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节日与外国节日论辩800
1.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洋节的流行是多元文化融合交流的体现,它所代表的文化必须得到尊重,但同时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要在继承中创新。只有不断发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的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才能传承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与国外节日相比,该节日缺乏一定的娱乐性、浪漫性、新鲜感和刺激性,民众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该节日被忽视。传统文化如何传承?
天津社科院教授郝麦寿指出,“洋”的繁荣不可怕,“土”的衰落才可怕。他指出,中国不缺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缺的是传统文化与时代交融的节日观念和方式。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应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我们可以用“现代化”来发展和完善一些传统的东西,但不能用“现代化”来代替传统,否则传统节日就不叫“传统”了。)
作家冯骥才强调,不要把洋节当成洪水猛兽,像母亲节这样的舶来品节日可以弥补中国传统节日的不足。
第二,洋节的“入侵”其实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一方面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是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的革命态度和西方文明的冲击,使得传承给我们的文化支离破碎,甚至只剩下一些形式上的东西。用一直致力于拯救民俗文化的作家冯骥才的话来说,我们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被打破了,这才是最可怕的,而这正是传统节日被深度忽视的根本原因。
第三,本土节日被外来节日打败,是文化劣根性下的危言耸听。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相对主义》中提出,任何文化都有它的价值,所谓的文化优越感和颓废感,往往只是不同的观察角度和立场而已。从新闻、广告、商业行为中得出外来节日流行,本土节日被忽视,进而得出外来文化战胜了传统文化的结论,不过是文化自卑下的危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