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置:空间叙事的艺术

文@中中中中中中?

电影中的“主题-并置”叙事在之前关于电影叙事结构的文章中有所提及,“主题-并置”只是“并置叙事”的组成部分之一——“情节并置”。现在结合小说和电影的例子,分析作为空间叙事的“并置”叙事。有必要对“并列”做一个相对准确的概念定义,然后再进行分析。

首先,并列的定义

15世纪以前,几个大洲之间基本没有联系(如亚洲、欧洲等。)人们居住的地方。自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以来,达·伽马、麦哲伦等航海家在西班牙、葡萄牙等沿海国家的支持下踏上了他们的征程。自此,数百年的地理大发现逐渐将整个世界连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国再也无法恢复数百年前的自给自足和封闭独立。这种影响不仅直接体现在国家之间,也间接影响到个人,哪怕只是一个普通人。

几百年前,蒋绥云住在袁尚召陵的一个小村庄里。从出生到死亡,他在方圆的活动半径不超过80公里。偶尔去城里买些盐、布之类自己不能生产的生活必需品,生活完全够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如果没有天灾,政府还是会清清白白的,所以即使不踏出这个村子,或者60公里外的一个镇,你也会过上好日子。几百年很快过去了,蒋绥云的孙子,蒋汉元的孙子,已经被人们称为“地球村”。他每时每刻都和别人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人不再是封闭独立的个体,而成为社会人。

于是几百年前,简单的线性生活被打破了。20世纪预示着一个空间时代的到来,江汉园处于一个同时并置的时代。他现在感受到的更有可能是一个点与点相互联系、群与群相互交织的网络,而不太可能是传统意义上的随时间演变的物质。

物质决定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从历时的线性发展到了时间的并列,文艺领域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并置”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弗兰克在1945年提出的。这个概念是他对现代小说使用的一些叙事手法的总结。是指将文本中的各种意象和暗示、符号、联系并置,使它们在文本中获得连续的指涉和前后照应,从而组合成一个整体。并置强调打破叙事的线性时间流,将那些或大或小的意义单元并排放置,使文本的统一性不存在于时间关系中,而存在于空间关系中。

第二,并列的划分

如前所述,“主题-并置”只是“并置叙事”的组成部分之一。和平行叙事一样,并置也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1.场景之间的并列

先举个例子。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农产品展销的场景描写同时在三个层面进行,每个层面的物理位置成为他精神意义的象征。

在最底层,街上有横冲直撞的人,他们与被带到展览会的牲畜混杂在一起;第二关:正在演讲的官员站在略高于马路的讲台上,向正在听的人吹嘘;第三关:鲁道夫和艾玛一边深情地交谈,一边从窗口俯瞰这一切。

这三个场景是同时发生的,但却是分开描述的,也就是说,在这一刻,时间流暂停了。福楼拜同时描写三个场景,表现同一时刻发生的不同行为,取消了叙事的时间顺序,将传统的“历时性”改为“* * *”,表现出一种空间特征。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瞬间并置是场景间并置的主要艺术手段。在这种叙事中,以空间为主要维度的时间叙事取代了以时间为主要维度的历时叙事。

2.情节/故事之间的并列(主题-并列)

场景的并置只是小说中的一小部分,作为小说结构的情节的并置才是并置叙事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主题-并置”。下面结合具体例子来讨论一下“主位-并置”的主要特点和概念定义。

我们来看一个熟悉的例子——格里菲斯的《与不同群体的冲突》。本片由四个不相关的故事组成:1。现代故事,1914美国小镇;2.基督的故事,公元初,取自《圣经》中的三个故事:“把水变成酒”、“惩罚妓女”、“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3.法国故事,16世纪,巴黎,教派间大屠杀;4.巴比伦故事,公元前6世纪,古巴比伦古国被战争摧毁。

这四个无关的故事被一个统一的主题联系在一起。四个故事中的人物都被卷入了一个“不宽容”的漩涡事件中。通过故事的并置,我们可以从世界历史不断发展的角度看到“宽容”这一概念的不断进步。

