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写一篇3000字以上的体育毕业论文?
体育思想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和领导学校体育工作的神经中枢。它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体育教师依法开展工作的指南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新形势下,发掘体育思想对学生的启迪和传承作用,重新审视和审视,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
有一种树叫刺槐。其木材坚固、细腻、坚韧,适合制作多种家具。应用广泛,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容易开裂变形。后来有人把它长期放在河里,再放在阳光下暴晒,这样做出来的家具就不容易变形了。
体育课也差不多。如果体育老师只是一个普通的木匠,他的手艺只停留在技术的细节上,只靠经验改造学生的身体和技术,那么离开校园的学生还是会像一个容易变形的板凳。同样,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也要用自己成熟的体育思想,长期、深入地渗透到学生在校的体育活动中,才能动根,让学生走出校门后继续陪伴,终身受益。
所以,一个体育老师必须是一个有思想的“匠人”。
首先,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传承他体育思想的主要阵地还是课堂。他的主要教育教学任务是通过形体训练、技术教学、技能训练,把学生对运动的初级乐趣转化为自觉的健身习惯,直至内化为成熟的健康理念。
当前,尽快理顺课堂教学思路,解决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困惑,对其进行辩证思考,找到对立统一的对策,已成为我们紧迫的中心任务。在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的“引导”。但在引导知识、思维、道德、法律、引导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引导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老师,我们当然要在工作中“聘请”。在和谐的教育教学协奏曲中,是不可小觑的和谐部分,强化和支撑了主旋律,使音乐更加生动饱满。因此,“引导兴趣”应贯穿教育教学始终。但现实中,我们很多老师往往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简单地认为教学活动是教育法赋予全体师生的权利和义务,在教学中往往重视行政命令,忽视民主协商;比起学生的意见,更重视权威的引导;注重性别的统一,忽视个性的差异,这堂课看似整齐划一,实则枯燥沉闷,师生都觉得很累。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老师忽视了他们的教育对象,他们是一群有着自己鲜明个性的孩子。他们的基础不同,兴趣不同,需要培养。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炒作个性的时代,不能忽视学生在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中的主体地位,要学会放下,放下,放心。有人说你不希望学生在课堂上“为所欲为”吧?是啊!要让学生“为所欲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让操场成为学生锻炼身体的天堂。
当然,这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不能让学生的兴趣牵着我们的鼻子走,要积极向学生展示各种运动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尽可能让他们涉猎各种项目。比如学生本来就不喜欢武术,怕苦怕累怕难。但经过老师的精彩示范,立刻激起了同学们学习和练习的欲望。有人指责你放这放那,但是教学大纲和课本规定的内容呢?想教体操,有同学坚持打篮球怎么办?你想教篮球,有同学坚持踢足球。你呢?你想教武术,但是学生太累?你想谈短跑,有人想打乒乓球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让我们的组织能力“捉襟见肘”,很难在教学中自如地前前后后。你说什么?我明白了,如果真的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那就让他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吧!他们不是在积极锻炼吗?难道他们不是在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运动能力吗?也有人问,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关键时期。还能坚持全面体育锻炼的原则,积累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吗?是的,我可以。难道我们不可以通过室内课的教学,体能的标准训练课程,以及对学生自选项目更高的目标要求来实现这个目标吗?想象一下,如果让你反复听一首你不喜欢的老歌,你会听吗,尽管有炒作?我们自己不是对运动有一定的偏好吗?除了身体素质的身体指标,体育还必须让学生体验快乐,凸显个性。对于自己的一些喜好,学生往往更加投入,甚至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锻炼效果极佳。对于学生的这种偏好,不仅要尽力制止,还要大力提倡。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像学生一样有良好的教学情感体验。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能和谐,师生情感才能相互感染,教学氛围才能温馨理性,最终体育与健康课才会成为师生的一种乐趣。
