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向左,婚姻向右(婚姻向右|基于史料和心理学)
民国才女林一直是学者和媒体的热门话题。
可惜大部分作品要么毫无根据,要么言过其实,研究的意义自然不大。
基于史料和心理学的研究很少。因此,基于此,本文梳理了林的情爱经历,探讨了林的爱情观,或许对当代人有所启发。
01《徐琳之恋》开头:对“自我身份”的模糊追求林与徐志摩结缘,得益于徐志摩与林父亲的频繁往来。
从65438年到0920年,林和他的父亲去了欧洲。在此期间,徐志摩多次与林长民联系,并成为忘年交。
渐渐地,徐志摩和林认识了。
林那时才十六岁。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十六岁是身心剧变的双性恋期。这一时期的心理能量主要投入到结成友谊、事业准备、示爱、结婚等活动中。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12-20岁之间,青少年面临着职业选择、交友、承担社会责任等问题。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如果能把自己各方面的角色结合起来,就能顺利度过青春期,否则就会感到迷茫和痛苦。
此时的林正值壮年,身在异国。说她不孤独是假的。
林期待与异性接触以建立性别角色,她天生渴望爱情。
林后来对这一时期的回忆也印证了他当时的内心感受,如上所述。
在我的记忆里,我一直希望生活能浪漫一点,或者有人敲门进来坐在我对面和我说话,或者和我一起坐在楼上的炉边给我讲故事。最重要的是有人会爱我。
此时徐志摩的闯入正好满足了林内心的渴望和需求,两人的感情也迅速升温。
1921年,徐志摩写了《我所知道的剑桥》、《告别剑桥》等散文和诗歌。
在回忆中,林也承认自己是一个热爱的人,对的晚春景色有着特殊的感情。
林对徐志摩的爱是不可否认的,但这种爱是朦胧的,是林追求“自我认同”的一种表现。
但此时的追求是模糊的,是非、对错的界限并不清晰。
假设闯入林生活的不是徐志摩,而是张志摩和李。凡是符合林对男性角色深深的期待和渴望的人,也会被林仰慕。
02《之恋》被封杀:多重因素制约徐志摩与林的恋情持续两个月,但他没有这样做。
原因有很多:
这一方面与林的童年经历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其父的婚恋观和社会压力的影响。
林的母亲何雪媛是她父亲的妾。何雪文化程度不高,又没有男性继承人,自然不受林家待见。
林的童年是和她母亲的经历一起在林家度过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的生活经历和经历与成年后的行为特征、处事方式以及为了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而遇到的困难有很大的关系。
当时,徐志摩为了追求林,与妻子张幼仪离婚。
对林来说,这意味着“失去爱情的妻子被抛在一边,她必须取而代之。惠无法想象自己进入了一段生活关系,自然想到了母亲的屈辱。
林的母亲是被林家抛弃的对象。她不想成为第二个被抛弃的母亲,也不想别人因为她而被抛弃。
所以,她接受不了徐志摩。
与此同时,林的父亲,早就想把女儿嫁给梁思成。
林长民对自己的婚姻不满,自然希望女儿能找到一个好归宿。
在林长民看来,对于爱情来说,“这种多愁善感的地方叫做复杂,无论是断裂的还是连续的,都是爱情”。
对于婚姻,需要综合考虑多重因素,比如社会反响、财产制度、价值匹配等等。
徐志摩八岁,为人夫为人父。林跟女儿谈恋爱不是长久之计,更别说结婚了。
父亲的婚恋观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林。
而且,林无法摆脱家庭和社会的枷锁。
正如林所说,“我的教育是旧的,我不能改变任何新的人”。
一旦林选择了徐志摩,流言蜚语和各种压力就会扑面而来,这是她无法承受的。
基于以上多重因素,林没有接受徐志摩。
03《手牵手梁麟》:做你该做的事?还是两厢情愿?1921年10月,林随父亲返回中国。回来后,想敲定梁思成和林的婚事。
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认为让孩子自然发展为时过早。
1923年5月,梁思成出车祸受伤,于是林每天照顾他。在这段日子里,林和梁思成越来越亲热。与此同时,梁思成决定跟林学建筑。
1924年6月,林和梁思成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1925 65438+二月,在反“冯”战争中牺牲。
林无法承受父亲去世的痛苦,几次想放弃学业回国。在梁启超的精神鼓励和物质支持下,她坚持了下来。
林长民去世后,梁启超帮助安排了的丧事,照顾了一家,把林当亲生女儿看待。
梁启超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林重拾“父爱”,并在“父爱”的呵护下逐渐走出人生的困境。
当林得知徐志摩与陆小曼再婚时,她感到深深的内疚和不安。她以为徐志摩在追自己,反而嫁给了陆小曼。
1927年3月,林写信给胡适,请他转交给徐志摩。“请告诉墨池,...告诉他我绝对不理解他,只希望他原谅我之前的无知。但是误会是难免的,他应该原谅我。我昨天一封一封地翻看了他的旧信,现在我真的彻底了解了旧信,但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现在没有必要再提起,我只是永远珍惜它。”
从前的徐志摩和林现在明白了,但过去的应该翻了,没有再提起,只是读了一下。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算是给两人过去的爱情纠葛划上了一个句号,也为林与梁的进一步恋情打开了道路。
梁思成的才华和性格,他对林的爱,以及父母的情谊,使得林和梁思成的婚姻水到渠成。
林和梁思成毕业于1927,并于次年3月结婚。
新婚之夜,梁思成曾问林,“你为什么选择我?”
