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文化”的含义?
第一章什么是文化?
“文化”这个词现在很流行。但是说起来,很多人的理解是非常狭隘和浅薄的。比如说文化,人们往往会想到音像市场、书店、书摊、娱乐室、舞厅,也就是看报纸、看影视、表演文艺节目、搞书画等等。还是到处滥用,制造类似“轻文化”的东西?quot鬼文化”、“厕所文化”等等。人们这样看待文化,可能会对“什么是文化”有一些感触,但往往说不出来,或者想仔细研究也说不清楚、说不完整。
这种朦朦胧胧的感觉说明对文化的理解需要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进行哲学上的把握。只有在哲学中,我们才能为这样一个复杂而普遍的问题提供一套更为普遍的陈述。当然,哲学也是多种多样的。按照马克思的哲学,我们试图给文化一个说法。
第一,文化是“人性化”的
什么是文化?这个问题很复杂。据说按照可查的定义有160多种,可见其复杂程度。但很多复杂问题的秘密往往隐藏在简单而基本的事实中,“文化”的秘密也是如此。我们认为,文化问题实际上是“人”的问题。文化的本质应该从“人成为人”这一事实中去寻找。
国际上使用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化——“栽培、教育、发展、尊重”,也就是说,它最初指的是开荒和种植植物,后来指的是培养人的身体和精神发展,后来进一步指的是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和自我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首先在国外定义了“文化”。他在1871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而言,是包括任何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后来,美国学者克鲁·科恩和凯利进一步指出:“文化是历史上创造的生存模式体系,它既包括显性模式,也包括隐性模式。它有在一定时期内被整个群体或者群体的特定部分享用的倾向。”虽然有很多种说法,但可以看出,其中有一些是基本的,相似的。
从哲学上讲,文化就是“人化”,包括世界的“人化”和人的“人化”。
所谓“文化就是人化”就是:文化就是人按照一定的尺度改变环境,发展自己。这样的活动及其结果就是文化。换句话说,文化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状态:人们追求和享受一定的价值成果,并通过实现这些价值来更新和发展自己。
为什么这么说?先说文化和“非文化”或“无文化”的区别。
首先,“文化”是指与“自由、混乱、愚昧的自然状态”相对的“人类状态”和“社会状态”。与“文化”相对的词主要是“自然”、“天性”、“本能”、“野蛮”。“文化”和“自然”是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它不是自然的、自然的,而是由人们改变世界的自然面貌(包括人本身)而引起的。大自然已经存在。如果没有人和人的活动来改造世界,世界自然就存在了,所以没有“文化”。人之外的自然存在是自在的,不受自觉意识的支配。没有人,天地自行运行,江河自行运行,植物自行繁盛枯萎。一切都是纯粹的自然。他们没有意志,没有目的,没有情感,没有智慧,没有刻意的追求和创造。自然界中的事物,即使对人来说很有规律,很和谐,很壮丽,也只是给人那种体验,而不是说它们是为了取悦人。许多物种适应环境的本能是惊人的,似乎有某种极其聪明的智慧在摆布,但那是大自然本身相互调整和选择的结果。我们不能说他们有严格的目的感和意识。
人类的出现打断了自然的纯粹自然性,使自然分化为一个不同于自然界的人造世界。文化是指就超越纯粹自然状态而言,人非自然的、不舒服的、本能的(但人为的、自觉的、自由的)生活、发展、进化的一种情境。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状态,它使自然状态人性化,而不是纯粹的自然状态。
除了纯粹的生理现象(文化当然不是指纯粹的生理问题),人是唯一不同于自然状态的存在,是唯一具有情感、智慧、人格等独特品质的存在。这种只有人才具有的独特个性,就是文化。人以自己的自由意识、自己的清醒和自己的实践存在方式,从自然的混沌状态中独立出来,从蒙昧的混沌状态中醒来,开始自己的创造活动。人们不仅根据自然规律进行设计、工作和创造,而且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和审美理想,使自然随着目的地而变化。于是,世界上就有了不同于纯自然的东西,按照人类的尺度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发河流,改良物种,探索宇宙。纯天然的东西好像一下子就醒了,有了目的和意义等人类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原始森林是自然的,人们培育、种植、保护甚至欣赏的森林是文化的;天然的石头是天然的,人制作、打磨、搬动(供欣赏)的石头是文化的;野生动物是自然的,人养殖的畜禽是文化的,没有审美价值的山是自然的,有审美价值的山水是文化的;人们无法解释的宇宙之谜是自然的,人们提出的解释(其真实性另当别论)是文化的,等等。
“文化”一词与“自然”或“自然”相对,指的是人超越和改变纯粹自然状态的活动及其结果,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及其结果,是人为的、有技巧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是人克服本能,根据理想和价值创造理想和价值的活动及其结果。它是人为地解释和“包装”自然的过程和成果,扬弃了自然的陌生、异化和黑暗。是人们不满足于自然的规定和限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突破自然的局限的活动和成就。简而言之,它是人有意识地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情境,是使“自然界”成为“人类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存在状态。这就是“人性化”。“人化”就是“人化”,即人按照自己的标准、目标、理想和需要去改变自然世界,使世界打上人的烙印,更适合人。
人对自然的“人化”包括观念和实践两个方面:
(1)思想上,即在思想和精神活动中,人们把整个世界和世界上的一切都变成了自己的对象——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这是第一层次,也是最广泛、最普遍、最彻底的“人性化”方式。
