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高校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摘要: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反措施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G641文献识别码:A文号:1002-4107(2015)03-0089-02。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尽如人意。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甚至已经发展到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阶段。因此,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索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当代大学生由于各种因素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不同阶段教育模式差异导致的心理问题
在高中,进入大学是每个学生心中的目标和理想。他们对自己理想的大学生活有着各种美好的期待和期许。进入大学后,校园环境、人际关系、教学模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必然导致新生心理上的不适,甚至焦虑。另外,现实中的一切都难免会与自己的理想有差距。比如对宿舍环境、拥挤的教室、食堂的饭菜不满意而产生的厌倦感,对全新的教育模式不适应而产生的挫败感。所以大一新生普遍对大学生活感到迷茫,有的甚至想退学。
(二)不同人生发展阶段的要求引起的心理问题
在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在人生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大部分学生依靠父母照顾日常生活,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差。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人生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局面。在完全摆脱父母、老师管教和集体宿舍生活的束缚的条件下,由于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很难快速完成这种从依赖到自立的转变过程,从而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会产生困惑和挫败感。
(三)不同个性个体的协调性引起的心理问题。
当代大学生中因个人关系难以协调而产生的孤独感普遍存在。不同个性个体之间的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校园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敏感话题。人的心理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适应。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没有中学生那么简单。此外,许多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由于文化和生活习惯不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不协调。有些学生从小被宠坏,群体意识淡薄,社会经验不足,与人交往时缺乏谦虚宽容的态度。这会导致大学生和同学相处时产生冲突和矛盾。有些大学生甚至因为在与人交往中自信心受挫而陷入焦虑、担心和恐惧,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四)不同职业选择的就业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
由于当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毕业就业前景缺乏自信,尤其是学习一些冷门专业和一些文科专业的大学生。未来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势必增加大学生的思想负担。每个大学生都希望毕业时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甚至有些学生对未来的工作有很高的期望。大四找工作时面对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有些毕业生会感到迷茫和困惑,最终导致一些心理疾病,甚至走极端。
(五)目标不同的情感诉求导致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恋爱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有些大学生谈恋爱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空虚、孤独或者从众心理。有些大学生往往是单恋或者感情错觉。有些大学生虽然选择了合适的恋爱对象,但由于恋爱观不成熟,无法正确处理各种纠纷,最后感情破裂。不管是什么样的情感问题,这些不成熟的情感往往会给身心都不成熟的大学生带来痛苦、焦虑甚至过激的行为。另外,现在很多大学生在谈恋爱的时候选择放纵自己的情绪,同居。她们的感情一旦破裂,会给女学生带来严重的身心伤害。因此,大学生的情感问题成为高校思想引导的重点和难点。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主观因素
第一,个体差异的结果。大学需要大学生具备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有些大学生性格内向或缺乏自信,有些则过于自信。这样的大学生一旦进入大学,要么缺乏奋斗的目标和勇气,要么懒惰放纵,要么清高得不符合现实,给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当代大学生带来诸多问题。其次,抗挫折能力差。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自我定位高,但社会阅历比较浅,心智发育不成熟,遇到问题容易出现情绪波动。随着他们在学习、就业、经济、情感等方面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必然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二)客观因素
第一,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逐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选择学习、生活和工作,但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此外,中国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阴暗面带来的负面影响,促使大学生不愿意安于现状,这无形中加剧了当代大学生的压力,从而使他们感到焦虑。其次,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初步建立,基本都是来源于家庭。因此,不同家庭背景和教育方式下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是不同的。长期以来,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智育,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心智,忽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在教育方式上,部分家长过度溺爱,导致孩子进入大学后依赖性强,遇到挫折时手足无措,缺乏自制力和自信心。容易使孩子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防御机制
首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高校教育管理者的工作重点之一。目前很多高校都有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但由于大学生对这个机构了解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偏差和误解。一般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心理疾病。因此,学校应积极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改变不正确的认识,创造条件为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同时,加强心理咨询师的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心理咨询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学习,提高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水平,进而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诊断咨询工作。其次,要建设一支以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宿舍长、学生党员为骨干的信息工作者队伍,利用现代网络手段,如建立博客、飞信、QQ群等,及时了解预警对象的相关信息并及时上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设立信息化心理危机干预热线,让大学生在危机时刻得到及时帮助。
(二)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首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他们的心理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课堂,增强他们的心理保健意识,端正他们对心理咨询的看法,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其次,高校心理工作者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通过多种形式的辅导,在独立生活、人际关系、学习、恋爱、社会环境适应等方面给予引导和帮助。第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大学生空闲时间相对较多,很多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他们整天沉迷于网络,或者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整天发呆。因此,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才华、发泄内心激情、增强竞争意识、获得自信的平台。第四,构建大学生成才服务体系,减轻大学生心理负担和压力。比如把大学生职业规划这门课作为必修课,分年级教育他们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尽快提高他们的职业规划意识。此外,提高职业规划教师素质,定期参加培训学习,严格把关,尽快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搭建就业平台,开展就业指导。同时,也要为继续考研的学生提供学习指导,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
(三)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一,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上,首先要注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格,正确认识自己,培养一种接纳自己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要提高他们对挫折的承受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面对挫折不慌张,采取理性的应对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第二,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知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和提高适应能力。从生理意义上来说,大学生正处于经验匮乏、知识幼稚的阶段,这就决定了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滞后于这一时期生理机能的增长速度。因此,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等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与现实保持良好的联系,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总之,实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大学生的当务之急。大学生只有将健康的心理素质与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并与其他积极因素相互作用,才能具备可靠的成才内在条件,才能升起一颗人才新星。
参考资料:
许宁,黄力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J].天津管理学院学报,2012,(4)。
[2]张明辉,那海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4)。
[3]程维。大学生心理教育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8。
点击下一页了解详情> & gt& gt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