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鲶鱼效应
一匹老马用来认路的经验,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科学。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认知图。认知地图理论认为,学习是对行为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手段、实现目标的方式和实现目标的结果的认知,是期望或认知概念的获得。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习的中介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的学习,强调学习的认知和目的。
2.法厄同的行为
3.推断
4.习得性无助。
5.霍桑效应
当表现或努力由于额外的关注而增加时,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这在学校教育中极为普遍。在国外学校,每个学生入学时都会进行智力测试,根据智力测试的结果将学生分为优秀班和普通班。结果在一次例行检查中,发现一批一年前入学的学生因为一些失误,考试成绩出现了逆转,也就是说现在的优秀班其实都是普通班的孩子,而真正聪明的孩子都在普通班。但今年的课程成绩和往年一样,优秀班明显高于普通班,没有异常。本来普通孩子都算是尖子生,他们自己也觉得自己很优秀。额外的关注和心理暗示,让丑小鸭真的变成了白天鹅。基于霍桑效应的心理暗示还可以治疗抑郁、自卑、神经质等各种心理疾病,霍桑效应在企业管理应用和领导行为中也是有效的。
霍桑效应告诉我们:站在别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赞美真的可以成就一个人;从你自己的角度来看,你可以成为你认为的那个人。(陈喆)
6.假一致偏差
7.视网膜效应
8、延迟见面
9.耶基斯-道森定律
10,归因偏向
11,巴南效应
人们往往认为对人格的一种概括和笼统的描述,就非常准确地揭示了自身的特点,这种倾向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巴纳姆效应”。
12,狄德罗效应
狄德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得到的越多,得到的越少”。当你没有得到某样东西的时候,你的心很稳,但是一旦得到了,你就不满足了。
13,心理账户
14,直觉决定
15,卡尼曼风险定律
16,小数法则
17,集合论
18,雅克法则
19,津巴多实验
20.补偿功能
21,睡眠效果
22、反馈效应
23、补偿效应
24.辟果提效应
25、迁移效应
26、酿造效果
27.罗森塔尔效应
教育学和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实验,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的。
他将一组老鼠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并告诉A组的饲养员,这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他告诉B组的饲养员,他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两组穿越迷宫的老鼠进行了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确实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先走出迷宫,找到食物。
所以罗森塔尔教授受到了启发。他想知道这种效应是否也会发生在人身上。他又去了一个普通的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走了走,然后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老师,这些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了这所中学,奇迹再次发生了。他选的那些学生,现在真的成了班里的佼佼者。直到那时,罗森塔尔教授才告诉他们的老师,他对这些学生一无所知,这让他们很惊讶。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期望”的魔力在起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目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深信不疑,所以对他指出的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把他们当成聪明的孩子。这些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待,认为自己很聪明,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标准。最后,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鼓励你的孩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你的期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的未来。信不信由你。
28.囚徒困境
29.凡勃伦效应
30.墨菲法则
31,邦尼定律
32.赫洛克效应
33、零和博弈原则
34、路径依赖
35.帕金森定律
