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恒公关舒写了一篇论文。
齐桓公、管仲和包书的故事感人至深,尤其是管鲍友谊的转折成为千古美谈。两人曾经是各自的主人,在战场上生死与共。但内战结束后,两人相约而笑,为了齐国的共同利益而成为知己,并* * *助,最终成为一代状元。“齐欢文学作品之事”成为后世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中,包书知人善任,主动让贤,管仲尽职尽责,敢于担当重任,无疑值得大书特书。然而,最让我伤心的是齐桓公。
春秋时期,虽然君主与大臣的关系不像战国以后那样等级森严,“君主希望大臣们死去,但强大的君主在大臣面前无疑具有绝对的统治权。”齐桓公即位后,面对“一箭之仇”的管仲,发动讨伐,活捉并杀死他几乎是小菜一碟,但他既往不咎。他没有追求,而是给予了绝对的信任,给予了治理国家的一切权力。这既体现了他宽广的胸怀,也说明他目标远大,胸怀天下,善用人。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他可以说拥有大量的民众。这样的“贤王”后来能成为“五霸”之首,绝非偶然。
同样的故事在春秋时期还有另一个版本,即晋平公在位期间,祁黄羊推荐自己的仇人谢虎为南阳令,被孔子誉为“公”。然而,解虎只与祁黄羊有仇,与金平公爵无仇。因此,虽然他们都听从下属对敌人的推荐,但齐桓公甚至比晋文公还要罕见。
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统治者普遍重视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兼收并蓄的时代。这种用人传统在后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比如汉末三国时期,曹操正式提出“唯才是举”的口号,他的竞争对手孙权、刘备其实也是这么做的。蜀五将中,马超、黄忠本来就是刘备的敌人,因为刘备放下前嫌,纷纷向他们投降,为蜀国浴血奋战。刘备虽然是“仁政之君”,但如果他没有“光复汉室”的远大志向,恐怕很难做到这一点。任何一个关心天下的君主,都要有大才,公私分明,大公无私,才能有所成就。
当然,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传统的君臣关系不复存在。但古人在用人方面留下的宝贵经验,其中的合理成分并未过时,仍需传承。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来自科技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科技兴国的本质是人才兴国。希望我们的各级用人单位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多向齐桓公学习,以对民族和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用好人才,重用人才,我们一定会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