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散文的审视与界定

论文关键词:散文;风格;定义

摘要:长期以来,散文的概念是模糊的。时至今日,人们对其功能的认识依然混乱。一是无法与非文学散文区分,二是无法与小说、诗歌区分。真正理解散文,必须在理解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散文的基本功能和具体功能出发,对散文进行重新审视、梳理和界定。

长期以来,散文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对散文概念的模糊理解,直接导致了人们对文学的模糊认识。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个通俗且看似简单的概念进行重新审视和梳理,并做出更清晰的定义。

一,欧美散文的定义

在古希腊,人们把书面作品分为两类:韵文和散文。韵美在押韵和文采上,常被称为诗(史诗、抒情诗、悲剧、喜剧);散文是缺乏上述特征的文学作品(历史、哲学、科学和其他学术作品)。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散文意味着一种不同于韵文的文体。长期以来,英语中的“散文”是指:(1)散文和散文,比如报纸是用散文写的(新闻就是散文);(2)平凡、单调、枯燥,如:逃避存在的散文;(3)无聊的话,无聊的评论,比如:他发表了一篇很长的散文,(他发表了一篇又长又无聊的演讲)。散文显然是指直白、普通、单调、缺乏想象力的文体。古代欧洲人似乎对这种枯燥的风格没有什么好感。许多学者用韵文来写学术著作。最著名的,比如卢克莱修的《自然论》,原来是一首六步写的长诗。在分析这一现象时,裴頠·克尔指出:“无知的人对听任何没有叙述的连续故事有一种天然的厌恶。一大堆枯燥的有押韵的诗歌、科学、历史、道德教科书的百科全书,足以证明人们不愿意接受散文去做那种平凡而枯燥的工作。”尽管如此,古代西方还是产生了一批不朽的散文作品,比如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塔西佗的历史著作,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圣奥古斯丁的哲学神学著作,圣经基本都是用散文写成的。当然,这里所指的散文只是“散文”的一种,并不是本文所讨论的文学散文。在西方,古人对散文的理解其实就是对散文的理解,并没有区分散文和文学散文。

文艺复兴时期,散文的一个分支开始进入文学领域,这就是小说,如薄伽丘的《十日谈》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当然,这不是文学散文,而是文学散文。

法国人在文学散文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580年,蒙田发表了《试笔》(又译《随笔》),突破了枯燥的传统散文文体,开创了新的文学散文文体的第一次尝试。其主要特点是:不要求哲学、历史等散文的宏大结构、严谨气象、缜密逻辑,摒弃抽象晦涩的论点和繁琐推理,赋予文章以形象、智慧和趣味,文笔生动活泼,轻松自然,意境亲切优美,富有诗意。“试写”成为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一种新文体——文学散文在欧洲的正式诞生。很快,试笔被翻译介绍到英国,在英国立刻开花结果,培根杂文是最耀眼的明珠。在蒙田和培根的影响下,文学散文风靡欧洲,诞生了一大批著名的文学散文。

但论文只是几篇论文中的一篇,往往游离于学术论文的边缘。因此,它在西方文论中并不被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甚至它是否属于文学也是未定之数。在西方,文学分为叙事、抒情和戏剧。似乎没有明确的文学散文定位,更谈不上明确的文学散文定义。以《大英百科全书》(2007年版)为例,该书指出:“给非虚构散文下定义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它的定义只能是宽泛的,并不表现为诗歌、小说或戏剧”,也没有明确的散文定义,只有“散文诗”:“短篇作品可以有与文学相关的散文出现在意大利:“文学中的本土散文出现在13世纪,尽管拉丁语继续被用于书写神学、哲学、法律和科学。”意大利艺术散文风格的创始人、波洛尼亚的修辞学教授吉多·费伯(Guido Faber)用拉丁文改编的例子作为课堂范例。Guido Faber最著名的追随者Guiot En和Aliro倾向于采用一种华丽的充满辞格的风格。与奥特恩风格不同的是,斯托罗和阿利罗对世界构成的清晰的科学随笔(1282)和叙事风格简单的故事集(写于13年底,发表于1525)。13世纪的散文代表作是丹蒂的《维坦霍娃》。尽管丹蒂没有完全自由地运用本土散文,但他将朴素的文体融入了极其精致和诗意的散文之中。这种诗的力量,来自于一些关键词之外的神秘深度。“可见欧美在文学散文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第二,中国对散文的定义。