英国作家米切尔的云图也采用了这种并置手法。这部小说由六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时间跨度从19世纪到未来的“后末日时代”,空间遍布世界各地:1) 1850年前后,催促他从查塔姆群岛乘船回国的美国公证人亚当·尤因(Adam Ewing)在航行中目睹了令人震惊的场景;(日记体)

2)1931年,在比利时西北部的西德海姆,身无分文的英国作曲家罗伯特·弗罗比舍(Robert Frobisher)在音乐大师的带领下经历了许多爱恨情仇;(风格:书信体)

3)1975,美国加州布宜诺斯艾利斯,小报记者路易莎·雷(Louisa Ray)冒着极大风险调查核电站项目中的腐败和雇佣凶杀案;(风格:推理小说)

4)265438+20世纪初,在英国被歹徒追杀的出版商蒂莫西·卡文迪什被软禁,惨不忍睹。(风格:自传体轻喜剧)

5)在《反乌托邦时代的未来》中,内索宋记餐厅的克隆人服务员星美451反抗了创造和剥削克隆人群体的社会;(风格:案件询问记录,科幻政治)

6)在后启示录的未来,失去父亲的牧童Sakry遇到了高科技文明的幸存者。(风格:口头记忆神话)

至于这六个故事的排列组合,叙述顺序如图书目录所示:

第一章亚当·尤因的太平洋日记

第二章西德海姆的来信

第3章半条命:路易莎·雷的第一个谜

第四章蒂莫西·卡文迪什的艰难经历

第五章恒星451记录器

第六章思维的岔路口和终究

第七章恒星451记录器

第八章蒂莫西·卡文迪什的艰难经历

第九章半条命:路易莎·雷的第一个谜

第十章来自西德海姆的信

第11章亚当·尤因的太平洋日记

可以看到,除了第六个故事,其他的故事都是分开的,围绕第六个故事排列,一分为二。

米切尔将这六个故事与主题的统一性秘密地联系起来,并通过这六个故事的并置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说点题外话吧。从小说到电影,故事的叙事策略是不同的。为了区分,我们用字母。a是第一个故事,B是第二个故事,依此类推。

它的大致结构如下(示意图可能有点粗糙,意思差不多就够了~):

(A)(B)(C)(D)(E)(A)(B)(C)(D)(E)ABCDE

《云图》电影版依然是六个故事,只是编排和组合与小说版有所不同。它采用了类似格里菲斯的交叉叙述的技巧。“起初,每个故事就像从山顶上看到的四股水流。起初,这四股水流缓慢而平静地流着,但在前进的过程中,它们逐渐相互靠近,流速越来越快,最后汇成一条惊心动魄的河流。”

格里菲斯做了一个比喻,就是说在电影开始的时间里,这六个故事都是用长的片段来表达的,但是后来剧情变得更加复杂,段落变短,交替加速。

并列的故事之间可以有不同的排列组合,但本质还是“主题——并列”。

写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情节并置”的主要特点,即“主题并置”:

3.结尾的并列

卡尔维诺称之为“时间零点”。举个例子,一个猎人去森林打猎,一头狮子扑向他。猎人急忙射出一箭,惊险的一幕出现了:狮子一跃而起,箭在空中飞舞。这一刻,像电影定格一样,呈现了一个绝对的时间。过了这一瞬间,有两种可能:狮子咬到了猎人的血管,或者箭头正中,狮子倒地。

传统小说大多着眼于语境(即时间减一、时间减二)和脉冲消除(时间一、时间二),讲究线性因果关系,而卡尔维诺认为只有“时间零点”才是最重要的。当时间为零,时间凝固,空间叙事开始凸显,然后就是无数种可能。也就是一种“结局并列”。

以上三种分类可以看作是并置的一般类型,其中“场景并置”和“结局并置”借鉴了李丹等人的学术论文,“结局并置”他们称之为“永恒的时间”,但我认为其实是开放式结局(他们也讨论了“情节并置”和“情节重复”两种并置。我认为他们定义并引用的关于前者的例子(声音和激越)似乎更适合属于“对位法复调”,而后者属于“对话复调”,所以不被采纳)。参考龙迪勇老师的论文,提出了“主位并置”这一术语,并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我要感谢你们所有人。