1958,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诺斯科特?c·诺思科特·帕金森出版了《帕金森定律》一书。帕金森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做一件事所花的时间是如此的不同:他可以在10分钟内看完一份报纸,也可以看半天;一个忙碌的人可以在20分钟内寄出一叠明信片,但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侄女寄一张明信片可以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小时,找眼镜一小时,查地址半小时,写问候一小时一刻钟...尤其是在工作中,工作会自动膨胀,占据一个人所有可利用的时间。如果有足够的时间,他会放慢工作节奏或。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的数量会像金字塔一样增加,行政人员的数量会膨胀,大家都很忙,但组织效率却越来越低。这个规律也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36.示例效果
37.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中专门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大学生做实验对象,在实验室里解决有趣的智力问题。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所有的受试者都没有得到奖励。在第二阶段,受试者被分为两组。实验组的受试者完成一道难题获得1美元的报酬,而对照组的受试者与第一阶段相同,没有报酬。第三阶段,对于休息时间,被试可以在同一个地方自由活动,是否继续解决问题作为他们对这项活动热爱的程度指标。实验组(奖励组)在第二阶段确实很努力,但在第三阶段继续解决问题的人数很少,说明兴趣和努力程度在减弱,而对照组(无奖励组)有更多的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继续解决问题,说明兴趣和努力程度在增加。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当人们同时拥有外部奖励和内部奖励时,不仅不会增强工作动力,反而会降低工作动力。此时,动机的强度就会成为两者的区别。人们称这个定律为德西效应。这个结果表明,如果为一个愉快的活动提供外部物质奖励(加奖励)(即内部奖励),会降低这个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38.旁观者效应
39、彼得原理
40、群体压力效应
41,社会推广效果
42.破窗理论
43250法律
44.传播失真效应
45,* * *效应
46.羊群效应
47.链式成形
48、史华兹的论文
49、多米诺效应
50、相关定律
51,幻想反应
52.目标效应
53.温水效应
54、跟随耳朵效应
55、鱼缸法则
56.卡雷尔公式
57、情感渲染
58、马蝇效应
59、手表定律
60.盖希纳定律
61,认知失调
62.PMA黄金法则
63.优势效应
64、剃刀定律
65、保龄球理论
66.特雷西定律
颜色效果
68、例外原则
69、套切效果
70.亚里士多德定律
71,权变理论
72.鳄鱼原则
73、卡罗尔效应
74.斯诺克理论
75.驼峰效应
76、莱斯特效应
77.依恋心理学
78.帕累托定律
79.暗示效果
80和3对1的影响
81,标签效果
82、豪猪法则
83、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幽默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一位牧师的演讲。起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让人感动,于是准备捐款。10分钟后,神父还没说完,就有点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神父还没说完,决定不捐1分。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他的长篇大论,开始筹钱的时候,马克?因为生气,吐温不仅不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超限效应。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他的父母会进行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五次同样的批评,会让孩子产生负罪感,不耐烦,最后厌恶。如果被“逼”,就会产生“我坚持这样”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心理平衡。当他被反复批评的时候,他会在心里嘀咕:“你为什么总是这样对我?”孩子被批评的心情无法平复,抵触情绪会很高。
可见,家长不应该过分批评孩子,应该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批判,就不要简单的重复了。我们应该换一种说法。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抓住”了,厌烦和逆反心理也会减少。
84.阈值效应
心理学家J.L.Freedman和S.C.Fraser的一项研究证明,让人们先接受较小的要求,可以使他们逐渐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心理学家R.B.Cialdini也发现,当人们拒绝接受更大的请求时,认知不和谐驱使他们建立新的平衡,因此很容易接受更小的请求。当小要求与大要求明显相关,并在大要求之后立即提出时,人们更容易接受小要求。
85.南风效应