林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回答一辈子。你准备好了吗?”
结婚后,梁思成夫妇走遍全国,测绘,投身于祖国的建设。
携手前行,成就彼此。
有人说林深爱的人永远是徐志摩,而梁思成正是综合权衡下的合适人选。
也有人说,梁麟的结合是真正的互相欣赏。
是不得已,还是两厢情愿?
这其实并不重要。
恋爱向左,婚姻向右,这是常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爱情是“感知”的产物,婚姻是“思考”的产物。
爱情与婚姻的斡旋,伴随着“感性情感”与“理性思考”的较量。
对十六岁的林来说,爱情是朦胧而纯粹的,不会受到任何其他东西的干扰。所以,凡是符合她“感性”情感需求的“徐志摩”,都有可能成为她倾慕的对象。
随着林的成长和理性思维的逐渐构建,林对恋人的选择,尤其是对配偶的选择,必然会趋向于价值观相近、兴趣相投、目标相近的“梁思成”。
这是进化心理学决定的。
根据进化心理学的理论,男性每小时产生1200万个精子,而女性一生大约能产生400个卵子。
女性独自生育要付出比男性高得多的代价。十月怀胎,母乳喂养,婴儿训练等。
因此,女性在婚姻伴侣的选择上风险意识更高,更倾向于情感忠诚、情绪稳定、行为理性、性格良好的男性。
林是这样,王和赵也是这样;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
从林的婚恋经历得到的启示(1)注意父亲对女儿择偶观的影响。
如上所述,林对伴侣的选择深受其父的影响。
今年4月发表在权威期刊《发展心理学》上的论文也得出结论,父亲的行为会影响女儿未来的择偶观。
本文以233对同胞兄弟姐妹为研究对象,将姐姐和妹妹分开。其中一个和父亲住在一起,另一个和父亲隔离,以便观察他们的表现。
最后,得出结论:
和父亲一起生活的时间越长,经历父亲的不良行为越多的女孩,对男性的要求越低,可能会有更多的性伴侣。
换句话说,坏爸爸比没有爸爸更容易让女生树立消极冷漠的择偶观。
之前有学者研究表明,如果父亲对女儿动手动脚,置之不理,很容易让女儿形成谄媚的性格。
父亲给予女儿尊重和爱,女儿在择偶上更加理性、独立、自信。
正如奥斯卡·王尔德所说,“所有女人都会变得像她们的母亲。但这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其实是他们的父亲。”
重视父亲对女儿择偶观的影响,多与女儿互动,尊重她的想法,积极鼓励和引导,为女儿树立榜样,是给女儿最好的嫁妆。
(2)强化父亲在女儿“阿尼姆斯”中的作用。
Animus简单来说就是女性表现出来的阳刚之气。
容格说:“对一个女人的男性意向有决定性影响的是她的父亲。”
林被视为长子。在去欧洲旅行之前,告诉林,“这次长途旅行我要带你一起去。第一,我想让你多看看别的国家的事务,增长见识。第二,当你靠近我的时候,你可以理解我的心...第三,我想让你暂时离开家庭复杂的生活,让你有一个广阔的视野,发展你的见识和能力,在未来改善社会。”
在父亲的熏陶下,林的形象十分突出。
林在操持家务、职业选择和爱情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男性特征,其性格中的男性倾向一直在发挥作用。
这种敌意可以转化为一种无价的内在伴侣,赋予妇女诸如进取心、创造力、勇气、客观性和精神智慧等男性品质。赋予女性精神上的刚毅,弥补女性外貌上的弱点。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学习选择、职业规划、择偶等重大决策中,需要加强父亲的引导作用。
(3)只有认识到“认同危机”,才能真正实现认同。
埃里克森指出,所有人在一生中都面临着八大心理和社会危机或冲突。
个人必须充分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以满足下一阶段的要求。反而会影响后期的完成。
图:埃里克森的八个阶段
在八阶段理论中,最著名的是青春期(12-20岁)的“认同危机”。
在此期间,青少年试图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探索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劣势,并在未来的生活中发挥最好的作用——决定这辈子要做什么,并为之努力。
在此期间,他们会通过在性格、职业、性别和政治承诺等方面缩小选择范围,试图了解自己是谁,也就是身份到身份的困惑阶段。
林早年对徐志摩的喜爱,源于对角色自我认同的困惑。
随着心智的发展成熟,会逐渐进入“认同巩固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开始,
“找到一条职业道路,与你的伴侣发展亲密的关系,形成一种与家人联系的新方式,并发展所有有意义的价值观以带入成年生活”。
林也通过上述途径逐渐走出了“身份危机”,在与梁思成的爱情中获得了感情、理想和人格的认同。
因此,认识到“认同危机”是实现认同的前提。
爱一个人之前,首先要了解自己。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