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倦了文学
尤其是这几天,神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大脑无时无刻不在高速运转。
预习了一节又一节课,研究了一大堆资料,一篇又一篇学科论文。
特别是我正式开始写一篇有理论实力的学术论文。
从初稿到现在的第十稿,近两万字的论文,一遍又一遍的硬生生改。
直到现在,回头看初稿,用“面目全非”四个字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半年的学术论文写作,给了我太多的身心震撼和思考。
随着不断的修正,打磨,完善,由内而外的自我硬化。洗去潜意识里表面的焦虑,沉淀自我最深处的专注。
第一,在65438+过年前的2月中旬,确定论文写作的研究对象;又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充分熟悉了研究对象,初步拟定了论文的内容框架。
然后从2019年2月底到2020年10月底,有针对性的学习了一个月的专业理论文献。
到2月初,我正式开始写作。我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写了一篇一万五千多字的论文。
战战兢兢的把初稿发给导师,根据反馈调整论文的思路和框架。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在我到校之前,论文的稿件已经修改了六次,每次都是在不超过十天的时间内迅速修复。家里疫情期间,我几乎每天早上睁开眼睛,坐在办公桌前看文学。午休后,开始复习。
这样的生活节奏一直持续到我上学。
我记得我改到第六遍的时候,我跟我朋友说我感觉已经到了自己能力的极限,不知道怎么再修改了。
过了一个月,返校后,导师面对面面试论文。
那天中午我在学校快件收发室拿快递,导师微信发来消息,下午两点我们面对面谈论文的事。
虽然没有说明具体内容,但凭直觉我隐约感觉论文可能又要修改了。
那一天,我像往常一样躺在床上午休,却无法静下心来。
迷迷糊糊的睡着了,醒来的时候觉得生活好累好苦。我坐在书桌前,从抽屉里拿出一盒饼干,里面有一百个水果,一个粉红色的甜芯和一个脆脆的外壳。咬了一口,味蕾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甜味,甜得我都腻了。
我坐在办公桌前,一个一个的吃着一盒饼干,边吃边看着镜子里难过时的自己,然后强迫自己压制一张笑脸。
整个下午,从两点到将近五点,导师从选题、理论创新、论文结构等角度耐心讲解论文的改进方向。
从办公室出来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很迷茫。当我回到图书馆时,我想趴在桌子上休息几分钟,但我的大脑似乎异常清醒。我睡不着,脑子里全是文件。
我打开电脑看论文第六稿,从第一页到第十五页,有点不服气。
当时我真的很舍不得删掉我花了那么多精力写的论文,固执的认为已经写好了。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刻我很害怕,我害怕自己能力不够;我以为自己真的达到了能力的极限,却没有足够的信心推动自己前进。
但是,当我迫于压力重新审视自己的论文,重新寻找理论创新点,重新研究对象的时候,我不知道在哪个瞬间,当我读到我以前的论文的时候,我竟然产生了一种厌恶感。
一周后,我对修改深信不疑,把第七稿发给了导师。
导师发来消息,说这次修改无论是语言还是理论阐述都有很大提高。
还发了句,听话可以教。
看着导师发来的信息,回顾自己一路的复习心路历程,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也为自己表面的固执感到惭愧。
但是那个草案还是没有通过。
但那次被否定后,我的心情不再像以前那样激动、焦虑、不服气,而是打开文件,重新审视论文,进一步研究新的理论文献。
心里似乎有一种浅浅的期待和憧憬,期待和憧憬着改革之后的又一次自我突破和飞跃。
最重要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中,我发现我的头脑下意识地影响了我的一些想法。