北风和南风更厉害,看谁能脱下行人身上的外衣。北风先带着冷风来了,刺骨的冷。于是,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袭击,把外套裹得严严实实。南风徐徐吹来,顿时阳光明媚。行人觉得春天温暖了上身,就先解开扣子,再脱下外套。南风赢了。
“南风”定律又叫“温暖”定律,出自法国作家拉?冯丹写了这个寓言。它告诉我们,温暖胜于寒冷。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南风法则要求管理者尊重和关爱下属,始终以下属为中心,更加注重“人情味”,更加注重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下属切实感受到管理者给予的温暖。这样,下属出于感激之情,会更加努力、积极地为企业工作,维护企业的利益。
86、泡菜效应
87.纳什均衡
88、生活游戏法则
89、印记效应
90.首因效应
91,最近效应
92.光环效应
93、自己的效果
94、包装效果
95.阿伦森效应
96.韦伯定律
97.强亨利效应
98、参考点效应
99、冷热水效应
100,缺陷效应
101,互利机制
102,高原现象
103,锚下沉效应
104,詹森效应
105,普雷马克原理
106,情境相似原理
107,成就动机
108,蝴蝶效应
109,安慰剂效应
110,预期效果
111第十种现象
112,扇贝效果
根据奖励强化的固定时间,形成工作高峰和低峰。对策是改变奖励的种类和时间,从而形成区间奖励。
不奖励小成绩,就不会有大成绩。然而,胡萝卜有时并不起作用,甚至会引发一场风暴。兔王的胡萝卜让兔子们激情四射,怨声载道。在心理学上,胡萝卜是一种强化,是对兔子做出某种预期行为的奖励。奖励某种行为,这种行为会频繁出现,这就叫强化。强化的方法有很多。一种方式是定时强化,即每隔一段时间提供强化来强化行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对老鼠的实验中发现,如果每隔20秒对老鼠进行强化,在强化之后,老鼠的反应会停止,那么反应速度会加快,在下一次强化之前,反应速度会达到一个峰值,说明它已经学会了根据强化时间做出反应。小白鼠的行为效率趋势就像扇贝一样(图中扇贝线),所以我们称之为扇贝效应。
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应该完全避免这种持续的、固定时间的强化呢?不要!虽然持续、固定的强化在长期过程中会产生扇贝效应,但在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的初始学习阶段是必要的,可以使学生轻松完成规定的任务,尽快获得回报;然后,当学生的学习或行为达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不断延长强化的间隔,直到最后取消强化。在延时强化的过程中,可以改变间隔时间,让学生找不到变化规律,避免专心等待强化。
小学三年级的夏夏总是在未经老师允许的情况下回答问题,干扰了老师的教学。老师告诉她,如果她能在老师允许后回答这个问题,她将获得一朵小红花作为奖励。夏夏非常高兴,果然,她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老师允许后她回答问题的次数迅速增加。过了一会,老师鼓励她说,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为了帮助你养成这样的好习惯,我会观察你一段时间的行为,并对你进行奖励。这次,我不会每次都奖励你。如果在此期间你能一直在允许后回答问题,我会奖励你你最喜欢的奖品。如果你在此期间违反了我们的约定,我不会奖励你。老师和夏夏的奖励之间的间隔越来越长。慢慢地,夏夏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即使没有奖励,她也可以在老师的允许下回答问题。
113,齐甘尼克效应
114,马太效应
115,鲶鱼效应
116,对等原则
117,名人效应
118,最后通牒效应
119,边际递减效应
120,群体人格解体
121,群体极化现象
122,木桶效应
123,反暗示效应
124,社会刻板印象效应
125,从众效应
126,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也被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越是被禁止的东西,越会有人染指。这与人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有关。
127,轰动效应
128,威严效果
129,恐慌效应
130,域效应
131,恐高效应
132,加沙效应
133,实验者效应
134,权威效应
135,联盟效应
136,威慑作用
137,命令效果
138,面敌凝聚效果
139,组场效应
140,天桥效应
141,炒作效应
142,困驴效应
143,缺陷效应
144,尾部效应
145,Stroop效应
146,贴膜效果
147,戈斯塔效应
148,蝙蝠效果
149,激活效果
150,自然恢复
151,贝尔效应
152,背光效果
153,定位效果
154,宏大的效果
155,马基雅维利效应
156,融合效果
157,真诚效果
158,团队效应
159和鸵鸟效应
160,反转效果
161,大力士效应
162,服从效应
163,温度效应
164,霍尔姆斯马车效应
165,隐含效应
166,霍布森选择效应
167,自我原谅效应
168,第一位数字效果
169,猪大肠效应
170,吉芬效应
171,易货效果
172,帕累托效应