我国古代人最早使用“散文”这一概念,是南宋罗大靖《何录》中周所引:“专囿于耳,其立意、遣词丰富可口,异于散文。”这是与“骈文”相对应的概念,即散文。阿清朝人罗荣融,清晰地梳理了中国古文的发展变化:“散文既然起步,为什么还要散?”西汉以前,他素雅,不愁杂事,不疾不野。”“汉初秦州被捕,骈三不分代;西汉起于东汉,骈三之辈争。从魏晋到唐代,骈文是最繁荣的一代。古文在中唐站起来,赵宋失其策。散文兴盛,骈文取而代之;宋·刘思,骈文的余波;元明时期骈文最后好于骈文,明末散文诗兴盛,骈文不如散文诗。"孔广森《答朱仓美》也说:"六朝散文无非骈体,但纵横开,与散文同。“可见,中国古代所有的散文,相对于韵文、骈文,都可以称为‘散文’。文学散文和非文学散文没有区别。虽然有“散文”这个概念,但不是今天的文学散文。

五四前后,人们开始从功能的角度重新定义散文。1921周作人以“优美散文”的概念,第一次明确界定并确立了文学散文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外国文学中有一种所谓杂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批评性的,一类是学术性的。第二,描写的是艺术,也叫文笔优美。可以有叙事和抒情,但也有很多两种夹杂...中国古文中的序、叙、说,也可以说是美国文学的一种,但在当下的中国文学中,却没有这样的文章。为什么从事新文学的人不去尝试一下呢...有很多想法既不能当小说,也不适合当诗歌(这只是从体裁上说的,但美国文学从性质上来说也是小说)他的条件和所有文学作品一样,只有真实和简洁。”

作为一个有成就的散文家,朱自清从文体和功能两个方面给散文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按照诗和散文的分类,小说、戏剧(少数戏剧中的少数诗剧和韵文除外)和新文学中的‘散文’都是散文。不用说,文件、声明等。也是散文,但通常不包括在文学作品中。这里我们要用引号来解释这篇散文。它是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与诗歌、小说、戏剧相结合,或白话散文,或抒情散文,或随笔。这篇随笔很狭隘,从‘抒情随笔’和‘随笔’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散文是名著的简称,但现在也包含了“身边琐事”或“家常文体”的意思,所以就有了“小摆设”的目的这种文体这几年流行了一段时间。我们一般说散文,其实只指这个。在我看来,这类散文的趋势是幽默、游记、自传、读书会。”

后来,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系列·两篇散文》的导言中进一步明确了文学散文的四个特征:

现代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所表达的个性,比以往任何一篇散文都要强烈。

现代散文的第二个特点在于范围的扩大。以前散文仅限于尊君、卫德、孝。现代散文,宇宙大苍蝇小,缺一不可。现代散文的第三个特征是人文性、社会性和与自然的和谐。作者从来没有忘记自己,也没有忘记自然和社会。即使是诗人最纯粹的抒情散文,谈到浪漫,也总是强调人与人之间,或者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怀里抱着书,一粒沙中见世面,半辫花中谈人情。

最后,有必要解释一下最近才变得浓厚的散文的幽默味道,这当然是现代散文的特点之一,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点。

1930年代,中国文学界习惯于称散文为随笔,并将其渊源推至古典和西方。周作人说:“我认为中国新散文的起源是公安派和英国杂文的结合。”胡称杂文为“散文中的散文”,其主要特点是将作者的个性融入其中:“其特点是个人的,一切都来源于个人的主观性,完全不同于那些非个人的客观的批评、议论、记叙、写景,因为写得随便、琐碎、随便,所以其特点是不规则、不正规。但其中有惊人的奇思妙想,有苦心雕琢的妙笔,有似是而非的讽刺,有是非的悖论,有冷嘲热讽,有别出心裁,有警句,最打动人的是热情和幽默。”当时关于杂文的作用有一场激烈的争论。林语堂提出杂文要“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而鲁迅则针锋相对,他认为:“生存的杂文必须是一把匕首,一把能扔枪,能和读者杀出一条血路的东西。”此后,学术界和创作界对散文的定义几乎没有新的进展。

第三,散文的重新定义

考察散文概念和特征的发展历史,进而界定散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散文的文体特征和功能特征

今天人们意识到散文主要是作为一种文学概念来使用,文学散文的功能是审美而不是实用,这是散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那么,要理清文学散文概念的主体作品,首先要从功能性的五线谱入手,而不是从语言文字的安排和音韵节奏入手。

如果把散文的功能分为实用性和审美性两大类,那么古代浩繁的散文,如哲学、历史、科学、学术著作等属于前者,而表达个人情感、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山水游记、亲笔信、随想等属于后者。文学散文的功能是传达情感,感染读者,体现审美价值;非文学散文的作用是传播知识,弘扬真理,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具体事务。