教学大纲和教材也给了我们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尤其是新课程标准,允许和鼓励我们因地制宜地组织实践性的体育活动。这需要考虑学校、学生、老师甚至家庭的情况。体育课的教学就像写一篇作文。思维的触角可以伸向四面八方八极,形散而神不散。只要教学创造力的主线始终在我们心中,只要我们能基本完成和实现体育的四个基本目标(知、情、意、行),那就是成功。对于一个教育思想成熟的体育老师来说,他应该关注每一节课,但又不局限于每一点小小的功利得失。他往往看得更远,远到我们甚至看不到十年二十年的结果。只有大胆实践,勇于开拓,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独具特色,丰富多彩。即使在摸索的路上,走一些弯路也是合理的。
其次,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体育发挥其启蒙和传承功能的“催化剂”。尊重、平等、关爱是师生关系的基础。体育教师由于自身的学科特点,与学生有更多的生理和心理接触,学生也更愿意与他们亲近。这是我们的优势,为我们建立良好的“生活”创造了条件。课后,师生关系更多地表现为民事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我们不是一直在讲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吗?那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做了什么?当学生在校门口向你敬礼打招呼时,你是否真诚热情地回礼?当一个学生犯了一个孩子经常犯的错误,战战兢兢地站在你面前时,你是点上一支烟,翘着二郎腿,冷嘲热讽地面对,甚至挥拳相向?当一个学生和你一起在路上,想让你搭车,你会接受吗?当学生向你借两块钱买笔,说下午还,你会说,向同学借,还是严词拒绝?等等,无数学生敏锐的眼睛都在看着你。你是否平等对待学生,能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都很清楚。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不是一两件小事就能巩固的,更不是一时兴起就能表现出来的。它需要你在观念上真正抛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和“私塾风格”,把学生当成与你在人格上完全平等的师生关系主体,放下你的权威姿态,转换你既是老师又是朋友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铺平道路。
体育重在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因为榜样是经得起考验的,可以让别人学习和效仿,但榜样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要在学生中选择各种体育锻炼的典型,树立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同化功能。体育老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他要时时刻刻用健康的体育思想和言行去同化学生,让学生印象深刻,从眼睛到心灵到信仰,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体育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和传承功能往往涉及课外活动。回想起我们的少年时代,接受了这么多年的体育教育,我只记得体育老师凌晨或者黄昏坐在操场上练气功的场景,记得他帮受伤的同学疗伤的场景。也许正是这种神奇的魅力和模范作用让我对体育产生了兴趣。还有一次是在一场职工篮球赛上,体育老师在球场中央用自己舒展的身体跳起接球,然后弯下身体挥动手臂将球传入篮筐。我被速度、力量和美丽的结合所感动。而这一切都发生在教室外。那时候我在教室里教的东西可能太乏味或者太强制性了,这让我在年轻的时候完全忘记了它!
其实教学生某项技能并不难,哪怕是比较复杂的武术套路。难的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加深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和情感,形成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让体育成为学生心中永恒的情结,成为他们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首选。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身体不适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于缺乏良好健康意识的人,医生和药品是他首先想到的,而运动健康意识强的人,首先想到的是体检和锻炼。有明显不同的健康观念。我真的很相信这么一句著名的健康名言: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绝不轻易交给医生。在动物世界的专栏里,我们经常看到动物妈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当她的孩子长大后,他不再给他们一只虫子,一条小鱼和一块肉,而是教他们生存的技能,让他们学会自己获取食物和筑巢。体育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健康的工程师,为什么不能在学生离校前,用人类特有的智慧,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良好体育理念和良好身心健康的社会人?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彻底转变观念,抓住体育教学的重点。将重点从传授技术技能转向培养体育锻炼习惯;从只关注改善身体机能的生物学指标,到身心和谐发展的社会学要求;从注重单纯的健身锻炼的短期效果,到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总之,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教会他们技术技能,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和情感,让学生形成难以割舍的情结。任何命令和强制都会是一厢情愿,效果当然会极差。只有不断完善体育教学设施,使运动场地成为学生健身的乐园,不断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全新兴趣,学生才能有坚实的体育情感基础,才能与体育“白头偕老”,携手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