以前,在内心深处,我可能从未真正尊重过学术研究,甚至是我的专业。
但在一遍又一遍研究导师论文的过程中,我渐渐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和敬佩。
似乎可以通过导师的每一篇论文和理论窥探出一种极端的学术研究态度。
虽然社会上有很多学术上的不正之风,但是真正用心做学术工作的人,会让你不自觉地敬佩和尊重他们。
那个周六晚上,我把修改后的第八稿论文发给了导师。第二天早上导师给我打电话说论文修改的还不够,在电话里给我整理了存在的问题。
我站在图书馆的屋顶上,接了电话。在导师的要求下,我按下了录音,以便通话结束后能仔细琢磨。
但遗憾的是,不知道为什么手机没有录音。
不好意思让导师再给我讲一遍,但是我不确定有些重点是不是真的理解了,需要多琢磨。
那天下午学姐要答辩毕业论文。午饭的时候,我给导师发了一条紧张的微信,告诉他早上的录音没有录,有些重点不确定是否真的听懂了。我希望我能再次告诉他们。
晚上快结束的时候,回家路上导师和同事给我打电话,又跟我说了一遍。
当时图书馆刚要关门,我宿舍的舍友都在学习看书。我带着电脑、录音设备、笔记本来到宿舍二楼的开水间,一边听教官演讲一边做笔记。
晚上9点,一片片蚊子叮着人的皮肤。打完电话,我的小腿上全是血和被我抓伤的红印子。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会吃饭,走路,下课,无时无刻不在想我的论文,甚至每晚睡觉前都会回想和思考各部分的逻辑。
睡眠是浅的,你甚至能感觉到你的睡眠里全是白纸黑字。
到现在第十稿,论文的修改暂时告一段落。
从19年2月中旬到6月中旬,20年,写了半年,修改了十稿,让我觉得好累好累。
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连我都无法预料的转变。
每次总以为自己已经到了能力的极限,但是压力一次次逼近,只好咬紧牙关一次次寻找突破的路径,不断触碰,不断挑战自己的能力边界。
现在再想想,虽然这半年整个人都是为了写论文而疲惫不堪,但我是幸福的。
与前几年相比,当我在路上跌跌撞撞时,我常常感到一种绝望的情绪。
那种隔离,那种人群,却找不到一个能停下来为自己指出迷宫的人。
我会为了一个习题在脑子里一个个分析课程老师,在脑子里猜测哪个可能更用心。
直到很长一段时间,很多很多难的关卡,很多很多需要指导的问题,我才会有意识的选择自己去研究各种资料。
也是我一个人摸索出来的学习过程,一直让我有一个信念,当你对某个东西不了解的时候,就说明你对它不熟悉。不熟悉,学习的东西就少,思考就浅。
所以我会选择反复学习大量与题目相关的资料来熟悉它,更深层次的理解它。
这一次,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导师的指导让我慢慢学习到了以往所掌握的学术知识,实现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很感激这段经历以及导师孜孜不倦的指导和鼓励。
我想,所谓的成长,其实就是和自己不断死亡的过程。
很多时候,在你急需帮助的时候,别人是不会伸出援手的,这是常见的生存状况。
但如果有人愿意给你一些建议,那将是你莫大的幸运和福气。
成长注定是一段孤独的旅程,是一个谁也无法替代的过程,必须经历风风雨雨,才能知道人生的滋味。
一路走来,我一直秉承着一个理念,没有人会教你什么真正有用的东西,除非我和你的关系很亲密。
甚至有时候,别人也愿意教你,因为你认为难的东西,可能是别人天性中天生的一部分,你不必刻意去学。
这样,一个人再厉害,也不能因材施教,可以把他天性中的本能拆解出来给你。
最好的修养方法就是多看、多听、多观察、多反思。
没有人指明方向,所以我们要学会利用一切外力来充实自己,帮助自己一级一级地攀登高峰。
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大量的艰辛、隐忍和自虐的刻意训练。
每一步,每一步往上爬,你都需要用全身的能量,一步一步,非常缓慢,但你也会感觉到内心逐渐平和。
因为步子小,久而久之,回头看,脚下,我已经跨过了无数险峻的山峰,那是一次次汗水、泪水和身心的磨砺,我才有这个机会停下来,向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