第三,区分

在小说艺术上,昆德拉以布洛赫的《梦游者》为例,提出了一种不同于巴赫金的“会话复调”的新复调模式,即几个互不相关的故事只由一个共同的主题连接起来。我们先来看看昆德拉对复调的看法。

他以布洛赫的《梦游者》为例,其中包含了五个有意混合的台词:

1.根据三部曲中三个主要人物的短篇小说改编:帕塞瑙德、阿斯克和胡格诺;

2.一部关于安娜·温德林内心世界的中篇小说;

3.关于一所军事医院的报告;

4.关于济贫院一个女孩的叙事诗;

5.关于价值退化的哲学阐述(用学术语言写成)。

文中提到,这五个故事并不是完全焊接在一起的。事实上,安娜·温德林并不知道Esk,济贫院的女孩也从未听说过安娜·温德林的存在。昆德拉认为“它们只通过一个主题联系在一起。但我认为这种主题组合已经足够了。”

昆德拉还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为例。《恶魔》由三条叙事线索组成。严格来说,它们还可以形成三部独立的小说:

1.老斯塔福德·基恩和斯捷潘·威尔科夫斯基的爱情讽刺小说;

2.斯塔福德·基恩的浪漫小说和他所有的关系;

3.革命团体的政治小说。

因为书中所有的人物都互相认识,所以小说在情节虚构上采用的一种巧妙的手法,可以很容易地将三条线(三个故事)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此外,通过对《魔鬼》和《梦游者》的比较,昆德拉认为后者在叙事上比前者走得更远。在《群魔》中,三条线虽然各具特色,但都属于同一范畴(小说),而在《梦游者》中,五行则有着根本的不同:小说、短篇、报告、诗歌、论文。在小说复调中结合非小说类是布洛赫的革命性创举。

然而,昆德拉也批评了布洛赫。“《梦游者》第三卷的缺陷在于五个“声音”的不对等。第一行所占的篇幅远远超过其他,它在篇幅上的优越性在于它通过艾斯克和胡格诺的中介与前两卷的联系。所以他吸引的注意力更多,可能会把其他四句台词的作用缩短为简单的伴奏;其次,巴赫的赋格不能缺少他的任何一个声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把《梦游者》中的几个故事想象成独立的章节。即使少了一两个故事,小说也不会失去意义。

所以昆德拉提出了他的小说对位法的必要条件:1。所有行的平等;2.整体的不可分割性。

以上是昆德拉对小说复调的看法。

可见昆德拉是相当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布洛赫的《梦游者》在小说的复调中比《群魔》走得更远,因为它的五个故事类型根本不同。《群魔》中的三类故事从属于小说。但另一方面,他也对梦游者提出了两点批评,即:1。故事之间有长短和侧重点的差异;2.在不影响小说立意的情况下,可以从五个故事中随机选取一两个,即故事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然后他以自己的《笑忘录》为例,讲了一个真正的复调应该是什么样子。《笑忘录》共七行:1。关于两个大学生和他们的自杀;2.自传故事;3.对一本女权主义书籍的批评;4.关于天使和魔鬼的寓言;5.艾吕雅飞越布拉格的故事。

他讲了这些故事的存在,缺一不可,互相衬托,互相解释,讨论同一个主题。

如果你看过我之前关于电影叙事结构的文章,可以发现昆德拉的复调分类过于模糊,其实“主题-并置”和“对位复调”都是塞进去的。

布洛赫批评的《梦游者》,台词不对等,故事独立。把这类故事归为“主题-并置”会更准确。比如他引用的心魔和他自己的笑忘录,几个故事纵向独立同时又保持横向的微妙联系。这种结构可以看作是“对位复调”。

四。结论

本文主要讨论作为空间叙事的并置手法,其术语来源和概念定义,以及场景、情节和结局的并置三种分类。其中,重点论述了“情节并置”的主要特征,即“主题-并置”,并以小说、电影中的“党对立异”、“云图”为例,详细论述了“主题-并置”在文本中的运用和表达。最后对米兰·昆德拉的所谓复调进行分析,区分并置与复调的异同。下一篇文章将重点分析一些电影中“对位复调”的叙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