“对象”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它是谁的“行为目标”。哲学上,把成为客体的东西称为“客体”,就是说它是主体(行动者)的客体。“对象”和“客体”只能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人类把世界变成一个物体,就决定了自己的主导地位?quot人类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是指人类作为主体,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的方式观察、描述、思考、想象和塑造世界。这样得到的一定是一个“人”的世界,也就是人类眼中的世界。
人类最初来自大自然。但人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独立于自然,站在天地之间,把自己和其他一切自然事物区分开来,甚至可以用自己的视角看待一切。于是,就有了“资源”与非资源的区分,“好天气与坏天气”的区分,“优越的环境与恶劣的环境”的区分,“肥沃的土地与贫瘠的土地”的区分,自由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动物与“益虫害虫”的区分,等等。自然界固有的、人不在时存在的东西,当人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的时候,就变成了与人相关的、能为或不能为人所用的东西。即使是自然界本来就不存在的东西,或者说本来不重要的东西,比如想象、联想、神话、虚构、推理、预测,还有方案中的很多东西,经过人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都可以在理解和概念中联系和创造出来。比如自然界没有语言,没有思想,没有宗教,没有科学,没有哲学,没有艺术,但是在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中,这些东西都出现了,它们都以一定的方式反映着世界。
这种“人性化”通常表现为人类创造的一套符号系统、话语系统和解释系统。有了这个系统,人们首先可以从认知、观念等方面将头脑中的纯天然、混沌的世界融为一体。
简而言之,人一旦把某样东西作为对象,就把它纳入自己的范围,用自己的眼睛去反映、描述、判断、选择。在这一点上,几乎没有例外。所以“人类眼中的世界”永远是一个在概念上被“人性化”了的世界。
这种“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不论其优劣,首先必须肯定:它是一个事实,是迄今为止人类生存发展所特有的基本事实。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无法解释人类是如何生存和发展的。
(2)其实,也就是人类通过实践处理世界的实际过程和结果,也是:人类不断地把上述概念?quot人性化变成了行动,从而不仅用自己的方式改变了自然,甚至创造了一个原本不存在的“人造自然”。比如,大自然只提供原始的森林、湖泊、草原、洞穴,却没有衣服、食物、生产工具、房屋、道路、城市。人类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为自己创造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理想和其他价值目标改造自然,并通过创造性劳动物化成果,包括工具、制度和精神。这一套成果是作为客观事物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
人类的实践归根到底是有意识地改变自然,使之适合人。所以实践越发达,人类文明就越发达。quot人造世界越广泛,越普遍,人类就离自然状态越远,离人造环境越远。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会觉得,现在要踏上一片自然的土地是不容易的。即使不是沥青、水泥、大理石等人工地面,也是经过长时间翻耕、整理、装饰的土地。如今,我们人类正生活在一个“自我对象化”的世界里——把自己的创造物作为对象:我们不是生活在自然空气中,而是生活在空调中;我们很少喝天然水,而是用各种饮料代替。我们的社交方式离自然越来越远,不是面对面的实际交流,而是越来越依赖广告和媒体,越来越依赖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越来越依赖汽车、电力和其他人工产品...简而言之,我们离大自然的母亲越来越远,生活在一个越来越人工化的世界里。
虽然“离自然越来越远”并不是故事的全部(因为还有另外一面,就是这个“离”也意味着更深入自然,依赖自然。比如对电力的依赖,其实就是对发电材料(煤、水、石油、太阳能、核能等自然资源)的依赖,这不是唯一的趋势,但毕竟是一个基本的、越来越强大的事实。面对这一事实,人们现在已经开始意识到问题所在,产生了大量的疑问和担忧:离自然越来越远好吗?无论答案是什么,也必须承认,无论人类是越来越“远离”自然,还是越来越“依赖”自然,都意味着在人类的尺度上改变自然,就像破坏环境或保护环境意味着通过行动让自然更适合和有益于人类一样。
自然的人化,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赋予自然以人的品质,通过创造把自己的要求、理想和意图变成现实,这就是“文化”、“人化”或“物的主体性”。再者,“人化”是指世界在人的作用和干预下,有了一定的意义和一套价值坐标。“人化”的过程体现了人的需要和目的的价值内容。人们应该认识和体验真善美、趣味幸福、和谐自由、崇高神圣的价值。这是人改变自然的动力和动力。因此,在内容上,我们有理由把“价值”作为“人化”的精神实质,作为文化的核心。
人类因追求、创造和享受某种价值体系而彰显文化,文化因其价值渗透而具有人的特质和特征。
第二,人的“人性化”
“文化”不仅指自然的人化,也指人的人化,即文化的人化。人“人化”了外在的自然,也“人化”了自己的自然,即摆脱了兽性和原始蒙昧的状态,从而“越来越人化”,“越来越人化”。这可以称为人的“人性化”,简称“人化”。
因为人不同于动物,也不同于其他自然事物,所以人的生活是不自然的,本能的。这就引出了一系列问题:人和他的创造物是什么,应该是什么?人应该怎样、怎样生存?人的一生应该体现什么精神?人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类发展趋势指向哪里?等一下。这些问题往往是文化的核心问题。
“文化”是与动物性、动物性、本能状态相对的。是否定自己的原始本能,扬弃自己最庸俗的物欲的活动方式和成果。就自然的存在而言,人是最接近动物的,人深深地保留着动物的痕迹。从纯生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也是动物,所以人和动物最容易混淆。孟子说:“很少有人去动物,但人是最后一个把自己和动物混淆的。侮辱一个人最严厉的方式恐怕就是骂他“禽兽”甚至“禽兽不如”。“‘文化’这个词是从区分人和动物的角度来指人的,意思是人非动物,非动物。换句话说,文化只是从动物性出发,并超越其表达方式。如果没有文化,人和动物没有太大区别。说“人有场景”?quot意味着通过教育、修养、锻炼,改造人的纯粹生理本性,使这些本性符合社会文明和人的标准,成为真正的人。
所以,一个事物或一个行为如果能称之为文化,那一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