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论文。
纸网免费论文
纸。Gzu521.com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1)
点击马克思主义论文:发布时间:2008-11-13字体:大中小来源:Gzu521.com
-
我的纸网-你的纸中心
和谐社会作为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追求的社会理想,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强烈的现实要求,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理论支撑。特别是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哲学基础,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和可靠的理论指导。
HY2ZC})kLL~~K[?n[本素材来源于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在你州] HY2ZC})kLL~~K[?n
第一,马克思主义主体观:明确了和谐社会的依靠力量和发展归宿。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马克思说,“整个世界历史就是人通过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再者,“‘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工具来达到自己目的的特殊人格。历史只是追求自己目标的人的活动。”换句话说,历史活动不仅要以人为主体,也要以人为目的。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紧紧依靠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生成,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同时,人的主体地位要求主体的权利必须得到尊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不仅要尊重他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还要尊重他们平等的受教育权、政治知情权和政治参与权。当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体各种权利的实现不可能是平衡的,必然会有一个第一,但在所有这些权利中,人的生命和人的价值是最基本的。人不是手段,更不是某些群体、团体、成员达到目的的工具。
最后,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人民主体地位的最高体现,也是和谐社会的发展归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自然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马克思说,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把满足人的全面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利益作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和政治发展需求。通过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第二,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指出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模式。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是对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的进一步发展。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观为指导,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尊重要素的独立性,又要注重要素之间的协调性。社会主体的分化既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正处于社会主体开始分化并进一步分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不同利益主体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不同主体之间必然会发生冲突,主导主体可能会对弱势主体进行约束。然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中,需要不同主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我们不能抹杀社会主体的不同个性,但也不能割裂开来。这就是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动态特征。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群众,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新的社会阶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活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生力量和生力军。也要尊重他们的创造愿望,支持他们的创造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肯定他们的创造成果。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来就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始终着眼于整体和全局,立足于整体,总揽全局。既要看到gdp的增长,又要避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坚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社会主义得到充分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有效实施,一切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是对广义社会全面发展的系统综合考虑。
此外,和谐社会的系统观还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城乡协调、区域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反哺作用,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促进东西部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本文来自学习网(www.gzu521.com),原地址为/paper/article/sociology/200811/25040 . htm。