程和大型水库已完成抗震加固。 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我们加强了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调查和防治,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土保持防御体系、管理保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把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结合起来,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建立了25个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在7大流域实施了水土保持工程,在1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建设了“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和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太行山绿化工程、荒漠化治理工程等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和“资源二号”卫星,广泛用于资源勘探、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实验。

二、我国防灾减灾技术应用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中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上是单一的灾害导向和部门管理模式,每个灾害相关的管理部门都有自己的体系和自己的方式。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灾害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联动,造成了防灾减灾缺乏全面系统的法律法规、技术体系政策和整体科技发展规划等诸多弊端;缺乏系统、持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间的协调;缺乏防灾减灾综合应急技术体系;缺乏专门从事救灾的综合救援专家和技术队伍;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防灾减灾科技体系;信息披露和沟通渠道不畅;资源和信息不能* * *享用;科学的决策评估支持体系和资金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直接影响防灾减灾的成效。

2.投入不足,资金渠道单一

我国每年用于防灾减灾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投入十分有限,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的投入不足。主要原因是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靠财政拨款,经费来源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的社会效益远大于近期的经济效益,难以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积极投入,导致防灾减灾科学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此外,科研成果推广缺乏中间环节和适合防灾减灾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转化率低。部分防灾减灾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全国防灾减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