173,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他的成功具有传奇色彩。瓦拉赫上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道路。没想到过了一个学期,老师给他写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勤奋。但过于死板,很难创作出文学素材。”此后,他的父母要求他改画油画,但瓦拉赫既不擅长构图,也不擅长打磨,在班上排名第一。面对这样一个“笨拙”的学生,大多数老师认为他没有成功的希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有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劝他学化学。在这种情况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突然被点燃,终于成功了。Wallach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不平衡的,他们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他们一旦找到发挥智慧的最佳点,就能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把这种现象称为“瓦拉赫效应”。
174,接吻效果
相爱的异性之间一旦发生接吻行为,就很容易发展成性交现象,也就是接吻效应。
在《性行为新概念与性倒错新定义》一文中,性行为分为四个阶段:孤立性行为(发情书、打电话、上网)、接触性行为(牵手、抚摸、拥抱)、半融合性行为(舌交、肛交、口交、接吻)和完全融合性行为(性交)。接吻是口腔黏膜和口腔黏膜的融合,是一种半融合行为。过了这道坎,性交自然就来了。
当然,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观念是不一样的。比如美国人一旦彼此确立关系,很快就可以接吻,但仍然有很多程序与性交分开。英国人比较保守,男女双方确立关系和接吻都需要很长时间。然而,一旦情侣接吻,他们很快就可以做爱。
因为这种观念上的差异,产生了一些误解。
美国人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可以互相亲吻。所以,如果美国男人看上了英国女孩,就得接吻。英国女孩被吻了,她很惊讶,因为它跳过了许多传统的程序。她觉得既然给了他最美好的初吻,她就必须当场逼着半求和他发生关系,但她却有一种被玩弄的感觉。美国男人对此并不理解,反而认为英国女孩太轻浮了:她这么容易就上床了,因为美国人接吻和做爱要经过25道程序!
中国的习惯比英国更保守,所以接吻效应更加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电话恋爱和网恋看似孤立的性行为,但只要“吻”这个词在对方的文字和语言中,见面后就有接吻的可能。于是接吻效应又开始发挥作用了。所以,男生女生一定要警惕网恋,抵制接吻效应的诱惑。
175,异性效应
在人际关系中,异性接触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相互吸引和动力,并能从中体验到难以言喻的情感追求,通常会对人的活动和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为“异性恋效应”。
异性效应有自己的条件。在一个集体中,异性人数的构成,无论哪一方,都不能少于所要求的最低比例——20%,而且年龄相差不大。随着学生身心的成熟,他们特别注重异性的评价,寻求表现自己的机会。在异性面前,注意个人的外貌和装束,更强烈地维护自己的自尊。这本身就是一种具有道德约束力和异性效应的德育机制,关键就在这里。
异性效应的道德力量还表现在学生审美的形成上。一般来说,女生懂得美的比较早。青春期后,异性之间的广泛交流导致了情感上的接近和心理上的依恋。作为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美的选择和追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人体之美到气质之美,而这种变化是有一定方向的,服从特定模式的。
异性效应的另一个道德功能是加强集体生活的凝聚力。发现在一个全部由男性或女性组成的群体中,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发生摩擦,引发矛盾,影响学校氛围。异性效应可以缓解和避免这种情况,促进学生的相互关注,促进人际理解,其基础是两性的相互吸引。所谓的人际理解,本质上是相互理解、同情和允许对方的个性。在此基础上,异性同学之间的心理交流建立起真正的友谊,构成集体凝聚力。同时,两性之间的差异是互补的,这使得集体生活丰富多彩。
异性效应最直接的道德影响还在于强化学生的性别角色意识。在学校里,异性同学之间的交流是长期的,涉及到学习和劳动的方方面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自身性别角色特征的体验不断加深。现代科学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角色决定的。在我们这个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世界面前,异性效应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揭示社会生活的真相,进一步扩大他们的角色范围,形成他们的社会道德、性道德和爱情道德。
异性效应也发生在教学关系中。女老师一般都有温柔善良的特点。性格粗暴的男同学会意外地接受女老师的管教,并愿意服从。而女同学则喜欢和男老师讨论政治和生活问题,学习成绩也容易得到男老师更高的评价。这就是异性效应的魔力。
“门脸效应”
这正是“脚进门效应”和“低球技术”对应的现象。指的是人们在拒绝一个较大的请求后,对一个较小的请求的接受程度增加的现象。相应的,为了达到销售推广的最低回报,先提出一个你知道别人会拒绝的较大的要求,这样可以提高客户接受较小要求的可能性。在日常生活中,卖家的明码标价和砍价就是这种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