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置改革的利弊
在我的理解中,在经济建设中,首先要考虑经济利益,其次才是环保利益。中国确实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口控制、人口素质提高、社会进步等因素结合起来协调起来,反对那种忽视环境保护、造成环境恶化和生态污染的“杀鸡取卵”的经济增长方式和道路。
但是,同时必须注意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并不齐头并进。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工作的中心,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除非有外敌入侵,否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不动摇!
再者,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保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历史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富强,军队强大,科技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改善,市场繁荣,工农业生产效率高;这是中国人民有目共睹的伟大成就。但是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比如:
1,官僚主义迅速滋长,干群关系日益疏远。
2.滥用公共权力和腐败猖獗。
3,社会矛盾越来越复杂,社会等级观念突出,社会公平就像一句口号。
4、人心涣散,信仰危机。传统美德缺失,传统文化淡化。
5、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经济结构失衡。
从五中全会看中国的发展趋势
金秋时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北京胜利闭幕。
这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描绘了未来五年的宏伟发展蓝图。
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建议》,必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的历史定位,以及“关键时期的一次关键会议”——这是舆论对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基本定位。
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牢牢抓住,可以大有作为三年前,党的十六大作出的这一重要判断,吹响了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号角。
转眼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前五年即将过去。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以其显著的成就赢得了全世界的钦佩。“十一五”时期能否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将为下一个十年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对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这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第一个"五年期"。如何适应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趋利避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继续乘风破浪?成为摆在中国* * *生产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这是中国人均GDP突破65438美元+0,000后的第一个“五年期”。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并存、矛盾凸显的黄金发展时期,如果措施得当,经济社会发展将实现新的跨越;如果我们犯了错误,就很容易导致经济徘徊和社会动荡。
面对战略机遇,我们耽搁不起;在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不能犯错误。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突出强调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这一重要战略思想从理念全面转化为实践的第一个“五年路线图”。针对“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全会强调,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这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发出的明确信息。全会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六个“必须”: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并作出了一系列具体部署。
以人为本:纲要发展的本质
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一个显著亮点。
权为民所用,情系于民,利为民所谋。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六届三中全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共产党一切决策和举措的中心。
发展的力量来自最广大人民,发展的成果必须惠及最广大人民。专家指出,虽然近年来中国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这仍是中国“十一五”面临的紧迫而现实的重大课题。
五年前,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五年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高举“以人为本”的旗帜,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一系列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这表明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将从过去注重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就业、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人文社会指标在规划者的视野中引人注目。
和谐社会:进入运作与实践的新阶段
“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努力缓解地区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五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对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出了具体部署。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许多复杂的社会矛盾。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少数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的人民内部矛盾甚至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
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使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到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从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工作,到五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路和措施...回顾这一发展轨迹,人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正在不断深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命题也从最初的突破逐步进入了运作和实践的新阶段。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推进器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五中全会公报中关于自主创新的叙述令人印象深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一个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几乎所有的药物专利都被发达国家所拥有;在DVD行业,大量企业没有缴纳国际专利费。在汽车制造领域,真正的国产车只占1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中国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将难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党中央多次强调,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对中国来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全会明确要求把自主创新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这使得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更加系统和具体。
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进入新境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任务”——五中全会公报中的这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近年来粮食产量下降、农民收入停滞、城乡差距扩大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及时提出了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2.5%,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意味着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五中全会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保、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期,城乡差距有望逐步缩小,农村面貌将迎来新一轮历史性变化。
改革攻坚: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突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古代中国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然而,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两年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十六大精神作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改革开放作出了全面部署。
改革的本质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农村税费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重点领域的重点改革加快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也被放在突出位置...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出台,使2005年成为“改革年”。
但“重拳出击”只是开始。现实中,一些改革进展不快,处于落后状态;有些改革还流于表面,整体上没有取得质的突破。全会号召全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改革”,努力从根本上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
全会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机制、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保障等七个方面对攻坚阶段的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
同时,全会强调,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要有广阔的世界眼光,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忧患意识: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谈成绩,实事求是;说出问题,直奔主题。五中全会会场内外,一股求真务实的清风扑面而来。
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强调要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表现出强烈的紧迫感和理性清醒的科学态度。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诞生的中国* * *产党,在80多年的风雨岁月中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党的十六大告诫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强烈的忧患意识,源于中国生产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分析和正确判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十一五”时期,我们仍然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总体上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只有在担心的时候,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居安思危,你就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一五”规划,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水平。
这是中国* * *产党对自身使命的清醒把握,也是中国人对中国未来信心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