当然,也要看到,有一批优秀的散文,是在没有文学散文的古代产生的,大部分是应用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基本功能逐渐发生变化,最初的实用功能淡化甚至消失,文学的审美功能凸显并逐渐成为主要功能。这样,它们就失去了实用文体的基本特征,成为通俗的文学散文。比如晋代李米写的《陈情表》,最初是作为奏疏来写的,是公文写作中的请示报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用性。然而在今天,它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具有真挚婉约的审美特征。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文学散文的首要特征是情感性和审美性。

散文的文体兼容性及其尺度

文学散文的定义也要从表现特征来考察。有小说,诗歌,戏剧剧本等。既感性又审美,它们显然是不同的。

先看小说。在文体上,小说和散文相当接近。但小说的审美功能是通过虚构的人物、情节和场景来实现的。虽然是虚构的,但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进入、观看和参与的非常安全的虚幻空间,以人物及其生活经历和内心体验为基本和主要的描写对象。散文不是。一、散文的基本写法写实:真人真事、真景、真情。第二,散文不以人物、情节、场景为必备要素。第三,散文可以给读者展示虚幻的画面,但并不像小说那样给读者提供虚幻的生存空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的区别就像散文和小说的区别一样大。

再看诗歌,表面上看诗歌和散文的区别是形式上的简单明了,但实际上散文的风格比诗歌更为松散、灵活、自由,并不像诗歌那样讲究语言的结构和形式。典型的散文没有格律,比诗歌更接近日常生活的语言。诗歌和散文都讲究意境,但在创造意境上有所不同:诗歌创造意境的主要秘诀是给读者安排一些心理空白,让读者的思维在这片信息“飞地”中自由驰骋;散文创造意境的方式是通过展示外物完整真实的印象来诱发读者的生命体验,使读者对外物的体验和认知概括为外物以外的体验和认知。本文以某大学作家工作坊专业老师布置的论文作业为例,说明了魏的《西溪滁州》中有两句话:“春潮迟来雨匆匆,野上无人渡舟。”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改写成“散文”;

傍晚,春雨如注,春潮拍岸,旷野渡口冷清,只有一叶扁舟独自被河水冲上岸。

老师指出这段话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散文,只是把诗分散了一下,仍然是原诗的“翻译”。学生重写一遍:

傍晚,春雨下得更紧了。簌簌的雨声中,隐约传来河水涨潮的声音,空气中充满了雨水、河水和荒野特有的泥土、草根、树叶的混合味道。再往前,就是渡口了。河水在上涨,岸边的浅水里,绿色的野草探出水面,疲惫地挣扎着。蒙蒙的雨幕加厚了暮色,对岸的山和河岸变得遥远、虚幻、若隐若现。船就像一片落入水中的树叶,横躺在岸边,随河水起伏…

这段话算不上杰作,但展现了前景、背景、细节,是真正的散文。与原诗相比,主要不是风格上的不同,而是提供了更具体的情境,传达了更丰富的信息,缩短了读者与规定情境的心理距离,与诗歌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对来说,散文和剧本在形式和功能上有明显的区别,这里不展开。

由此,考察当下文学散文与其他文学形式的联系和区别,可以看出文学散文的文体特征。但问题是,在把握“散文风格兼容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差异尺度。散文既然已经是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必然和小说、诗歌有着同样的血脉和基因功能——审美和享受功能,同样的表达符号——生动、形象、感人的语言,同样的表达手段——生动的描写和浓郁的抒情氛围,同样的修辞方法。两者的区别不是整体功能的区别,而是具体功能的区别;不是精神意象的差异,而是具体表现形式的差异,从而形成不同文学门类的差异。

(三)本文的随笔观

综上所述,本文对散文的理解是:

第一,散文是与韵文相对的一种文学形式,不需要像诗歌那样整齐的句子结构,优美的音韵和押韵。

其次,散文可以分为文学散文和非文学散文。非文学散文是指与文学无关的散文:说明文散文、实用散文、哲学、历史、科学等学术著作。文学散文(本文简称散文)是与诗歌、小说、剧本并列的文学体裁。它的情感性和审美性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理解、感受和兴趣。与其他文学形式不同,散文取材随意,体系灵活。它通常不以虚构为基本或主要手段,往往以真实的人、事、物、景为创作对象,从中发掘或注出人情、理、趣、韵,构造出优美的意境,讲究表情美、精神美、智慧美、情感美。

第三,散文是一种动态的文体。要深入理解文学散文,不能局限于散文的字面意义,还要关注这种文学形式的不断发展变化。比如60年代+0920年代的“优美散文”,60年代+0930年代的“随笔”,60年代+0990年代的“文化散文”,20世纪的“博客散文”,都是散文动态表征的明显例子。散文家族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